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分析

2015-02-25 07:46杨佑文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代词语篇原文

杨佑文, 印 睿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分析

杨佑文, 印 睿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分别选取英语和汉语有关描写秋天的散文原文及其各自的汉、英翻译文本,对其中的语篇指示语(discourse deixis)进行基于平行语料的对比(parallel contrastive corpus)分析,探究英汉语篇指示语的异同,指出英语属形态倾向性语言,重视句子结构的完整,语篇之中多用指示代词和连接词等语篇指示语,在形式上表现出带有更多的显性语篇标记(overt markedness)形式;而汉语则不太看重语言的形态因素,只要语句意义上连贯,并不强求句法构造形式的完整性,语篇之中少用或不用指示代词和连接词等语篇指示语,形式上表现出隐性语篇标记(covert markedness)形式。

英汉; 语篇指示语; 对比分析

用语言进行指示是人类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任何语言都有特定的语言手段用来指示语境中的重要成分,把话语与语境中的实体、时间、空间等联系起来。话语中语言的指示功能还涉及到人际功能的传达、说话人的自我表达,以及话语进程,使之更具连贯和衔接性。这些具有语言指示功能的词语在语言学中被统称为“指示语”(deictic expression, deictics)。据Lyons(1977),具有指示功能的词语类别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关系代词、定冠词等[1]。

虽然有学者对语篇指示进行过探讨(如:Lyons(1977)[1]、Levinson(1983)[2]、何自然(1988)[3]、胡壮麟(1994)[4]、索振羽(2000)[5]、何兆熊(2000)[6]、唐善生(2004)[7]等),但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就我们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语篇指示语的分类模式及标准。这不仅使语篇指示研究缺乏体系性构思,也使得已有的该类研究见树不见林。对于不同语言的语篇指示语对比研究,则尚处在起点或前期。

1 语篇指示语及其范畴定位

指示语按其性质一般认为可分为五种类型: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地点指示语(place deixis)、时间指示语(time deixis)、语篇指示语(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语(social deixis) (Levinson, 1983)[2]。本文所涉及的是语篇(本文“语篇”(discourse) 一词沿用胡壮麟(1994)的界定,“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单位。”这里他所谈的“语篇”是广义的,既包括“话语”(discourse),也包括“篇章”(text)[4]。)

指示语。语篇指示语(discourse deixis)也称话语指示、篇章指示,或上下文指示语等。第一次提出语篇指示语概念的是莱昂斯,他提出指示代词和其他指称词语也可以用来指称一句话前后的各种语言实体,如形式、词位、表达式、文本句子等(Lyons, 1977)[1]。

后来,列文森在此基础上将其定义为:“Discourse, or text, deixis concerns the use of expressions within some utterance to refer to some portion of the discourse that contains that utterance (including the utterance itself).One particular instance is that “an utterance signals its relation to surrounding text.” (Levinson, 1983: p. 85)[2](语篇或篇章指示语指的是话语中某些词语被用于指包含这句话在内的整个语篇的某一部分, 或用来表明和同一语篇中其他话语之间的关系。) 列文森的语篇指示语包括“but、therefore、in conclusion、to the contrary、still、however”等这些表明一句话与前后语篇关系的词语用法。这比莱昂斯更进了一步。

从莱昂斯、列文森等提出语篇指示语这一概念以来,国内对此进行过专门研究的还很少。有关语篇指示语的内容只能在一些教材或专著上看到零星的举例式的解析。语篇指示语的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或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一些学者(何自然(1988)[3]、胡壮麟(1994)[4]、索振羽(2000)[5]、何兆熊(2000)[6]、唐善生(2004)[7]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语篇指示语进行了定义,有的较为笼统或很模糊,这跟语篇指示语本身的模糊性分不开,同样列文森也没有对语篇指示语进行过明确的界定。

何自然(1988)在解释语篇指示语的时候显得很模糊,尤其“指示信息”的概念很宽泛。按这个定义理解,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等都是语篇指示语,因为它们都用了某一词汇传达话语中的指示信息,甚至我们通常说的许多指称问题,如定指、不定指等都是语篇指示语,因为它们也都传达了指示信息[3]。

胡壮麟(1994)的解释显得过于狭窄,排斥了很多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过程中的语篇指示语,而只聚焦于语法化过后的典型性语篇指示语[4]。

索振羽(2000)[5]、何兆熊(2000)[6]和唐善生(2004)[7]虽也较为模糊,但都比较强调语篇的参照点及“关系”,诸如“因此、所以、然而”甚至插入语等都纳入到了语篇指示语的范围。

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或翔实的对语篇指示语进行分类的标准,其详细的论述也较少,所以对其研究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实,语篇指示所指示的对象是前言后语之间的各种关系。如:

1)上面我们已经作过详细说明,这里就不细说了。

2)下面我们再讲两个问题。

3) I bet you haven′t heard this story.

