顾佐佐沈素燕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特征研究
顾佐佐1沈素燕2
(作者单位:1.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除了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快速发展提供极为稳定的发展基础外,也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渠道如何选择、需要展示何种特征、如何进行具有生命潜力的新经营模式的应用等,都成为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甚至广播电视业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新特征;发展路径
依靠声音或声画来进行节目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来临后,不仅面临着受众被分化的危机和新媒体开放、动态、互动报道优势的冲击,而且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表现模式、宣传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标准同样被动地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从广播电视节目当前发展情况和改革方向来看,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依旧没有很好地摆脱传统的单一化表现方式、传播形式及宣传模式,由此导致广播电视节目无法真正满足目前受众日渐提升的互动性要求。因此,在广播电视节目以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为基础的改革中,广播电视节目如何逐步凸显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生命延展性,如何充分从设计互动性、内容人文性、宣传多元化性等层面进行自我拓展,已成为当前市场竞争白热化状态下工作的重点。
首先,从客户群体诉求研究层面来看,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光波技术具有听众面广、覆盖率大、操作简单等特征。作为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节目长期享有固定人群和支持度,如私家车车主、学生、老人、家庭主妇等,广播电视节目潜在的和固有的客户群,其心理需要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区分性,以此为基础来进行用户意见、心态、基本要求等方面的细致调查,其数据完全可以作为广播电视节目改革和创新的方向及切入点。
其次,从技术层面来看,广播电视节目在与新媒体快速融合的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辅助广播电视节目扬长避短,快速在媒体竞争中保持原有的优势,而且在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和新技术的辅助下,更是增加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从而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增添了诸多的个性特征,并且能以此为基础突破传统广播电视节目设计时所存在的诸多限制和障碍。
2.1巧妙运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扬长避短拓展生命力
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结合后的创新模式无非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的创新、主持人风格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及宣传渠道的创新等。其中,就表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而言,广播电视节目在融入市场后,尝试进行商业化模式的再包装,主要使用商业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来打入本地音像出版领域和广播市场,表现为进行广播剧和广播小说的连载式发布,制作成音像产品在市场中流通,以增加盈利。
上述运作模式,可辅助广播电视节目扩大关注度和受众面,对广播电视节目关注度和收视率的提升也存在积极的影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为“电视机+声像”或“收音机+声音”的表达模式,“网络+电视/电台”的组合形式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广播电视节目与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伴随着新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融入而不断吸纳更多的受众人群。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网络化已经随着各类信息网的扩展而无处不在,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方式和形态的变化,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已经打破媒体之间的壁垒,消除了行政、地域、媒介之间,甚至传播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如此,广播电视节目已经具备了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互动性、主动传播性、针对性等特征。
2.2以受众为中心,增加受众参与度
无法避免,广播电视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打破了话语霸权论,从某种程度而言,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诉求所呈现出的互动化趋势、内容的多元化和娱乐化趋势已经使得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立场从评论员评论、报道而向网友爆料、点评、供应新闻源方向甚至评论员按照受众或网友的意见点评评论的方向转变。从该角度来看,广播电视节目新的改革方式使得不同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的受众均有可能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的改革过程中来,如此,自由发言的权利的落实范围被进一步拉大,顺应新媒体所带来的立体化传播要求,广播电视节目分析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内容被提升。
在同一主题下,广播电视节目的新特征同样表现在使用多范畴、具有深度和广度体裁进行现场多角度、多点报道或进行大型事件的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可提升广播电视节目被受众接受的频率。因此,新媒体时代来临后,建议广播电视节目横向、纵向立体化传播及经营等方面,尝试以观众为中心进行自我拓展和完善,增加受众的讨论和结论的权限,提升舆论多方面引导能力,才能有效避免传统经营模式所带来的“媒体主导话语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静.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3).
[2]张振华.新媒体的崛起与广播的选择[J].中国广播,2007(1).
[3]王捍忠.新媒体时代用户使用心理与需求分析[J].科技传播,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