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博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 300193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康复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牛博真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300193
摘要在竞技运动领域广泛应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康复医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核心肌群包括腹直肌、腹横肌、腹斜肌、背肌、下背肌和竖脊肌以及髋关节周围等的肌群,这些肌群认为是所有运动链的核心,针对这些肌群的训练可以加强核心力量,提高核心稳定性,最终改善人体运动功能。近年来对核心稳定性、核心力量训练的疗效研究出现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甚至在内科疾病康复等多个学科范畴,对其稳定性和力量的测评手段也不断完善,但相关机制的进一步研究近年来少有报道,评价标准亦缺少进一步规范化。
关键词核心稳定性训练康复
核心稳定性的概念雏形最早从医学领域中产生,1985年Pope MH和Panjabi M[1]首次提出脊柱稳定性并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其进行定义,2006年Kibler WB[2]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入到竞技运动训练,之后该概念在专项运动训练中大量应用,占有重要地位。近5年来,核心稳定性训练再次回归应用到康复医学和与其有交叉的运动医学领域,从医学临床角度对核心稳定性开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1关于核心稳定性
1.1核心的概念虽然不同学者对于“核心”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3],从人体重心角度、从脊柱角度、从腰椎、骨盆和髋关节联合的周围与重心位置的关系为角度,还有从整体肌群与局部肌群的关系为角度等,但基本都认为核心是一组肌群,包括躯干肋骨以下至骨盆的肌群以及髋关节周围的肌群。这些肌群几乎是所有运动链的核心,是调控人体重心、维持躯干平衡稳定的重要因素。
1.2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康复医学紧密相连由于核心的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学等作用机制[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稳定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对于四肢运动的传导,对于人体躯干不仅包括浅层还涵盖深层肌群肌力的重视,提高脊柱运动的同时加强躯干静态保持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将其应用在康复医学中,尤其是运动康复疗法,可以改善人体平衡性、稳定性和人体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2神经系统疾病康复
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针对疾患所致躯干稳定性下降、平衡能力障碍、步态异常等。
2.1脑卒中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到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与平衡能力的训练中,通过改善平衡功能、步态等提高日常生活功能。席建明等[4]对20例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强化核心肌肉力量训练6周,包括诱导下腹内外斜肌的训练、仰卧位屈髋下仰卧起坐的腹直肌训练、双桥与单桥的转换训练、俯卧位下屈膝伸髋的臀大肌训练、俯卧位下竖脊肌训练和仰卧位屈髋骨盆前后倾训练等,结果显示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定和最大步行速度等优于对照组,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能力。林松等[5]在59例脑卒中患者常规康复基础上配合核心肌力训练、电针等治疗,15d和30d核心稳定性训练患者的ADL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提高,核心肌力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2.2脑瘫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躯干及骨盆控制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运动及平衡协调能力的发育[6]。施冬卫等[6]对20例脑瘫患儿给予3个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后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估,研究结果显示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有研究者[7]认为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也很少是单个肌群或单侧肢体的问题,核心的稳定是头颈、四肢正常运动完成的保证,而四肢、头颈肌力及肌张力的正常则是核心稳定的基础。宋雄等[8]认为按照核心稳定训练的理念,首先应该加强骨盆稳定的控制,强化骨盆肌群肌力的训练,再进行步行训练,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3周围神经疾病康复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此类疾病康复的应用只见到一篇报道。王艳芳等[9]观察了1例格林巴利患者,核心稳定训练对其步行能力有显著疗效。
3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康复
主要应用于腰背肌群劳损康复,如核心稳定性训练已成为慢性下背痛康复中的重要内容[10]。师东良等[11]认为十几年来背痛原因已经涉及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多个方面,对下背痛的理解转变包括稳定性问题,这是一个生物力学模式的深化。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能比一般医疗帮助效果更好,但并不比其他形式的手法治疗、物理治疗或普通训练效果更好。张双[12]对护理人员躯干肌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屈伸比大于参考值,可引起腰椎曲度的变化,容易诱发下腰痛,可以通过核心稳定性的训练方法,对腰部肌肉进行力量训练,调整前后肌力的不平衡,缓解腰部疼痛。
4运动损伤康复
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仅能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也为其运动损伤康复提供了新的方法。人体运动与核心稳定性密切相关,运动损伤中腰肌劳损非常多见。腰肌劳损是疲劳导致的腰肌损伤,部位正好在核心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帮助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部分肌肉过劳,为运动员治疗腰肌劳损提供了新的方法[13]。纪春楠等[14]对国家队34名花样滑冰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针刺、推拿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有效提高了疗效,缩短病程,降低伤病复发率,并对恢复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李晓平[15]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提高腰部肌肉力量的稳定性,减轻患者的疼痛,加快运动员康复效果,对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内科疾病康复
