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文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高校三维资助体系初探
张文文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高校学生资助给学生带来了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普遍存在重物质金钱资助轻视非物质资助。本文从中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内涵入手,探讨了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的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创建中国高校学生三维资助体系,完善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资助方式。
资助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三维资助体系
如何通过学生资助工作提升学生素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和提高学生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必须根据高校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校贫困生在品德、智力和人格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奠定扎实的基础。笔者首先对资助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其次分析了高校资助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创新性地提出了如何创建高校三维资助体系。
“资助”从字面上或者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从财物上帮助,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给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目前高校关于资助的研究大多限于财物上的帮助,比如奖学金制度和助学金制度等,目前的资助体系是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们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的成果,但是还不尽完善,许多地方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资助工作不够多元化,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等。
资助的意义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渠道和方法,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资助对象应当面向所有学生,由于成长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个人能力和社会价值观都不尽相同。经济上的帮助能够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物质保障,但是目前更多的学生需要人生方向的指导、价值观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支持。
(一)重视物质资助,缺少精神引导。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对经济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现有的资助体系更多的是解决学生的经济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只是最低层的需求,国家和学校很少顾及贫困生其他层次的需求。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目前的资助体系更多地缺少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帮助。高校资助体系应让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齐头并进,这样有利于高校资助体系平稳健康地发展。
(二)工作中注重资助,轻视育人教育。
“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灵魂”,高校资助工作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任务,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在资助工作的全过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的高校资助体系注重对学生的资助,忽视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和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非物质资助有时候往往比物质资助更迫切和需要。
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掌握学生需求,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建设需求解决通道,使学校成为全面为学生服务的良好平台。笔者认为高校资助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即物质资助、精神资助和知识资助。
(一)物质资助。
物质资助目前是高校资助的主要手段,资助的群体主要是经济贫困生,分为国家资助、企业资助、学校资助和劳动资助。通过物质资助可以保障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和人群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在制度上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明确了高等学校资助体系的主要内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认定方式、物质资助政策的实施范围和申请条件与评选标准等。目前资助中国家资助的项目占很大的比例,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企业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资助可以培育“爱心文化”,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对社会的使命感。企业在高校宣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加强与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确保企业后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因此,企业资助高校学生,对企业和高校是一种双赢模式:高校获得了帮助,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企业通过对高校的资助间接提升知名度。
劳动资助是直接经济资助的另一种形式,其优点是: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高校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二)精神资助。
大学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于一群在经济上、思想上和行为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的大学生来说,需要学校给予精神上的指导和资助,帮助他们摆脱困扰,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确立人生的发展目标。
第一,积极给予心理资助,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引导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帮助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消费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定期开展心理测验和心理咨询活动,分析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提供相关对策,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针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调查和心理跟踪辅导,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精神关爱,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大学集体,培养集体归属感。
第二,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以便将来在社会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学校有责任提供认识社会的平台,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行动中逐步感受和认识社会。对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需要常监督和常指导,让他们认清大学教育的意义,认清学习的方向,增强主动学习的意愿。要进行成长经历教育和名人经历教育,请高年级优秀的学生、校友、企业名人等,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讲座和咨询,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挥榜样作用,增强对所学专业和学科的认识、树立对所学专业的信心,指引专业发展方向。
第三,加强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是奉献精神、忠诚感、民主与和谐关系的综合体。要求大学生从学习生活做起,在班级和学院集体活动中深刻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多举办培养团队精神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思想政治讲座等。
(三)知识资助。
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如何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甄别垃圾信息的能力和开阔获取知识的渠道都变得非常重要,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大学生从高中基础能力学习模式转变为专业学科学习模式,同时由于大学课堂和中学有很大的区别,大学教育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学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学校有必要提供各种学习资助,帮助大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更广泛地获取知识。要充分利用高校平台,发挥各学院的专业优势,取长补短,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业成绩,利用多样化的专业背景相互补充帮助。
图书馆是知识资助的主要场所,对于大学生获取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多开展文献检索培训讲座,帮助学生学会从图书馆这个知识库中获取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知识同等重要;第二,帮助学生特别是新生制订学习计划,根据图书馆藏书特点和学生专业背景,提供建议阅读书籍书目,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知识结构;第三,依托图书馆书籍查询和借阅管理系统,让每个学生利用图书馆进行自我学习;第四,举办多种知识竞赛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出明确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学习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薛浩,陈万明.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演进与完善[J].高等教育研究,2012(2).
[2]钟一彪.高校贫困生资助绩效及其评估原则[J].中国青年研究,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