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美华
铁血历史在 影像写悲愤
——采访9旬韩裔慰安妇老人札记
◎晏美华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去年10月22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地市报摄影学会发起“纪念反法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百家媒体联合报道”倡议签名活动在湖北孝感举行。在这场全国性的报道中,孝感是百媒联合报道活动的首发地,孝感日报一定要打一场报道的硬仗。4月中旬,孝感日报社社长李少锋在策划报纸抗战报道时,要求立足孝感地方特点,做出特色、做出影响。在查阅资料中,得知孝感有位93岁高龄的慰安妇老人还健在。资料显示,2014年,全国有22位慰安妇老人健在,湖北省有2位,这是多么稀缺的新闻资源,是多么难得的揭露日军罪行的历史“活证”。我立即向社领导汇报,以这位慰安妇老人为切入点,用影像深度报道,揭露日本的战争罪行。
我一大早匆匆赶到孝感市高新区孝天办事处龙店村老人的住处,却得知老人病重住院了,犹如一盆凉水泼下。问清病房,转身即赶往孝感市中心医院。“听说老人生病了,我们来看看!”怕影响老人的病情,掩饰着内心的焦急,没有直说来意。这将是一次与生命赛跑的摄影报道。
老人的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我一次次来到老人家,陪老人说说话,扯扯家长里短,或陪伴老人缄口默坐。慢慢地与老人及其家人相熟了。按照老人的作息规律和身体状况,我不断调整采访拍摄时间。
历经岁月,人生中的生老病死随岁月风蚀都已能淡然面对,但唯独这份刻骨的往事如恶魔一般,仍纠缠着老人的灵魂,啃噬着老人的身心,却不能与任何人相诉。我从老人的眼中、脸上、身体里,读到它,悄然地用镜头捕捉这转瞬即逝的悲凉。
作为一名女性,我不忍心让老人去回首那地狱般的世界,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责任让这段历史再现读者的眼前,要让一直抵赖的日本政府知道,历史的“活证”就在这里。
纠结中,我一次一次小心翼翼、想方设法引导老人回忆她故乡的模样,小时候的生活,如何到达中国汉口……当我残酷地问到日本人的身高时,老人牙关紧咬,泪水一滴一滴从紧闭的双眼无声地滑落,滑过岁月的沟壑,老人如死去一般。
数个月来,接触老人最深的感受,正是我想传达的影像主题:战争对一个女性的影响,对人性的摧残,烙印就在这里,历史的伤痕,挥之不去。那刻骨铭心的悲愤记忆,随着时光流转,愈清晰愈鲜明。
内心的感受澎湃,直白的影像已不能表达。老人有限的活动空间一度让我进入拍摄的瓶颈。在苦闷中突破,我发现了象征之物,窗框如暗黑的“十字架”,防蚊帘上的蝴蝶隐喻无数被摧残的女性。我借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让有限的画面形象延伸,唤起读者的联想,引导读者深思;采用动静对比,强化局部,捕捉细节,利用现场光源烘托气氛,增强读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控制影调,通过看似平常,实则深沉的影像,传达情感,触发读者的共鸣;考虑光线、色彩、构图等造型因素,场景、中景、特写兼顾,努力争取一定的形式美。欣慰的是在弱光环境下,定焦镜头保障了影像品质。
我一直想拍摄老人失眠的状态,5月1日,征得老人及其家人的同意,准备留宿老人的“床头”,晚上近9点,老人突然对我说:“你还是回去睡吧,你睡不好的。”爱失眠的老人担心我睡不好更难入睡了!我放弃了拍摄深夜返家。这样的遗憾,不只一次。7月28日,老人回到曾居住63年的老屋,跨过门坎,老人就失声痛哭,搀扶着老人的我,因担心脚下湿滑老人摔倒,失去了拍摄老人渲泄情感的良机。但我并不后悔,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对象应该有人文关怀。
两个月后,在相关领导的指导下,从数千幅图片中精选出了12幅影像,一个受战争伤害至深的老人的生存状态的故事呼之欲出。从刻画面部皱纹、定格复杂眼神的无声控诉,到聚焦背部弯曲的身影;从双手掩面回忆那难忘的岁月到翻看相册思念过去的亲人;从广场舞的喧闹到小屋的宁静。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生存环境,细细道来。画面中主体人物或坐,或站,或正面,或背影,看似静态的画面,随人物的内心起伏,释放着动的内涵。这种矛盾冲突,发人深思,意味深长。12张影像背后丰富的延展性与纵深感,深刻揭露了日本法西斯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如何呈现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最后关键。报社领导决定不惜版面,拿出两个通版来做。7月2日,充满视觉张力的《不可抹去的噩梦:慰安妇》见报。7月16日,反映养女黄美容悉心照顾养母毛银梅的影像专题,以“苦难的母亲,我能为您做什么”为题见报。日本军人的残暴,中国百姓的善良,人性的反差,从这两组报道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毛银梅老人的过往和今天,令人深思。报道发出后,不断有读者打电话、发微信:这个图片报道专版,视觉冲击力特别强,把读者带入到那个年代,体味主人公的遭遇和沧桑,震撼心灵!太沉重、太震撼了、真难过、不胜唏嘘……那刀刻般的皱纹,掩面的手,佝偻的背,不忍直视,历经苦难的老人,祝福晚年幸福安康。
一位网友留言:只能说震撼啊,沟壑纵横的脸……孤坐床沿那张真是让人想掉眼泪,感觉自己真的就和老人隔着这么一扇窗,从那一方小孔中窥见寂静的时间、空间和生命,静静地,连悲痛都是安静的,那中间的一扇窗或许就是当下,透过它观望历史,而后转身走向未来……
7月4日,新浪门户首页,推送“93岁的韩裔慰安妇和她的中国养女”组图,当天点击就过5000。
这两组 “慰安妇”老人的专题报道,得到“八年抗战 民族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大型拍摄活动”组委会的充分肯定,并推荐到中央电视台。7月27日,央视外语频道采访组专程来孝感进行为期4天的拍摄。8月中旬将在其综合新闻频道以“他们眼中的抗战记忆”专题,面向国际播出,时长6分钟。8月12日,湖北日报对这个专题予以了刊载。
有专家说: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是衡量成功与失败的唯一标准。从读者的反响和已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看,孝感日报策划的这篇报道是成功的。(相关版式见封三)
(孝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