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语境

2015-02-26 06:44:45韦汉吉
学术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大众化社团语境

陈 媛,韦汉吉

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受特定语境的制约和影响, 研究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境问题, 对于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应深入思考的实践性问题。 “语境”译自英文“context”, 是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20 世纪20 年代初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则语义不存在。 从字面和最初含义上来看,“语境”即言语环境,既包括语言内部各构成部分间的逻辑联系,也包括在特定场合使用语言所依据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但在此后的发展中,“语境”逐渐越出语言学的边界,意涵不断得到拓展和丰富,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探讨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术语。 本文主要侧重于话语实践与话语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考察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话语资源、话语机制和话语特色。

一、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社会语境

社会语境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关系状况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两个基本环节: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诠释和通俗化表达环节, 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学术化表达向生活化语言转换的环节, 这个环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主要承担者; 二是把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工作环节所形成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宣讲和宣传,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并内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南, 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环节, 这个环节的承担者除了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者之外, 还有众多潜在的承担者,社区文化社团即是其中之一。 由于“社区”的存在是“社区文化社团”得以形成的基础,因而如何理解社区这一概念就成为分析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社会语境的关键。

学术界普遍认为,“社区”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来的。 在滕尼斯看来,社区乃是传统乡村的组织形式,而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社会。 由此可见,滕尼斯的初衷是从“人缘关系”来理解和界定社区。 实际上,滕尼斯引进社会学的“社区”概念经美国社会学者的翻译为英文“community”之后,逐渐摆脱滕尼斯的“人缘社区”意涵,转而主要用于指“地缘社区”,突出强调社区的地域性特点。 在中国社会学界,费孝通先生在20 世纪30 年代将英文的“community”翻译为“社区”,至今已经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成熟用语, 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所组成的共同生活群体,其构成要素包括地域、人口、组织机构、文化以及相应的设施。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学这门学科因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专属学科而被取消。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被“单位”所取代,个人以“单位人”的方式存在,人的社区生活空间也因此压缩到最小。 单位不仅是个人的工作场域,同时也是个人的生活场域。 个人劳动在单位里,居住在单位里,生老病死一切亦由单位统一负责包揽,个人生活以集体化形式得以实现,社区研究失去相应的社会现实语境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深刻革命, 其中最为深刻的变革无疑是生产关系的重构。 从基本的经济制度方面看,原来大一统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 经过改革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是会关系的总和。”[1](P501)在人的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决定着个人其他社会关系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空间, 确定个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 改革开放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生活之间得以分离, 不断推动个人社会关系的新发展, 个人的工作场域与生活场域也由此逐渐分开,个人的存在样态也从单纯的“单位人”变成“单位人”与“社区人”多种样态的并存。 社区成为人们工作之外的重要活动场域,“社区文化建设”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得到关注。 20 世纪80 年代后期, 一方面中国城市社区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另一方面社会学专业学科得以恢复和发展, 社区研究也随之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000 年,民政部下发 《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官方所言的“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尽管随着网络的发展,地域性社区的概念日益显示出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将通过网络结成的“社区”包含进来。 然而,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暂时抛开学术界关于“社区”的复杂纷争,直接使用官方所界定的地域性社区概念,即“社区文化社团”是指以街道或自然村为地域范围的社会单元。

社区是一个实际的生活共同体。 由于个人工作场域和生活场域的分开, 个人在社区活动的时间超过在单位活动的时间。 由于社会生活空间的拓展,与之相适应的社区文化也发展起来,兴趣相投或者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人结成团队, 开展文化活动。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区文化社团显然已经成为社区社团中数量最多的社团。 这些社区文化社团包括各类文化团体,如歌舞队、艺术团、传统文化社团等,它们主要以开展文化研究、文化娱乐等为主要活动内容, 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之中。 这些社区文化社团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是具有明显文化价值取向、旨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社区传统文化社团; 二是在政府的社区组织引导下或群众自发倡议下建立的、旨在丰富本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娱乐性社团。相比较于其他类型的民间组织, 社区文化社团的文化实践活动与国家意识形态具有更为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它们的基层性本身就具有独特的意识形态意义,直接承载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主体和载体。 概而言之,社区的发展为社区文化社团的存在、为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提供了社会语境。

二、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政治语境

政治语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权力性质、政治制度构成和政治思想意识的主导价值所构造的话语环境。 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政治权力、政治制度和主流政治思想中展开的,其大众化实践的话语资源、话语机制和话语特色不可避免地受政治语境的制约。 但是,更为主要和直接的是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的制约。

1949 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处于革命党的地位,从而决定这一时期社区文化社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以“革命”为主色调。1840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进分子纷纷探索救亡图存之道。 在此背景之下,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入中国,这些不同的“主义”亦是当时世界主要思潮在中国的呈现,为求解“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与选择的思想理论空间。 作为与旧文化相对立的“新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主义”在不同的方面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 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3](P40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就是在这样一个“主义文化”相互激荡和竞争的历史潮流中进行的。 在资产阶级共和理想破灭和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形势下, 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武器被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接受和认同。 因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理论,“这是一个时代的人们比较和选择的结果”[2](P405)。此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在各种“主义”的比较和选择中得到扎根和发展壮大, 这首先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理论力量以及中国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状况所决定,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也功不可没。

