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一点思考

2015-02-26 06:44:45李旭辉郭国祥
学术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

李旭辉,郭国祥

2015 年10 月15 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1]。 这个讲话继承和发展了自毛泽东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文艺发展理论,强调文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强调文艺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这本来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重大方针,受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在当下中国“左”、右之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倒退,与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不符。 这就有必要对这种谬论进行批驳,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行进一步的理论论证。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化界的指导地位,不是某个人也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际上蕴含其中更深刻的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一直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自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我们经历了学习科学技术来富国强兵的“强国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立宪梦”和“共和梦”,再到学习西方近代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文化立国梦”,然而梦想总是破灭,中国人民总是从希望中走向失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思考中国未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他们在长期的探索和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比较中,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灵魂并引领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一个没有信仰、 没有精神动力的东方古老民族突然之间焕发了生机, 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共产主义仿佛具有某种超自然的魔力, 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出现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出现了面对种种酷刑视死如归的江姐, 出现了面对铡刀宁死不屈、 慷慨就义的刘胡兰,出现了面对极限考验、勇于自我牺牲的董存瑞……正是无数这样为主义献身的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斗,终于赢得了一个独立、自由、和平、统一的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又出现了好多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之类的共产主义新人。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公而忘私,顽强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人生之歌,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近现代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使一盘散沙的中国人团结起来,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激发起中国人的创造潜力, 马克思主义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

当然, 马克思主义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有广泛的文化认同, 那就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特别是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毛泽东就指出过:“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

[2](P534)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邓小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 也重视传统文化的吸收,邓小平理论中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是非常鲜明的,中国传统的“重民”“安民”“富民”思想,“和而不同”“执两用中”“革故鼎新”的思维方式在邓小平理论中随处可见。 江泽民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的京剧、二胡以及各种文艺爱好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更是浸润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胡锦涛也多次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他的科学发展观更是直接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的民本思想,“中行无咎”“过犹不及”的中和思想,“天人合一”“取物有度”的生态伦理思想。 习近平更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他对经典作家和传统文艺作品历历可数,非常熟稔,他提出的“中国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爱民、养民、富民的民本思想, 以及家国一体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次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中,他更是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的重大时代意义:“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 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 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1]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是对苏东剧变意识形态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作为社会主义故乡和发源地的苏联的崩溃,曾使一些学者断言:中国也将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苏联的今天将是中国的明天”。 可事实却是社会主义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并日益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不禁使他们困惑和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迥然不同的结果呢? 它们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

很多西方学者对此进行过文化方面的思考,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和黎华伦指出,“苏联没有像中国那样的传统文化和战略力量……苏联过分倚赖脆弱的结构性文化和衰败的思想意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并不像在苏联那样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民是一个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多少世纪来他们巧妙地制服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政治花招,抵制外来势力施加的影响”[3](P116)。 美国学者亨廷顿则认为:“与美国相比较,另一个大国苏联更是以意识形态形式来界定其统一,它的命运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令人清醒的实例……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 政治原则对于一个持久的共同体来说只是一个易变的基础。 ”[4](P354)这几位学者都提到了文化的凝聚力功能,认为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稳定、统一的基础,这的确说到了点子,但是他们都否认意识形态的凝聚功能,并把意识形态和文化人为地割裂,认为苏联太重视意识形态而不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则不把意识形态当成主流思想或者巧妙地把马克思主义儒学化,却是很荒谬的,意识形态真的不那么重要吗? 意识形态和文化还可以分离的吗?实际上,在苏联,正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丧失,才使苏联文化缺乏认同的基础和核心,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而在中国,恰恰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且利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脱胎换骨,具有了崭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中国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也才使马克思主义主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