4)That was the funniest story I′ve ever heard.

上面一些例句中带下划线部分的词语(下同)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篇指示语。由于人们的言语交际往往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常常要用到时间指示词语和地点指示词语。如:

5)前一章我们讲了语法。

6)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详细说明一下。

对语篇指示语而言,虽然有些词语用的就是时间指示词语、地点指示词语,但是它与时间指示、地点指示也是有一定区别的。时间指示、地点指示的参照点都在语言之外的语境中,语篇指示的参照点都在语篇的语言之内。如:

7)前面有人吗?(地点指示)

8)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这个问题。(语篇指示)

地点指示语“前面”的参照点是说话人所处的位置,具体位置在语言之外的语境中。语篇指示语“前面”的参照点是说话人所处的语篇位置,在语篇的语言之内。

综上所述,本文所定义的语篇指示语是指在语篇中用需要以说语主体(deictic subject)为参照点才能确定其意义的词或短语指向篇内或篇外另一个话语对象或用来表明这句话和同一篇章中其他话语之间关系的语义、语用等现象。主要包括:语篇指示代词、关系代词、连接副词、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s)等。如:

9)As for this book, I think you should read it.

10)To be or not to be, that (this) is the question.

11)This is what he said: "How could he be such a fool!”

12)“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杨朔《荔枝蜜》[8]

上例中语篇指示语“可是”表示与之前的转折。“从此以后”的“此”指被蜜蜂蛰的时候,缺少前文就没有了意义。“每逢”指“看见蜜蜂”这件事。

13)“一走近‘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杨朔《荔枝蜜》[8]

本例中语篇指示语有:“一”、“那”、“也”。 这些运用使语篇读起来更加连贯,一气呵成,同时也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更生动。

2 语料来源及研究设计

英汉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英语句式属形合倾向, 较多包孕结构,其分句之间更多依赖指示代词和连接词等语篇指示语,在语篇形式上表现出带有更多的显性语篇标记语形式;而汉语则偏重意合,分句之间少用或不用指示代词和连接词等语篇指示语,在语篇形式上表现出隐性语篇标记语形式。换句话说,汉语被认为言简意赅,比英语更经济简洁,比较少用语篇指示语。

我们的研究就是要探究这个假设是否成立以及可能的原因。解释英汉语篇指示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认知模式的相同或不同认知基础和形成机理。

研究方法:选样英汉语篇对比分析。选取英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代表文章各一篇,对其中的语篇指示语进行对比,然后运用平行语料再进一步对其语篇指示语进行对比分析,看两种语言中的语篇指示语有无异同等情况。

本文英、汉散文语篇对比分析样篇(sample pieces)选取标准:1)保持体裁的一致性; 2)题材(topics)相同或近似;3)都是经典名篇;4)有各自对应的译文可作进一步对比分析;5)短小精悍,易于作全方位、穷尽性统计分析等。

选取的文本为:1)现代汉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其英译文本Autumn in Peiping (张培基译[9]);2)英语:Hal Borland 的Sweet September和其对应的中译文本《甜美的九月》(雷起凤译)。

3 英汉语篇指示语对比分析

3.1 英汉语篇指示语例示

以下是随机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及其英译文本Autumn in Peiping 和Hal Borland 的Sweet September及其汉译文本《甜美的九月》这四篇文本片段中选取的语篇指示语例示(每篇限选取一段,带下划线部分的词语为语篇指示语)。

14)《故都的秋》(原文):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例14)中,共有语篇指示语9个,其中只有一例是属于指示型语篇指示语(那),而其他8个则都属于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

15)Autumn in Peiping(《故都的秋》英译文):

There is of course autumn in the South too, but over there plants wither slowly, the air is moist, the sky pallid, and it is more often rainy than windy. While muddling along all by myself among the urban dwellers of Suzhou, Shanghai, Xiamen, Hong Kong or Guangzhou, I feel nothing but a little chill in the air, without ever relishing to my heart′s content the flavour, colour, mood and style of the season.

