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护理中的实践分析
祝启兰
(江苏省扬中市人民医院, 江苏 扬中, 212200)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论; 压疮; 护理; 换药次数; 疼痛程度
压疮是长期卧床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之一[1],主要指皮肤与皮下组织等在长时间压力和摩擦力等影响下所形成的局限性损伤[2]。压疮发生后,不但对患者原发病治疗形成影响,也会诱发患者严重的身心痛苦,导致临床护理效果与难度均受到不利影响[3]。为了有效改善压疮患者的愈合效果,本研究在部分病例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了湿性愈合理论,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共选取68例压疮患者,为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所收治,其中住院患者45例、院外带入患者2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2007年NPUAP所拟定的压疮诊断标准[4],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7~83岁,平均(63.2±10.8)岁,压疮面积(2 cm×1 cm)~(14 cm×13 cm),压疮部位共52处,其中Ⅰ期13处、Ⅱ期22处、Ⅲ期15处、Ⅳ期2处;观察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6~85岁,平均(62.9±11.2)岁,压疮面积(1 cm×2 cm)~(14 cm×14 cm),压疮部位共54处,其中Ⅰ期11处、Ⅱ期23处、Ⅲ期16处、Ⅳ期2处。2组病例中均无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者,入组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均接受原发病的常规治护措施,对照组患者同时采用压疮常规护理模式,首先应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创面清洗、消毒处理,采用愈溃灵搽剂行创面涂抹,再经烤灯完成局部照射。观察组患者在原发病治护期间针对压疮采用湿性愈合理论护理措施,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前期处理。首先针对创面皮肤采用聚维酮碘溶液与生理盐水进行消毒与清洗,坏死组织清除处理后再行上述消毒与清洗,应用无菌棉球将局部创面擦拭干净后采用湿性敷料覆盖; ②敷料选择。Ⅰ期患者选择薄型水胶体、透明薄膜或泡沫等敷料。Ⅱ期患者中水疱较小者直接应用透明敷料;水疱偏大者先行穿刺消毒,将疱液完全清除后再给予薄型水胶体敷料。Ⅲ期或Ⅳ期患者依据其创面表现与自愈能力开展合适清创措施,其中基底表现为黄色或黑色者采用水凝胶与透明敷料,存在严重渗液、腔隙或出血者先填充藻酸盐敷料,再予上层敷料,严重感染患者应用抗菌类敷料,渗液与肉芽组织过多患者选用泡沫类敷料。敷料应用时需完全覆盖创面,确保其辅料四周均超出创面1.5 cm左右,并保证边缘封闭、平整。
观察2组患者的压疮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与疼痛程度,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其疼痛状况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同时,依据患者局部表现判定护理实施效果: ① 痊愈,指护理后创面闭合,周围组织良好修复,上皮组织完整覆盖; ② 有效,指护理后创面与渗液均好转,周围坏死组织与创面显著减少; ③ 无效,指护理后局部表现无好转; ④ 加重,指护理后局部创面扩大,且伴有感染。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压疮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与VAS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组间基本情况比较(±s)
表1 组间基本情况比较(±s)
组别愈合时间∕d换药次数∕次VAS评分∕分对照组(n=34)30.1±4.524.9±4.65.2±1.2观察组(n=34)20.6±2.4*10.2±2.1*2.7±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压疮是长期住院患者中的常见临床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局部皮肤组织在长期受压状态下导致血运循环障碍,进而所发生的局部持续性缺氧、缺血性组织溃烂坏死[5]。压疮发生后,不但会影响到患者原发疾病的连续治疗,也会使其身心状态受到严重影响,其处理措施已成为当前临床护理中的重点研究问题[6]。以往常规护理中多采用干性理论对压疮创面进行处理操作,但干性环境中皮肤组织的干结与脱水状况会不断加重,使上皮细胞正常爬行受阻,导致创面恢复速度与效果均受影响。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34例压疮患者的护理中均采用了湿性愈合理论,该种方式主要通过湿性敷料对创面进行覆盖,在敷料影响下促进压疮皮肤的低氧张力,加速局部毛细血管生长速度,以改善创面的愈合程度[7-8]。该种方式能够改善创面坏死组织与纤维蛋白的溶解及吸收,不但可保证有效的自洁效果,对预防局部感染也可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在湿性环境营造后可确保机体环境的良好融合,对皮肤组织细胞活性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令其细胞增殖得到改善,经生长因子的大量释放使得上皮细胞的生长速度显著加快[9]。另外,湿性环境条件下局部密闭状态可呈现弱酸性表现,对细菌感染情况会有强有效的抑制;而密闭环境营造后创面渗液对局部神经末梢可发挥保护作用,使得患者疼痛不适感受显著减轻;此外湿性愈合条件中将干痂的形成进行组织,也可减少反复换药中存在的再次损伤风险[10-14]。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经湿性愈合护理干预后,其愈合时间仅为(20.6±2.4)d,换药次数为(10.2±2.1)次,VAS疼痛评分为(2.7±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湿性愈合理论的引入能够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愈合时间并缓解病患疼痛程度,使得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的痛苦不适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观察组患者经湿性敷料处理后,其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6.2%,亦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进一步提示该种护理方式可积极促进创面愈合,保障完整的上皮组织覆盖,对局部感染情况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于占霞[15]针对压疮患者也采用了湿性愈合理论,结果显示以该种方式护理患者的局部创面改善效果较为满意,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郑喜兰, 胡汝均, 周爱婷, 等. 运用湿性愈合理论治疗压疮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16): 14.
[2]邓亚玲, 白亦焘.湿性愈合理论治疗三期压疮的新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2, 22(S1): 264.
[3]钟蕾. 湿性愈合理论在高位截瘫多处压疮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76(10): 2379.
[4]宁强华, 陈得一, 唐华丽, 等. 湿性愈合理论在治疗压疮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9): 1269.
[5]Liu Z J, Velazquez O C. Hyperoxia,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mobilization, and diabetic wound healing[J]. Antioxid Redox Signal, 2008, 10(11): 1869.
[6]Tannen A, Dassen T, Halfens R. Differences in prevalence of pressure ulcers between the Netherlands and Germany-associations between risk,prevention and occurrence of pressure ulcers in hospitals and nursing homes[J].J Clin Nurs, 2008, 17(10): 1237.
[7]Keryln C.Wound care manual[D]. 5th Edition.Osboene Park,Westrm Australia:The Silver Chain Foundation, 2005: 82.
[8]梁明娟, 丁明晖, 黄丽葵.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伤口处理中的实践[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5(5): 415.
[9]张梅.湿性愈合理论在Ⅱ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1): 79.
[10]邢昌兰, 段小芳.湿性愈合理论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6): 713.
[11]钟红梅.改良式湿性疗法治疗老年压疮的临床效果[J].吉林医学, 2015, 36(11): 2286.
[12]宁小玲.湿性愈合理论治疗难免性压疮1例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5, 24(8): 155.
[13]吴琳珊.湿性敷料在不可分期压疮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3): 600.
[14]李小芳, 雷霞, 雷莉华.Braden评分低于12分压疮病人湿性愈合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5, 21(01Z): 152.
[15]于占霞.湿性愈合理论在治疗压疮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4): F0003.
收稿日期:2015-03-22
中图分类号:R 47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2-128-02
DOI:10.7619/jcmp.20152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