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思达 陈 勇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思考
申思达 陈 勇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拟态环境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人们也根据从拟态环境中所获得信息作用于现实环境。然而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拟态环境理论也出现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本文分析拟态环境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局限性,指出存在问题,并从媒介监管、信息把关、媒介素养三个方面探讨解决网络拟态环境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李普曼;拟态环境;网络时代;现实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人们在接受信息、理解信息以及对信息的反应都产生很大变化,在李普曼提出拟态环境理论之后,诸多学者在媒介环境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就拟态环境理论提出了思考和质疑,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质疑李普曼拟态环境的理论假设,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拟态环境构建的问题,并提出从媒介监管、信息把关、媒介素养三个方面解决网络拟态环境构建问题。
李普曼认为:“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即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入物—拟态环境。[1]”所谓拟态环境,就是外部世界在我们头脑中的想象。在李普曼看来,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认知。藤竹晓认为,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已经很难在两者之间做出明确的区分。这一点在网络时代体现得特别明显。郭庆光用“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式很好地阐释了李普曼的这一认识(见图1)[2]。
李普曼在介绍拟态环境时引用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观点。在柏拉图看来洞穴人是无自主能力的,缺乏主观能动性,但在互网络时代,受众不仅掌握先进的技术,而且对于信息的理解能力大大超出以前,在柏拉图看来的“洞穴人”在互联网时代不仅可以参与政治活动,也可以成为掌控者。
图1 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
2.1 互联网时代打破拟态环境的理论假设
李普曼认为大众媒介是掌握在社会精英的手中,社会精英可以任意发布有利于自身的信息,李普曼将他们称为“局内人”,他们有着职业荣誉感、敏锐和深刻洞察力,他们具有理性,能着眼于全局利益,是可以通过专门的“情报机构”得到信息从而做出明智判断的人。而普通民众则是非理性的,只能被动接受新闻媒介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只能充当“局外人”,他们的交往时间、空间有限,还容易受感情、习惯和“刻板成见”的影响而无法理性地认识世界,面对由局内人发布的信息只能被动地接受。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李普曼有关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网络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受众懂得如何上网,就可以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如果言论能够获得多数人的认可,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成为李普曼观点中的“局内人”。其次,传播者与受众的界定是模糊的,新闻机构、政界精英、明星是传播者,学生、农民工等社会群体也可以是传播者,同样这些人群也是网络传播模式下的受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界限的打破,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把关人的职能缺失。在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不再需要严格的审查,传播者就是本身信息的把关者;另一方面是由于受众自由权利的觉醒和自由传播意识的增强,对于有关切身的问题会积极参与讨论。
2.2 互联网时代下建构网络拟态环境
互联网时代,大众媒介通过互联网所营造的拟态环境是发生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环境中,相对于李普曼提出的拟态环境而言,互联网时代的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而且人对于网络虚拟环境的认知和行为会对两方面的环境产生影响。互联网时代拟态环境的建构者:一是大众媒介的拥有者,包括主流媒体;二是意见领袖;三是普通大众。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理智,有敏锐洞察力的群体。
2.2.1 网络拟态环境建构的特点
网络拟态环境也是信息环境的一种,是信息环境在互联网上的反映。在网络拟态环境的构建下,网络拟态环境有了新的特点:第一随意性,这也主要是网民的急剧扩大,他们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急于表现自己的社会存在性,有时随意发布信息,会造成“有闻必录”;第二复杂性,各大媒体机构都在报道新闻,都会对信息进行解读,角度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就不同;第三同质性,现在网络新闻也有同质化的趋向,各种媒介报道的内容趋同,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也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向。
2.2.2 网络拟态环境的建构与传统拟态环境的区别
网络拟态环境和传统拟态环境都是由现实环境通过大众媒介反映在各自的媒介环境中的,最终都会影响人们对于现实环境的认知和判断,人的认知也会作用于现实环境。但是二者也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传统拟态环境的参与者主要是社会精英阶
层,网络拟态环境的参与者则是包括社会精英阶层在内的广大网民;第二,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具有虚拟性;第三,在传统拟态环境中,受众受到环境的影响,受众行为是直接作用于现实环境的,但是在网络拟态环境下,会直接作用于这个拟态环境,形成网络谈论,再影响到现实环境。总结互联网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如图2。
2015年CNNIC报告调查显示有48.6%的网民表示我国网络环境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49.0%的网民表示互联网不太安全或非常不安全[3]。互联网整合了社会,成为公众舆论新的发生发展场所,其所营造的网络拟态环境及时向受众传递信息并且引发舆论,给民主政治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是,在构建网络拟态环境过程中都会出现误导舆论、造成新闻失实等各种不良网络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深思。
3.1 新闻失实现象与信息泛滥
《新闻记者》评选出2014年十大虚假新闻,这些假新闻都是在互联网时代下,媒介融合带来媒介环境变化的结果。在纷纷扰扰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下,社会各界对真实信息的需求要远高于过去,对虚假新闻的容忍度也很低。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舆论平台,任何信息都可以在上面发布,进而也导致了一些黄色暴力信息、同质化新闻充斥着互联网。从媒介素养理论角度,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区分拟态环境信息与现实环境信息,注重辨识信息环境,选择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信息。
图2 互联网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图
3.2 对于网络 “变形”的期待
很多人认为网络无所不能,产生对于网络的“变形”期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充当了“审判者”的角色,误导大众舆论,从而使受众对于网络莫名的崇拜;二是民主制度的不健全,民众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反映问题,只能付诸网络寻求曝光,以期解决问题;三是受众的盲目无知,正所谓病急乱投医。
当前我们正在面对的是一个信息超载的环境,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更加明显,那么如何从庞大的信息流中去芜存菁?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拟态环境,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解决问题必须寻求根本。虽然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民主一个更好的大声疾呼的平台,但是互联网也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从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的管理来看,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一是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网民既包括媒介从业者,也包括普通的参与者。对于媒介从业者而言主要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从业能力,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生产优质真实的新闻,给受众呈现良好的网络拟态环境;广大网民则要提高辨别真假拟态环境的能力。
二是政府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加强互联网立法,整治互联网市场。
三是信息发布的把关。互联网在构建拟态环境的过程中往往忽略把关人的功能,选择放大信息,吸引眼球关注,加强对把关人的设置和管理,有利于在源头杜绝虚假新闻误导舆论。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个人自由释放的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环境会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产生巨大影响,加强对网络拟态环境的治理和把关,对于政府正确引发、引导舆论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无论是作为媒介拥有着,还是普通的网民,我们有义务呈现出一个健康正确的拟态环境,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