例15)中,共有语篇指示语11个,其中指示型语篇指示语有3个,其他8个则属于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

16)Sweet September(原文):

With September comes a sense of autumn. It creeps in on a misty dawn and vanishes in the hot afternoon. It tiptoes through the treetops, rouging a few leaves, then rides a tuft of thistledown across the valley and away. It sits on a hilltop and hoots like an October owl in the dust. It plays tag with the wind. September is a changeling, busy as a squirrel in a hickory tree, idle as a languid brook. It is summer′s ripeness and richness fulfilled.

例16)中,共有语篇指示语12个,其中指示型语篇指示语有5个,其他7个则属于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

17)《甜美的九月》(Sweet September中译文):

九月来了,秋意渐浓。它潜行于薄雾的凌晨,又消失在炽热的午后。它踏着树梢,染红叶片,乘着丝丝蓟花绒毛,越过峡谷,飘然而去。它有时滞留山巅,好似十月残照下的猫头鹰,咕咕作响;有时又与风儿嬉戏,你躲我藏。九月真是变幻莫测,忙来如山核桃树上的松鼠,闲来却又象懒散缓流的小溪。它占尽了夏日的丰饶和成熟。

例17)中,共有语篇指示语12个,其中指示型语篇指示语有4个,其他8个则属于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

3.2 英汉语篇指示语统计对比分析

英语与汉语相比较而言,常借助屈折形式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英语中句群之间大量运用词汇、语法和逻辑手段来实现语法形式的整合,达到结构上的完整性。英文句式往往以动词为中心做焦点式构造,一般通过词形变化和关系词语来表明中心词语与关联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结构向心(endocentric)收束,空间架叠繁复紧凑。因此,句法关系明确,表达严谨缜密。汉语是孤立语,其表达大多依赖上下文的自然顺序,以动词或句读的散点铺排追随文思事理。以意合的凝练灵活、文气的流畅充盈为内在精神,而以排偶或排偶与散句的交错为形式。句读简短,整齐和谐,次序井然,气韵流动(王力,1984)[10]。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序(word order)体现,注重运用语义达到连贯目的。只要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分句间的连接词语常常可以省略。本文对这四篇文本中的语篇指示语分别进行统计,所得结果见表1。

表1 《故都的秋》和Sweet September之语篇指示语对比

%表示每一百词中所含语篇指示语个数,下同

经卡方(chi-square)检验,表1中两个文本语篇指示语总数Feq.1: 91, 5.12%; Feq.2:74, 12.8%; keyness:-32.131005923768633; sig.:0.000000014412***,P≤0.05(0.01), 其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Feq.1为《故都的秋》的频数;Feq.2为SweetSeptember的频数)

因为很难找到英汉字数完全相同的语篇(即使是其翻译文本)来进行文本对比(其实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将主要采用“每一百词中所含语篇指示语个数”这一函项来表示语篇指示语的差异。通过英汉原文(《故都的秋》和SweetSeptember)的语篇指示语对比(见表1),英语语篇指示语使用的总数明显大于汉语语篇指示语使用的总数(12.80%v.s5.12%),也就是说,英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语篇指示语为12.8个,是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语篇指示语数(5.12个)的两倍多。在语篇指示语类型的使用上也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种语言在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使用方面明显高于指示型语篇指示语。英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为8.48个,大约是其每百词中使用的指示型语篇指示语(4.33个)的两倍。而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为4.62个,大约是其每百词中使用的指示型语篇指示语(0.51个)的九倍。英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为8.48个,大约是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数(4.63个)的两倍,这一数据刚好与英汉语篇指示语总体使用的差异大体相当。然而,两种语言在指示型语篇指示语方面存在差异,英语每百词中使用的指示型语篇指示语为4.33个,为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指示型语篇指示语(0.51个)的8.5倍。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这两篇原文与其各自的翻译对应文本之间的语篇指示语对比(表2、表3)。

经卡方(chi-square)检验, 表2中两个文本语篇指示语总数Feq.1:91, 5.12%;Feq.2:148, 11.25%;keyness:-38.952862134144425;sig.: 0.00000000043416***,P≤0.05, 其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Feq.1为《故都的秋》的频数;Feq.2为AutumninPeiping的频数)。