核心稳定性运用于内科疾病的康复鲜有报道。马将[16]等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中年男性出租车司机脂代谢紊乱20例,每周核心稳定性训练3次,隔日1次,不限制饮食,持续锻炼8周。治疗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胰岛素、瘦素和内脂素值较前显著改善。该试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案是一个安全、有效、实用的训练方案。
6核心稳定性的临床测评
虽然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如何更好地量化指标、客观评价核心稳定性本身,对核心稳定性在医学领域研究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肌电图:Hibbs AE等[17]研究发现峰值整流肌电图和平均整流肌电图措施在测量核心肌群肌力数值相近,可以共同采用到对核心稳定性的评价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研究中。(2)力量训练仪器:任满迎等[18]利用美国Primus BTE力量训练及诊断系统,选取右下劈、左下劈、右上挑、左上挑的四个方向动作等长收缩的最大肌力值、最大功率、对角线方向力量比值、角线方向功率比值和左右侧差距作为反应运动员核心运动链肌力水平的评定指标。(3)躯干各活动方向的角度:Okada等[19]采用躯干的前屈、后伸、侧弯角度进行核心稳定性的评价。
7新的训练方法
目前对提高核心稳定性、加强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不仅限于传统的垫上训练,不少研究开始采用在健身球[20]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有研究显示[21]瑞士球上俯卧撑和瑞士球上仰卧起坐,和传统的力量训练在提高人体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康复领域常与针灸、推拿等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相结合,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核心稳定性的医学研究增多,涉及到的疾病种类不断增加,但对于核心稳定性作用机制的探讨、训练具体方法、力量评价规范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ope MH,Panjabi M.Biomechanical definitions of spinal instability〔J〕.Spine(Phila Pa 1976),1985,10(3):255-256.
[2]Kibler WB,Press J,S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98.
[3]关亚军,马忠权.核心稳定性的定义及作用机制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06-108.
[4]席建明,冯晓东.核心力量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8):777-778.
[5]林松,冯晓东,刘承梅,等.核心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1):82-83.
[6]施冬卫,许桔静,章叶飞.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0):128-129.
[7]马丙祥,张建奎.“核心稳定性”理论与脑瘫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2):1183-1186.
[8]宋雄,邹林霞,林小苗,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性瘫痪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4):377-384.
[9]王艳芳,汪芳君,江慧兰.核心稳定训练对格林巴利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一例病案报告〔A〕//浙江省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浙江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1.
[10]魏鹏绪,张景.下背痛康复与核心稳定性〔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1):6375-6377.
[11]师东良,王予彬.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7):695-698.
[12]张双.护理工作者躯干等速力量测试结果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107-108.
[13]何建伟,赵广高.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可行性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4):403.
[14]纪春楠,刘金杰.针推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花样滑冰运动员软组织损伤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135.
[15]李晓平.核心力量训练与腰肌劳损的体育康复〔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8):75-76.
[16]马将,黄力平,黄洁,等.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中年男性出租车司机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2):1131-1135.
[17]Hibbs AE, Thompson KG. Peak and average rectified EMG measures: which method of data reduction should be used for assessing core training exercises? 〔J〕. J Electromyogr Kinesiol, 2011, 21(1):102-111.
[18]任满迎,刘颖,等.对核心运动链肌力诊断新方法的初探——以国家体操队运动员测试分析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9):66-69.
[19]Okada T, Huxel KC, Nesser TW.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functional movement, and performance〔J〕.J Strength Cond Res,2011,25(1):252-261.
[20]Sukalinggam CL,Sukalinggam GL,Kasim F,etal.Stability Ball Training on Lower Back Strength has Greater Effect in Untrained Female Compared to Male〔J〕.J Hum Kinet,2012,33(1):133-141.
[21]赵敬国,赵龙.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2,31(3):157-160.
(编辑紫苏)
◎致作者◎
为了加快编辑、排版的速度,缩短发排周期,欢迎作者网上投稿。本刊E-mail:yxzz601@188.com。来稿时请注明作者的通迅地址、联系电话(单位电话、手机)及E-mail。本刊编辑部电话:0311-87050687,0311-87306708。
收稿日期2014-10-16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0-1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