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继发
李志平
贾立臣
张晓校
谭 杰
政治学研究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笔谈
战继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从基层到国家层面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奋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的主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弘扬抗战精神,将有助于推进“四个全面”的落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践行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有助于坚持正义,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值得申明的是,制造人类战争灾难的侵略国家的当今政府,应对本国历史上的侵略行径作深刻的反省,牢记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在这方面德国政府反省得较为深刻: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结束后,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向纪念碑献上花圈,然后双腿下跪,并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统赫利还向全世界发表了著名的赎罪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与德国截然不同的是当今日本政府恰恰缺乏这种反省,甚至给当年的法西斯侵略者、战犯招魂,引起了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反感、不安和舆论的谴责。
近代的日本,随着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朝鲜半岛。特别是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日本逐步实施了割占台湾、夺取中国南满铁路和旅顺、大连的租借权以及吞并朝鲜等一系列侵略步骤。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大举侵占东南亚各国。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给亚洲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然而,战后70年来,日本政界和右翼势力缺乏对战争责任的深刻认识,缺乏对侵略战争的深刻反省,一直企图掩盖侵略罪行、美化侵略战争,在教科书、“靖国神社”等问题上屡生事端。安倍晋三执政以来,不顾中、朝、韩等亚洲国家的反对,坚持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特别是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无疑是为其出兵动武开启了战争之门。这一切都严重伤害了中国、韩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人民的感情。在海洋、岛屿等问题上,日本与中、韩等国之间的对抗持续不断,甚至逐步升级。这不能不引起亚洲人民对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问题的担忧,不能不引发亚洲国家对东北亚局势的关注与研究。
笔者认为,作为科研机构和广大学者应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间,针对相关问题展开学术研究与交流,以正视历史,开创未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黑龙江省党史委员会在这方面就做了很多工作,2001年以来,省社科院、省党史委与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每年举办一次中、朝、韩抗日历史问题学术研讨会,2015年将召开第十五届会议。该项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朝鲜、韩国人民有着被日本侵略、奴役的共同遭遇,有着反抗日本侵略的共同经历,在对抗日历史的研究上,也有着许多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许多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达成了共识。共同探讨抗日历史问题,就是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就是要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为促进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和平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承担起在构建东北亚和平环境中的重要使命。
此外,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还与日本“全国保险医团体联合会”“ABC企画委员会”等民间反战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两个日本民间反战组织都长期从事反战和平事业,反对核武器、生物武器及化学武器的自发性民间组织,多年来对日本侵华战争的一系列历史问题调查取证,并为“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的保护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和日本反战人士都在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这一宗旨而不懈努力,在学术上充分交流、在舆论上积极呼吁,反对日本政府在战争问题上的错误做法,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这种交流、研究与维护和平的活动应持久进行下去。
甲子轮回,沧桑巨变,今年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朝鲜、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同在一个地球,共在一个亚洲,面临一个共同的任务,这就是正确认识历史,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各国的学术界及反战团体对此应承担起重要使命,为东北亚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纪委书记,编审)
李志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纪念这一伟大胜利,对于全体中华儿女牢记历史、珍视和平,坚定信心、拼搏进取,团结一致、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了本国政权,他们对内实行残酷镇压人民的反动统治,对外疯狂侵略扩张,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把整个世界拖入了血雨腥风和战火硝烟之中。1931年,日本策动“九一八”事变并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丧、民不聊生,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之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侵略,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人民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终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胜利,我国各民主党派大多是在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先后建立起来的。各民主党派成立时的政治纲领,主要是反帝爱国,要求民主。1935年,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爱国民主人士热烈拥护中共的这一正确主张。抗日战争期间,在国共两党对待日本侵略者的不同态度上,在国民党倒行逆施、专断独裁的种种行为中,包括九三学社在内的各民主党派创始人,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代表历史发展方向、代表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从而确定了跟共产党走的正确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团结合作,坚决站在一致抗战的立场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积极响应、坚定支持中共的主张,成为中共的政治盟友、诤友,不仅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贡献,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昭告我们:只要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团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不畏困苦,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者,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对中国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作出了全面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渐次推进,“一带一路”宏伟规划得到了50多个国家的拥护和赞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护航。中国发展蹄疾步稳,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同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等政策文件,各民主党派政治空间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各民主党派,我们要以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契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坚定信心、开创未来,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同心同德、同心同行。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始终以思想建设为中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参政党;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献计出力;要发挥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团结带领广大成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九三学社黑龙江省委驻会副主委,教授)
贾立臣
民族意识是综合反映特定的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的社会意识。仅就中华民族意识而言,虽然其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核心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中国境内各个民族一律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另一方面,要求各个民族的利益服从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自近代以来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前,在外敌入侵之时,虽然有识之士为了拯救中华起而抗争,但是在泱泱东方大国之中未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强势,所谓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拳头,如同“一盘散沙”,缺乏共赴国难的凝聚力,亦不能彰显中华民族应有的尊严和威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焊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当时,虽然北方有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率部抗命出击的嫩江江桥抗战,有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等在白山黑水之间进行的孤军苦战,南方有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发起的“一二八”上海抗战,表达了“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的雄心壮志,但并没有形成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包括后来颇有影响的长城抗战、绥远抗战、察哈尔抗战,都表现出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但是所有这些只是爱国官兵的局部抗战。