经卡方(chi-square)检验,表3中两个文本语篇指示语总数Feq.1:74,12.8%;Feq.2:59, 5.97%;keyness:21.083997754855066;sig.:0.0000043958***,P≤0.05, 结果也存在显著性差异。(Feq.1为SweetSeptember的频数;Feq.2为《甜美的九月》的频数)

表2 《故都的秋》和其英译文本Autumn in Peiping 之语篇指示语对比

表3 Sweet September和其中译文本《甜美的九月》之语篇指示语对比

表2和表3显示:两篇原文与其各自的翻译对应文本之间的语篇指示语的总数基本上与两篇原文之间的语篇指示语总数的比例相当,即英语比汉语在语篇指示语的总体使用上多出一倍(以每一百词计,下同)。而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的使用情况也与两篇原文对比的情况大约相当,即英语比汉语在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的使用上多出将近一倍。 稍有变化的是:1)英译汉后文本中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比其文本中指示型语篇指示语多出近一倍(约为3倍,而原文的约为2倍)(4.45∶1.52);2)汉译英后文本中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比其文本中指示型语篇指示语少近6倍(约为3倍,而原文的约为9倍)(8.44∶2.81);3)翻译后原文与翻译文本相比较,指示型语篇指示语的变化则较大:英译汉后原文与翻译文本的英汉指示型语篇指示语之比是2.8倍(两篇原文此类语篇指示语之比为8.5倍);汉译英后原文与翻译文本的英汉指示型语篇指示语之比是5.5倍(两篇原文此类语篇指示语之比为8.5倍)。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这些数据,现将两篇原文及各自的译文的统计情况列表(表4)。

表4 两篇原文及其译本语篇指示语对比

4 结论

由于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较多,如译者的风格,分别受忠实于源语和努力接近目的语的影响,语篇指示语翻译上有一定的“出入”在所难免。故对以上两篇原文及其翻译文本中出现语篇指示语差异的情况暂不予考虑。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英语中语篇指示语使用的情况明显多于汉语语篇指示语的使用,英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语篇指示语大约是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语篇指示语的两倍;2)英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大约是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数的两倍,这一数据刚好与英汉语篇指示语总体使用的差异大体相当(即英汉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的差异呈规律性常态分布;涉及到翻译的人为因素,指示型的情况就相对复杂一些,在总体数据上中和了其中的一些具体差异);3)英汉两种语言在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使用方面明显多于指示型语篇指示语的使用。且汉语每百词中使用的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比其每百词中使用的指示型语篇指示语多得多,也就是说,汉语指示型语篇指示语的使用相对较少。

这一结果印证了先前的假设,可以认为:英语属形态语言,注重句子结构的完整性,分句常常使用主语,语篇之中多用指示和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在语篇形式上表现出显性的语篇标记形式;而汉语属非形态语言,并不注重句法构造形式的完整,只要语句意义上连贯,后语可搭前言,不必强求句法构造形式的完整性,句子主语的语法功能并不重要,语篇中少用或不用指示型和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在语篇形式上表现出隐性的语篇标记形式。换句话说,汉语言简意赅,比英语更经济简洁,所以较少使用语篇指示语,尤其是指示型语篇指示语,更为少用。

由于本研究所选取的语料较少,文体也较单一,只以文中所分两种统之,统计结果难免有以偏概全之虞,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1]Lyons,John.Semantic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977.

[2]Levinson,StephenC.Pragmatics[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 1983.

[3]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 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6]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唐善生.指示性与话语性--话语指示的本质特征[J]. 修辞学习,2004(06)20-25.

[8] 杨 朔. 荔枝蜜.杨朔散文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9] 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0] 王 力.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校: 张岩芳]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Discourse Deixi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YANG Youwen, YIN Ru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ofTech.,Wuhan430068,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vergences of discourse deixis based on the contrastive corpus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original essays describing autumn and their equivalent translation texts respectively. It proposes that English being a morphological language emphasizes the wholeness of sentential structures and utilizes much more discourse deixis as demonstratives, discourse connectives and, etc., which reflects the properties of overt-marked form in discourse. However, Chinese belonging to a non-morphological language neglects the configuration of sentential structures and employs much less discourse deixis, which embodi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vert-marked form in discourse.

English & Chinese;discourse deixis;contrastive analysis

2015-03-01

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2014HB0016A)

杨佑文(1967-), 男, 湖北黄冈人,文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语义学,应用语言学,话语分析,英汉对比与翻译

1003-4684(2015)03-0099-05

H0-05

A

猜你喜欢
代词语篇原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代词(一)
代词(二)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