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芳 李 鹏 刘琳
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之路
◎胡 芳 李 鹏 刘琳
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重视栏目的站位、气质、口碑、融合与创新。以《湖北新闻》为例,作为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中的时政新闻栏目,承担着讴歌伟大时代、宣传人民的创造之功能,现实挑战、时代使命要求栏目相机而行、以变制变。下面从内容生产、形式创新、新媒体融合三个方面分析时政新闻栏目的创新之路。
1.保持优势。
首发省主要领导人时政活动、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颁布、省直机关权威信息发布,高标准地提前策划、及时配发背景新闻、新闻链接、独家短评,做好时政类、政经类报道及后续报道、配合报道,保持核心竞争力。
2.做出深度。
移动互联网让金融 “去中介化”,供需双方可以去中间人直接进行交易;也让所有行业“脱媒化”,不需要媒体用自媒体就可以向海量信息接受者实现传播,人们还可以通过微信和更多推送渠道知晓各类新闻。但信息爆炸带来的是优质内容的稀缺,人们迫切需有有深度的报道和有思辨的评论,这就是当今时政栏目要努力的方向。摒弃说教式、简单化、宣传式的报道方式;多问题导向,多用宏观层、中观层、微观层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去报道新闻。作为主流媒体,要通过有深度的新闻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理解之桥,找到改革中各类复杂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找到适应市场竞争的新闻事业生态。
3.应急机制。
新闻中心曾第一时间策划了 《湖北新闻》对习总书记到湖北视察时的“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全版面报道;也曾策划了对省委书记李鸿忠批示的“来凤县啃硬骨头,让局长交出扣在手里的审批权”的先进典型,作了超常规的13分钟专版报道。特别策划、特别反应是时政栏目应坚持的着力点。
4.关注热点。
《湖北新闻》曾对李娜夺取法网冠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从湖北李娜到世界李娜”这篇报道既扣准了当天的社会热点人物,又呈现独特的视角,从家乡人民、启蒙教练对李娜的关切、鼓励,李娜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跨越先锋”称号的角度报道了李娜的成长之路。时政新闻栏目绝不能忽视火热的社会百态、大众生活,要以准确的立场、独特的视角、栏目的语态来关注热点,要以更丰富的内容吸引有活力、有朝气的年轻受众,在更广泛人群传播主流价值观。
5.开放融合。
电视时政栏目可以考虑荆楚网、湖北之声等本地其它主流媒体互动合作,对其头条进行整合传播;与省委政研室、省政府政研室联手,深度挖掘选题;与其它卫视新闻中心建立合作联动机制,报道省外的湖北元素。以合作的智慧独辟路径,以宽广的胸怀拥抱竞合,实现高站位、大信息、做本土媒体中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新闻产品。
1.纪录片模式。
吸收一切有效的传播手法,不拘泥于单一的报道形式。好的纪录片和有影响力的纪录片今天已成为社会的文化现象,为大众所喜爱,如《舌尖上的中国》。“走基层”、“微纪录”是类似于纪录片的一种纪实方式,可以大胆在时政新闻栏目中不定期推出。看似普通人的人物故事它蕴含着怎样的含义,如何提高节目的感染力,用什么样的刷子解决本领恐慌,“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栏目要加强精品制作生产,从宏阔的时代变迁中和感人的个体经历中选择最能承载中国梦主题的故事和人物原型,弘扬中国梦湖北篇。
2.季播样态。
力推特别版块的月播样态、周播样态。季播娱乐节目风靡全国,如“中国好声音”、湖北卫视的“如果爱”,其通过不断强化观众印象,获得滚雪球般的影响力。《湖北新闻》持续推出特别版块的月播样态,如“走进经济一线”“践行三严三实”。提炼精当主题、设计片花,统一包装,以月播、周播样态,将保持周周新、月月新的栏目风格。
3.播报方式。
《湖北新闻》在2014年、2015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在全国卫视中率先推出站播模式。演播室灯光、演播室机位、主持人站位都是时政栏目大胆创新的方向。
4.屏幕细节。
栏目今后将多思考观众能接受怎样的语速、能看清多大的字体、会有怎样的收视期待、能适应怎样的编排方式、编后语是否符合观众情绪等等,来调整所有的节目细节,一切从观众出发,充分尊重观众。
与微信公众平台联手,将栏目内容及时上传,扩大栏目影响力。开辟新媒体载体,与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腾讯网络客户端、APP手机客户端深度合作,在与新媒体融合方面赢得更大成长空间吸纳节目中的采访对象及一批专家学者智囊团,打造好微信公众平台及所有二次传播载体中提供因栏目版面限制所没有的“稀缺”内容和“增值”服务。利用新媒体,开发线下活动,变产品为商品。根据栏目中的深度报道,发起热点话题,举办主题论坛、高端对话。公众平台和地面频道对活动及时预告、及时报道。
(湖北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