还是让历史来说话吧。 在戈尔巴乔夫主政时代,苏联的思想文化界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自从1988 年雅科夫列夫取代利加乔夫主管苏联意识形态工作后,苏联社会出现了一种以反思历史为名的虚无主义思潮,“各种攻击、谩骂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整个苏联历史都被描述得一团漆黑。 由此,已经被撕开裂口的苏共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堤,急剧滑向崩溃的边缘”[5](P47)。 到1990 年,戈尔巴乔夫批准《新闻出版法》,宣布“新闻自由”,任何政党和团体都“不允许垄断任何一种舆论工具”,这意味着戈尔巴乔夫放弃了共产党对新闻媒体和舆论宣传的领导,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从而让马克思主义、苏联共产党、共产党领袖人物成为了反共人物攻击的靶子,最终导致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导致共产党失去政权、国家解体。 苏联解体后,很多进步人士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时深有感触。1994 年,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就指出:“在六年当中, 报刊实现了欧洲装备最精良的军队在40 年代用火与剑侵入我国时未能实现的目标。 那支军队有第一流的技术设备,但缺少一样东西——这就是千万份带菌的出版物。 ”[5](P53)“苏联人民的理想破灭,人们心中的‘偶像’坍塌,社会思潮极度情绪化。 否定历史引起社会思想的混乱,社会犹如失去了‘路标’,加速了苏共意识形态崩溃的进程。 ”[6](P195)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崩溃,导致了人们精神家园的迷失,否定传统、向西方看齐,便成为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精神狂热。 当时的自由派女经济学家、莫斯科市政府经济顾问彼娅舍娃的言语,真实地表达了这种社会心态:“社会主义与市场、民主‘水火不相容’。 俄罗斯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以革命的速度实施经济自由化。 取消并禁止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将历史的罪人推上‘审判台’……俄罗斯人蕴藏的商业意识全部释放出来之时,正是俄罗斯社会的复兴之日。 ”[6](P193)整个社会弥漫的情绪就是否定传统,“全面更换俄罗斯的文明模式和民族社会文化习俗”,当时在俄罗斯非常盛行的一个笑话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俄罗斯国民对西方顶礼拜膜的心态:“一辆美国汽车停在莫斯科,车身下的泥浆中躺着几位正在扎轮胎的俄罗斯人。 问:你们在那里干什么? 答:我们想吸一些来自美国的自由空气。 ”[6](P202)由此可见,苏联解体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崩溃,导致人民精神家园和精神信仰的丧失,导致整个苏联社会失去了维系秩序、人心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深刻的总结和认识,他指出,“一些苏共党员甚至领导层成员成了否定苏共历史、否定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成了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大喇叭,苏共党内从思想混乱演变到组织混乱”,“苏共在有近两千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丧失了自己,这是为什么? 我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政治纪律被动摇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那还叫什么政党呢? 那是乌合之众了”[7](P134)。

再来看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吧。 早在1956 年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时候, 毛泽东就敏锐地认识到苏联这是“捅了娄子”,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武器放弃了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波折, 后来的波匈事件以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震荡证明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 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我们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 文革结束,一些人在痛诉文革悲惨命运、声讨文革错误的时候,矛头指向了毛泽东,指向了马克思主义,要否定毛泽东、否定曾经走过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极力坚持正确评价毛泽东,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问题,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样一个有关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新概念,把它作为立国之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 历史进入到新世纪,在社会新阶层蓬勃兴起,社会新组织越来越发展的情况下,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认为所有新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都可以经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改造进入党的队伍中来,这极大地扩大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使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更具现代化。 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建设科学化”则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实现了传统向现代、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彻底转型。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习近平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并认为:“中国梦就是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动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1]。 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它有力地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使中国在社会主义低潮中能够独树一帜,并且始终高速度发展,即使遇到困难,也没有出现什么政治动乱和社会波折。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当代文化生态健康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文化繁荣局面。 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可以分为主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三种样态。“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文化,是维系该社会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的精神资源,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亚文化”,也称次文化,副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来说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的文化,它是社会发展多样性的文化表现,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色彩,其大部分是反映人民多样性的需求。 反文化则是存在于某一社会某一时期否定或背离主文化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反文化指的是与社会主义主文化背道而驰的消极文化、落后文化、颓废文化和反动文化。

