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
香草园
九月只有几个晴天,不间断的雨把章丘下成了江南。
香草园的盛花期已经过了,薰衣草不那么耀眼的紫在雨色的滋润中,变成了铺在地上的碎花细布。秋虫在每一处角落鸣唱,有孩子在田间奔跑,你不知这是香草园还是鲁迅家后院的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南瓜的藤和牵牛花缠络着,南瓜高高地悬挂在竹架上。
长妈妈、闰土和美女蛇终究也会来的,只是时辰还没有到,或许是季节的原因吧。
读鲁迅的人已经不多了。连小学语文老师都可能把“朝花夕拾”当成病句。现在,人们喜欢韩剧。
我们终究没有见到挖过煤的那两口子,站在紫色愈远愈淡的田边,费爱华主席在说为什么会有人拿了自己的钱,建了这500亩济南最美丽的大花园。
这才知道环境和绿色生态已经这么深入人心了。最难得的是企业家有一份报恩的心,回馈给大地。
美丽心灵,让大地开出了鲜花。
华家
雨里章丘乡下,村落里的小巷,亦没有泛滥出污水,或者明渠或者暗沟,徐徐将路面的水导入田间。
雨天,街巷里没有人,只有轻缈的秋雾。
过了几个村,就到了华家。
心里想着这里的人果然是爱花的,古语中“华”与“花”通用。小巷的白色矮栅栏里,开着野茉莉和指甲花。
村东头的影壁写着村的由来。
却原来,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老鹳庄迁到此。
唐诗人王之涣在山西永济县登鹳雀楼咏下千古绝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他一定到过老鹳庄吧,否则何来的鹳雀楼呢?那是晋地,从前碧波盈盈灿若锦缎的汾水。
鹳是长脚水鸟,将雨则鸣、仰鸣则晴、俯鸣则阴。古人说预知风雨灵得很。
元末战乱,中原十亡七八,明初“靖难之役”,中原几成无人之地。只有山西,风调雨顺。明,洪武初至永乐十五年,八次强制向中原移民。
洪洞城北2华里贾村西侧的永济寺,明政府驻员办理移民手续。那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上有老鹳窝。
背井离乡的人们,回眸高大的古槐,不绝于耳的是老幼的哭泣以及老鹳的哀鸣。
这是几代人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他们来到异乡,栽下槐树,挖一口井,就是家了。老去的人们告诉子孙,咱们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孩子们知道鹳鸟长鸣的地方就是老家了。
他们是有根的人。
进得华家村里,一户院门大开,有妇人在做针线,见到我们,笑着用手指指右面:“往前走是毛主席博物馆。”
小雨里往前走,两边墙上土土的漫画告诉路人,这里是从前的“小延安”,如何打鬼子、支前,如何搞建设促生产,如何美丽乡村。还有健身器安静地等待着来使用它们的人。
快出小巷了,左拐进一浅巷,是刘振生家。
里面三个展厅,巴掌大小一个厅。四壁全是毛主席绣像,巨幅,精美。站像、坐像80尊。展橱里珍藏着毛主席像章1200多枚,叹为观止。
刘振生的父亲刘兴恒是老革命,这些是他半辈子全国各地奔走寻来的宝物。
出了展厅,扳指一算不禁一惊,这一天刚好是9月9日,毛主席逝世39年祭日。不由得,百感交集。
这是不忘本的人家。
施家崖的莲花
章丘的美丽乡村是不摆花架子的。
华家村到施家崖,步行不到半小时路程,尽是水泥柏油的硬路面,虽乡村,亦不着泥土。
走不太久,桃花山北侧,豁然见一荷塘,一黑红脸汉子迎过来,是村里的书记张恒起。他从前做蔬菜运输,也种叶菜,很知道市场里的学问。组织80家农户成立“白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发了旱地浅水白莲藕生态园。
80家农户入股40万,种下藕,当年收成不算好,也基本回了本。今年是第二年,大丰收。
荷塘里有用草席、木头搭的凉亭,与木头栈桥相连,走上去有一点点晃,但又不失乐趣,荷叶下水面清澈,养着各色锦鲤。周末城里人垂钓,一斤锦鲤卖到一百元,这又是一层收入。只这荷塘的收入村里就发给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一百元钱。下一步要扩大幼儿园,把附近村里的娃们都托到这里。
秋雨打到荷叶上,细密,满天满地响起一片淅淅声,清幽之至。李商隐佳句“留得枯荷听雨声”,真该是在这样的静亭,秋雨中细细品味,自有一派闲适。听深了,生出一些惘然。
远处有白鹭起起伏伏地飞,身姿优雅。汉子告诉我们这荷塘连带着生态都变了。白鹭、野鸭冬来这里避寒,池塘里的鱼虾皆是越冬的粮食。
我们这才知道莲藕竟有20多个品种,几个荷塘种着雪莲、花旗莲、娃娃头、鳄莲3、鳄莲4各种名目的藕。脆白的藕用荷叶包上,刀背轻拍,撒上砂糖,比梨还脆。粉红的藕用来煲汤,滑润香甜。
才晓得,原来开花的荷是不结藕的,花落结下莲蓬,剥出莲子,败火清心,像鳄莲4号。不开花的才会结下一段段的藕呢。
汉子张恒起告诉我们,明年六月来吧!来看荷花。
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一想,便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