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络合碘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5-02-25 01:59路运华,石国素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22期
关键词:新生儿

0.2%络合碘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路运华, 石国素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 河北 邢台, 054000)

关键词:络合碘; 新生儿; 脐部护理; 脐部感染

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极易出现脐部感染[1], 必须在有效的护理基础上辅以可靠的消毒措施。既往多以75%酒精为消毒药物[2], 但对真菌杀灭效果不佳、药物易挥发、对皮肤有刺激性。因此,消毒效果尚有待提升。有研究[3]报道,以络合碘做消毒药物效果更为确切,可显著减少脐部感染发生率。本院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对部分患儿予0.2%络合碘处理,现与75%酒精处理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4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出生的新生儿33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足月;无宫内感染,且出生前无感染倾向;孕妇未合并炎症类疾病;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10分;体重2500~4800 g。按出生时间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观察组169例,其中男婴93例,女婴76例,正常分娩、产钳分娩、剖宫产比例103∶17∶49,孕周(38.83±1.28)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355.87±347.58) g。对照组169例,其中男婴89例,女婴80例,正常分娩、产钳分娩、剖宫产比例109∶15∶45,孕周(38.74±1.37)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374.18±422.60) g。2组一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严格无菌操作条件下,行新生儿常规护理,观察组消毒剂为0.2%络合碘,对照组消毒剂为75%酒精。2组患儿护理措施基本相同,具体如下: ① 断脐方法。新生儿分娩结束1~2 min后,以对应消毒剂处理脐部及周围皮肤,应用气门芯结扎断脐,气门芯与脐轮间隔0.5~1.0 cm,挤出残血后,再以消毒剂处理脐带残端,以无菌纱布覆盖加压包扎。② 日常脐部护理。次日为新生儿洗澡,结束后自然暴露脐带残端,促进脐部干燥;每日开展脐部护理观察2次,避免尿布超越脐部,密切观察脐窝创面,保证脐部干燥清洁,以对应消毒剂处理脐孔及周边皮肤,由内向外,消毒直径范围超过2 cm。若出现大小便污染,在发现即刻立即以消毒液清洗脐部,并酌情增加观察频率。③ 延伸护理。指导教育:出院前行出院宣教,指导产妇及其家属掌握脐部护理常规方法,观察并记录脐部状况、脐部残端脱落时间,要求及时更换尿布,指导掌握正确的包裹尿布方法,要求其在照护新生儿前后正确洗手,掌握正确的新生儿洗澡方法,避免仅仅清洁消毒脐表面,鼓励行母乳喂养以提升新生儿抵抗能力。随访观察:在新生儿出生15 d、30 d时行电话随访,失访者上门访视,了解新生儿脐部情况,给予一定医疗干预,对脐带残端持续未脱落新生儿,随访至脱落。

1.3 评价指标

统计脐部感染发生情况。评价标准: ① 无感染:指脐窝迅速干燥结痂,于出生后2周内脱落,脐孔正常闭合; ② 轻度感染:脐带残端2周内脱落,但脐窝潮湿,存在一定分泌物; ③ 中度感染:脐孔周边出现轻度红肿,脐窝分泌物有脓性趋势; ④ 重度感染:脐孔周边红肿明显,脐窝分泌物呈脓血性,可伴随患儿体温升高。对出现感染患儿,棉拭子采样培养后鉴定并统计病原菌类型。统计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

2结果

2.1 2组脐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轻度感染7例(4.14%), 包括无乳链球菌5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中度感染3例(1.78%),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无中毒感染患者,总感染率5.92%。对照组出现轻度感染13例(7.69%),包括无乳链球菌8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中度感染7例(4.14%),包括无乳链球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5例,重度感染4例(2.37%),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总感染率14.20%。2组脐部总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比较