就当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而言, 既包括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精英分子,还包括许多进步的、革命的民间社团,其中也有数量不少的社区文化社团。 这些社区文化社团及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均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 从早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社区文化社团来看,社团本身首先就是革命的团体,它们以反帝反封、推动中国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使命,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新民学会、天津的觉悟社等等。 从社团的骨干成员看, 主要是由进步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他们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译介和出版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创办刊物,到群众中去宣讲马克思主义, 引导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立共产主义信仰,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些文化社团的许多成员后来成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员, 投身于中国革命的实践和革命理论的宣传教育,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大众化。 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成立了大量的、 以社区为基础的文化社团,如“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山东文化界救亡协会”“延安鲁艺”“战歌社”“战地社”等等。 此外,自发的宣传队比比皆是、数量众多。 活跃于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文化社团以抗日救亡为主题, 通过出版刊物和文艺演出等形式, 推动了抗战文艺的发展。 毛泽东曾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 有各种的战线, 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1](P851)文化战线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重要内容,其中各类文化社团及其骨干分子是推动文化战线的主体力量,他们发展抗战文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和推广普及,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地位,决定了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革命基调和主调。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 如前所述,在建国初期,各种社区文化社团依然活跃了一段时间。 但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位制的形成,个人的工作与生活的场域合二为一, 社区文化社团失去了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渐建立,单位制被打破,国家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逐渐分离, 社区发展产生了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社区文化社团随着社区发展迅速形成,并且活跃于社区文化生活之中, 在多样的文化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凝聚改革与发展的共识和力量。 社区文化社团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渗透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它们的活动“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社会、宣传科学发展观、歌颂民族团结等等”[2](P11)。这些社团以简单质朴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助推改革开放,向最基层的群众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 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1](P851)实践证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催生的大量社区文化社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实践主体。 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只有鼓励和支持群众进行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只有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理论的宣传教育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中,才能让群众在参与和互动中达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从革命语境到改革语境的转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模式机制、话语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各地民间社团开展的宣传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凸显出“建设”与“改革”的话语基调和主调。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社团的群众文化活动不可能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社区文化社团并非像一些学者所强调的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价值中立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是构成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政治语境的主要因素。

三、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以文化的历史积累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精神基础。 共同的信仰是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的正常运行的思想文化保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任务, 旨在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共同理想问题,同样也是中国文化再生的重要内容,这一任务是由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 作为一种对象性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理论自身演绎的结果,而是一个理论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转换, 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由此,影响理论实现程度的各种主客观因素都应当得到重视和强调。 从最根本的因素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获得实现的根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合和满足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1](P12)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而能够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不断获得实现,从而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和“精神之钙”,支持中国完成其伟大之复兴。

审察中国的社会历史,典型的宗教信仰生活没有普遍化,中国传统社会靠什么来凝聚人心呢?靠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思想理论来维系国家社会精神文化的共同基础。 但是,在中国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儒家思想价值观念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空间,是链接各个共同体的文化背景范式,这种生根与日常生活的准信仰范式值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借鉴。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反映。 这一理论传入中国,被选择为中国社会新的思想理论基石。 而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文化精神的中流砥柱,就必须让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并化为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 正是居于此,中国共产党提出要“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马克思主义化为大众思想,化为大众的实践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牢固的根基。 作为一种文化范式的儒家文化所提供的文化语境,链接着散见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共同体,生根于社会生活的根基处,作为一种文化基因通过最基层的社区文化社团,并结合特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背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武装自己,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另外,社区文化社团的组织形式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社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大众性、群众性文化的主要载体。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运用“抽象力”才能获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 但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则需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感性的形象,使他们获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理解。 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关键。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5](P468)因此,必须善于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同时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庸俗化,毕竟通俗化不等于庸俗化,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文化享受。 社区文化社团作为根植于人民群众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组织,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与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实现对接,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 “把具有抽象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形象的语言和事例, 是依托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 ”[4](P1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首先取决于理论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同时也离不开理论传播和普及的程度,更不能脱离历史积淀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构建的日常文化语境。这就要求在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逻辑的基础之上,提升理论的可接受性和可传播性,塑造和形成具有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传播主体。社区文化社团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之中联系社团成员和人民群众,并提供服务、教育和娱乐,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身边的感性形象,从而使社区文化社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

