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丹婷
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下的民生新闻实践研究
——评《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表达》
田丹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学界开展了大量的“日常生活批判”研究,然而绝大部分研究仍处于思维碰撞、理论探讨式的哲学反思层面,极少真正触及人类自在自发的活动寓所——即日常生活层面。而在《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表达》一书中,作者将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对二者之间理论与实践、目标与手段的内在关系进行立体化分析,在致力于为民生新闻研究提供全新研究视角、开创全新理论支撑的同时,也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践行,必然会对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的现实转向提供借鉴。
首先,书中通过回顾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与生存现状,抓取到了民生新闻“虽早期浅笑一时,但终究无法傲视群雄”的本质缺陷:实践先于理论而行的特质,使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传统电视新闻格局——“政经新闻民主化和民生新闻主流化”,但因缺少深沉的人文关怀、宏阔的历史视野与社会思辨能力而无法摆脱电视新闻“边缘群体”的发展困境。基于此,书中尝试在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下对民生新闻进行整体考察,剖析了中国传统而庞大的日常生活世界才是民生新闻的生存根基,从而在理论层面解决了民生新闻“从何而来”的根源性问题。进而从总体上建构了民生新闻实践与日常生活批判的本质关联,即它们是“人之现代化”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其次,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界限作出的学理分割的基础上,书中主要进行了两方面阐释:一是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基于日常生活世界主体行为的日常消费世界、日常交往世界和日常观念世界三个维度的内容表达,抽取了《新闻夜航》这一优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1 192条新闻视频资料,对其新闻文本进行了归类式研究;二是基于民生新闻的内容表达,透视了日常社会主体行为所依赖的自然主义元素和经验主义元素,展现了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给定性、重复性与经验性等图式特征。书中无时无刻不彰显了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批判内涵,因此可以将此部分看作在日常生活批判范畴下对“热度不减的民生新闻为何成为中国百姓无法剥离的日常生活元素”问题进行的解答,这同时也解决了民生新闻“如何而来”的发展性问题。
最后,在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中探究民生新闻的根基与走向。本书主张民生新闻透过日常生活批判与重建,以自觉的人类精神来增强活动主体的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进而将完成人的社会化和独立化作为基本走向,并在其中寻求自身前进过程的具体途径。书中明确指出,民生新闻前进的基本方向应该是“立足现代,高扬自觉,建构理性,塑造公民”。虽然民生新闻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无法否认这一在日常生活批判视域下构建起来的未来走向,即对民生新闻“走向何处”问题的解决,极具现实意义。
总之,透过书中“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民生新闻表达”实践的结合点——“人之现代化”,可以看出,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诞生的现实社会处于一种历时态进程中多元文化共时态交织的复杂样态。因此,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不应停留于学者们的思辨层面,更应将关注的重点置于对现实层面困境的指引之上。期望其能够在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期,引导社会个体游刃有余地转换于现代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既能在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精神家园中寻得灵魂慰藉,又能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实践与社会层面的现代化进程完美融合,进而实现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的现实转向。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余明全 王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