观察组脐带残端平均脱落时间(7.87±1.37) d, 对照组为(9.44±1.25)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按时间分层后,2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新生儿脐部感染极为常见,本研究338例患儿中共出现34例不同程度脐部感染,占10.06%, 与同类研究报道[4]数据相近,说明此类感染现状较为严峻,脐部感染后极易导致全身感染。研究显示,脐部感染致新生儿败血症约占总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66%~88%。同时,脐部感染菌多为厌氧菌,本研究检出菌主要为无乳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与国内报道[5]结论一致,上述细菌均为常见厌氧菌,此类细菌感染若严重,可危及生命。可见,临床需积极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但新生儿抗病原微生物能力差,机体防御功能不全,同时多种适宜于成年人的感染预防措施亦可能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6-7],这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

既往对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相关措施已有较为充分的研究,如要求剪脐前观察脐部及周边组织,把握剪脐深度,注意保证脐部清洁干燥等[8]。但本研究对照组仍出现24例感染,包括4例重度感染患儿,这提示尚需通过其他措施强化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影响对照组护理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能在于选择的消毒液为75%酒精,其能够通过破坏脱氧酶迅速杀灭细菌繁殖体,但对新生儿皮肤可能存在一定刺激性,可导致全身过敏反应,如红疹、瘙痒等。同时,酒精迅速挥发吸热,可能影响新生儿体温,且挥发后有效成分减少,可能影响细菌杀灭效果。此外,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不全,若不慎导致皮肤吸收酒精,还可能影响新生儿肝脏发育,酒精对真菌杀灭效果不佳,也可能影响脐部护理效果。

因此,观察组应用0.2%络合碘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不仅感染发生率明显更低,感染程度明显更轻,新生儿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也明显更短,说明该药物是一种较好的脐部护理消毒剂。络合碘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成的不稳定化合物,表面活性剂使得碘在水溶液中的浓度更大,性质更稳定,不易沉淀在新生儿皮肤表面。因此,不需脱碘,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腐蚀作用更轻[9]。碘对包括真菌、孢子、芽孢在内的多种微生物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消毒效果优于75%酒精。同时,碘使氨基酸变形后还能在脐带创面形成极薄的杀菌膜[10],有助于保证脐带残端干爽清洁,促进干枯强化,进而促进脐带创面愈合。络合碘本身还有较强的脱水及收敛作用,因此能有效减少创面渗出,使脐带周边组织保持干燥状态,这有助于消炎消肿。对已出现感染症状患儿,积极清洁消毒仍为重要治疗措施,0.2%络合碘仍具备较高应用价值。本研究中所有轻度感染患儿,未经特殊处理,在清洁消毒并暴露后,均好转。中度感染患儿,强化消毒剂应用频率,注意加用抗生素,也能保证不出现全身症状,重度感染患儿则可能需住院重点治疗,才能保证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马骥, 郑妮娜, 等. 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中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23): 5954.

[2]Liu M F, Lee T Y, Kuo Y L, et al. Comparative effects of using alcohol, natural drying, and salicylic sugar powder on umbilical stump detachment of neonates[J]. The Journal of perinatal & neonatal nursing, 2012, 26(3): 269.

[3]潘红波, 黄红英, 徐凌燕, 等.不同浓度碘伏对新生儿脐护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z1): 91.

[4]刘玉华.康脐宝与传统新生儿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14): 3524.

[5]马艳, 张欢, 李芳, 等.新生儿脐部感染细菌定植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9): 2128.

[6]莫暖姣.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0): 1146.

[7]金花, 全银姬, 孙虹, 等.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10): 2733.

[8]张宠英.愈脐胎毒清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2, 11(5): 492.

[9]任娟.康脐宝与碘酊用于新生儿脐部消毒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3): 2762.

[10]何燕, 段艮芳, 李云, 等. 水疗溶质与碘伏泳疗治疗新生儿毒性红斑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8): 44.

收稿日期:2015-07-18

中图分类号:R 473.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2-191-02

DOI:10.7619/jcmp.201522076

猜你喜欢
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新生儿晚断脐联合自然干燥法的护理效果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浅议新生儿沐浴抚触的临床观察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