文化的多样化应该如何看待呢?它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又有什么影响呢? 应该说,文化的多样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文化的多样化,是社会所有制、社会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社会分配方式在人们精神领域中的反映,它体现了人民精神世界和个性特点发展的丰富性,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比较的土壤和受众基础。 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文化的多样化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

当然,文化的多样化也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构成一定的挑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文化多样化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的反文化开始沉渣泛起或者利用新媒体兴风作浪。 习近平在这次文艺座谈会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习近平还专门提到一些文学作品的坏风气:“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 有的是非不分、 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艺发展中的上述问题,其实就是当今文化发展中消极、落后、颓废文化的典型表现,就是一种反文化。 反文化中还有一种以“主义”面貌出现的反动文化,它们打着“民主”和“研究”的旗号在各种舆论阵地泛滥。 当前,有几种以“主义”面目出现的反文化必须给予高度注意:一是新自由主义和所谓的普世价值;二是新左派的新威权主义和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 三是激进狭隘的民族分裂主义和放弃国家主权的世界主义; 四是崇尚个人价值的个人主义和张扬本能欲望的消费主义。 反动文化在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就是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的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它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出所谓思想的自由化和多元化,实质是要用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 新自由主义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主张私有化,认为公有制就是统制经济,就是独裁统治的基础,就是“通往奴役之路”;在政治上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主张西方的“三权分立”,认为共产党领导就是专制独裁,权力制衡的多党制才是中国的未来;在历史上否定革命,否定毛泽东等领袖人物,否定新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反动势力翻案,崇尚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实质上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它的核心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对各种反文化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斗争。 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然会乘虚而入。 当今时代,世界并不太平,西方国家对我国虎视眈眈,妄图以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腐蚀中国,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使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变得异常复杂和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文化越是多元发展,就越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就会导致人民理想信念和信仰的丧失,进而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败亡。 这个道理,很多西方人都是很明白的,如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并指出:“试想,保罗二世今天宣布上帝不存在,明天的基督教世界将是什么模样?! ”[6](P41)这确是发人深省的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正确对待亚文化。 对待亚文化,一要提倡,二要引导。亚文化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社会开放和兴旺发达的标志, 它们中绝大部分是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不同人群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其突出的特性就是大众化,无论是武侠的超人神功,还是言情的缱绻温柔,无论是娱乐的花样翻新,还是魔幻的光怪陆离,都有不同层面的受众,它们之所以受到人民的欢迎,就在于反映了人类审美心理中超现实一面的需求,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紧张和内在焦虑,也强化了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安全感,这是对主文化的一种有益补充。 虽然亚文化不是不健康文化,但是如果引导不力,它也会不利于主文化的发展,甚至会转化为反文化,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亚文化在两种情况下对主文化构成挑战和威胁:一是亚文化的过度发展会模糊甚至淹没主文化;二是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会对主文化形成冲击,如当下很多人否定崇高,嘲笑英雄,崇尚消费主义,追求感官快感,“跟着感觉走”,这对主文化的健康发展很不利。 为此,对亚文化必须进行正确引导,一是在数量、规模和频率上应有所控制,二是在内容上要注重“寓教于乐”,要用高尚的思想、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主题充实到亚文化中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大力发展主文化,弘扬主旋律。 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不能降低艺术标准,不能粗制滥造。 弘扬主旋律,一定要注意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主旋律不一定全是高大上的东西,不一定都要宏大叙事,要善于从社会的微观层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层面挖掘时代精神和社会正气。 要勇于改革表达方式,大胆学习西方进步文艺的各种表现手段, 特别要善于利用当今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文化手段。 互联网和新媒体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崭新载体,文化工作者必须适应这样的时代,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1]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2]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李瑞智,黎华伦.儒学的复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 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 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 08:44: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