社区文化社团凝聚了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社会成员,开展的活动融合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使理论教育能够通过“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日常生活文化语境。 社区文艺社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具体的各类文艺活动,使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广泛而深入。 这种将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与理论宣传教育结合起来的做法, 使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中自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宝贵经验。 在当代社会,社区文化社团作为话语构建的一个主体力量,是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化的重要构造者和承担者,应当受到重视和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人民群众接受理论并自觉内化为行动指南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文化场域既包括自上而下的“精英文化”,也包括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主体力量,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有机地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 因此,不能机械地理解“灌输”理论,把人民群众仅仅视作是“客体”,将自上而下的“精英文化”与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对立起来。 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文化”迅速壮大,并逐渐将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从文化主体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的兴起,反映了社会领域与文化主体分化的趋势,文化主体更加多元化、民间化和个体化。 换言之,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构成当代重要的文化场域。 探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脱离民间“大众文化”的社会背景,而是要把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播路径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路径, 并探讨其载体形式。 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不仅仅是一个方法论意义的微观叙事, 更是存在论意义上宏大叙事, 它是集路径和通过路径而开显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存在语境而共同达致的“化”理论为现实的运动, 社区文化社团所具有大众文化性质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展了巨大的文化空间。

四、社区文化社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三种语境的互动关系

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三大语境关系而言, 它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金字塔形的上中下相互传递信息并相互建构的整体性的结构状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性要求,就其实践性来讲,是一个社会需求、 政治动员和文化形塑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往返的开放性的社会精神生产的伟大工程,亦是一场再社会语境化、政治语境化和文化语境化的一体性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社会语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价值取向的本质性要求。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特定的时代一定的群体与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说,任何理论都有其存在的特定社会语境要求。 理性主义大师黑格尔对哲学曾作这样的描述:“它是最盛开的花朵。 它是精神的整个形态的概念,它是整个客观环境的自觉和精神本质,它是时代的精神、作为自己正在思维的精神。 ”[6](P56)马克思主义特别重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自己的时代价值,脱离这一个基点,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发生的根基。 马克思1842 年在《科隆日报》社论中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7](P121)。对于马克思来说,真正的理论都为其时代的需求而生,没有什么力量比时代的需求更能推动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前进和发展了,也没有什么理论不在其语境中进行孕化,“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 ”[8](P289-290)从这一个层面来讲,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语境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性的出发点。而现时代的社会语境绝不是一个现成的与生俱来的语境,它保留着其原始性的众声喧哗和多种色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语境的这一背景必须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再社会语境化的二次建构,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语境必须以新的样态重新出场。

文化语境是一个价值观共振的动态的竞争性场域, 如若从这一竞争性背景的语境切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语境的困境, 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学术化的、专业化的、分割式的文化语境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解释力和服务力;二是市场经济的物化语境遮蔽了文化的本真育人润物的根本境界,使得文化向经济的视角偏斜,导致大众化的文化消费主义的产生,它消解了文化语境的澄明性功能,基于此,必须通过先进性的文化社团进行再文化语境的建构和融合;三是社会思潮的多元文化语境所强推的所谓的现代化背景下的全球化价值观的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主旨的文化价值被普适性的价值观所淹没和宰割,如若没有一只强有力的基于共同体共同价值的载体存在,大众化可能会功亏一篑;四是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道路所展现的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被西方话语权的有意解读或误读,导致“后社会主义发展”论、“市场社会主义”论、“第三条道路”论、“经济发展道路”论等西方文化语境的甚嚣尘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语境预设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跨越的价值界沟与异质性文化障碍。 基于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塑性的文化语境是一个链接政治语境和社会语境的桥梁和通道,其地位和作用至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语境处于三大语境的顶层,是指据以实现顶层话语沟通的社会权力关系以及权力关系向下传递的政治价值的表达状态。 基于此,政治语境与意识形态生产紧密相连,即与广义的文化语境紧密相连。 在此基础上,政治语境可以被广义地理解成为意识形态语境,而不仅仅是过去从狭义形态所规定的特定政府、党派或团体的方针、政策、策略或宣传的活动所形成的场域。 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治语境,最为紧要的乃是,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的运动,使得政治语境的价值形态,从特定时期仅仅表现为政党形态的政治语境转向国家形态的政治语境,进而再次转向社会语境,这样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过程同时是公民文化的培育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语境的积极培育过程,而这需要将群众具体化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性的公民,进而转化为民主体制内行使真正具有政治权利的社会公民。 而这一伟大的培育与转化,必须借助于具有政治语境的最为基础的散见于基层的文化社团,唯有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运动才会有载体和主体,才会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反复性的循环往复的理论与实践的运动。

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大语境并非一个离散型的实体性存在者,而是一个通过文化社团作为特定的文化语境所连接的政治语境和社会语境的共在的结构性的语境共同体,其中社会语境乃是语境之底座,撑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地基,文化语境乃是塑性于多元文化思潮的风雨激荡之中,文化社团恰如这一激荡之曲的灵魂,而政治语境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价值向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转向,则充分体现了全球化与网络化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代性要求,而文化社团的存在于生长,必须因这一特征而重新定位和再生,由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会有其未来。

[1]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杨宏郝,陈媛.依托社区文化社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以南宁市邕宁区为例[ 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 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5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大众化社团语境
缤纷社团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军事文摘(2017年16期)2018-01-19 05:10:15
K-BOT拼插社团
中学生(2016年13期)2016-12-01 07:03:51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跟踪导练(三)2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