全民族的抗战有待于中华民族意识的升华,有待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强调:“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无论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间有何利害冲突,“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宣言中不仅使用了“民族意识”的概念,而且呼吁全国同胞,特别是“一切有民族意识的热血青年们”和“中国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蒙、回、韩、藏、苗、傜、黎、番等)的兄弟们”,“大家起来”组建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早日实现“大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大团结”。从此,中华民族意识开始明显提升。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开始把“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后又改为“联蒋抗日”的策略方针。特别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承认了中国共产党“有民族意识”,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抗战的主张。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中国人民动员起来,武装起来,参加抗战”,而且还要“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同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和同意国共合作的谈话。他说:“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只有承认“民族意识胜过一切”,才能“感认整个民族之利害,终超出于一切个人一切团体利害之上也”。《宣言》和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
毛泽东特别重视来之不易的合作局面,强调既要反对日本侵略者在物质上的掠夺,又要防范敌人“在精神上,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只有提升中华民族意识,使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团体都承认中华民族利益至上,并以中华民族胜利为荣,以中华民族失败为耻,超越阶级和党派的局限,才能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共同开展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总体战略方面,由于国民党的军队管控着全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然要迎战日本侵略者的正面攻击。八路军被困陕北,所以首先要东渡黄河,配合正面战场开展忻口会战,然后挺进敌后收复失地,建立抗日根据地。这样就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夹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格局。为了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国共两党高层领导人经常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共同分析敌情并商讨、实施作战计划。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或是发动攻势作战与日军对垒,或是转移部队实行战略防御,都牵制着日军大部分主力部队,减少了在占领区的驻守兵力,这就为共产党在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或是分散游击夺取失地,或是拆毁路段、炸毁桥梁,切断日军补给线,把侵略者的后方变成作战的前线,有效地减缓、阻止了日本侵略者向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进犯。
在战斗战术方面,正面战场并非国民党军队孤立作战,经常有一定数量的八路军、新四军直接参战。以太原会战为例,平型关大捷就是八路军115师在第二战区配合友军的作战,歼敌1 000余人。所以蒋介石发电:“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八路军120师在第二战区所属雁门关地区歼敌500多人,切断了日军在忻口与大同之间的交通线。蒋介石为此特向朱德和彭德怀致电:参战部队“屡建奇功,强寇迭遭重创,深堪嘉慰”。还有八路军的129师所属部队在阳明堡机场一举炸毁敌机24架,歼灭敌人100余人,使日军在忻口战场失去了空中支援。在抗战时期,敌后战场也有部分国民党军队进行游击作战。国共两党两军经常是混合编队,统一指挥,在战役战斗中协同抗击日军,充分彰显了中国军民高度的中华民族意识。
总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没有一条明确的鸿沟分隔,国共两党的军队在对日作战时,互相配合助阵,发挥各自所长。尽管抗战期间蒋介石“贼心不死”,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但中国共产党义正词严,痛斥他的倒行逆施,揭露其险恶用心,赢得了各地爱国人士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与好评,牢牢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也是中华民族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和必然。
中华民族历经14年苦战,彻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所谓“东洋霸主”,不仅收复了日本侵略者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侵占的所有土地,而且还光复了甲午战争之后被日本掠夺的国土,全国同胞以同仇敌忾的民族正义和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中华民族再扬国威的复兴之路。历史证明,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升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洗雪百年国耻的历史丰碑。
(作者系大庆师范学院思政部教授)
张晓校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中国东北地区,3 000多万同胞沦为“亡国奴”,也拉开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东北地区各族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14年的历史长卷,一方面记述了以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抗日英雄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另一方面,也记载了日本侵略者残暴压榨、奴役中国人民令人痛心的往昔。东北地区抗日斗争持续14年,为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抗日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上最艰苦的地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同志,曾把东北抗联14年艰苦斗争称之为中国革命史上三件最艰苦的事件之一。东北抗联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今天已经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抗日联军同侵略者浴血拼杀的同时,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3 000余万同胞的野蛮奴役,亦为人类文明史所仅见。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全无财产权、生存权、生命权可言。日本侵略者蹂躏东北14年,侵略行径可简单概括为:军事侵略、政治欺压、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14年屈辱的历史,留给后人不尽的思索。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鉴于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敌侵略的历史事实,主流媒体一再提醒国人“落后就要挨打”。然而,结合东北地区14年沦陷的惨痛历史,似乎更应该告诫国人:落后不仅会挨打,而且会沦为亡国奴。
日本侵略者缘何在14年里肆虐东北地区,掠我财富、夺我资源、戮我同胞?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落后,国力羸弱,民族独立无从谈起。以史镜今,尤其是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骄横无理,以及日本右翼势力的甚嚣尘上之时,应在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梳理这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既要强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责任感,更应在和平年代使忧患意识成为国人不可挥去的自觉。
首先,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国家安全、国土安全的根本依赖。新世纪,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较小的判断,已为学术界、理论界基本共识。但不爆发世界大战并不意味着国家安全、国土安全的重要性也随之减弱。维护国家安全、国土安全,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必备条件。居安思危,反思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14年的历史,综合国力衰微,无疑为侵略者开了方便之门。抵御侵略者的入侵,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综合国力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话语权的多寡,也是一个国家抵御各种外来敌对势力入侵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大战的危险暂时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不发生局部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时期,综合国力都是民族独立、民族自强的根本保障。为使中华民族永远不再沦为亡国奴,必须增强综合国力,通过强大的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强大的国防是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的根本保证。回顾14年东北惨遭侵略者蹂躏的历史,不难发现,综合国力衰微的连带后果是国防实力大打折扣。尽管抗联先烈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但依然难以遏止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的种种暴行。如果说强大的综合国力是民族独立的根本保证,那么强大的国防实力则可视为民族自强的可靠屏障。我们的民族要真正彻底摆脱沦为亡国奴的命运,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近代以来,正是由于有国无防,才导致中华民族屡遭外敌欺凌,其中以日本侵略者为最。日本侵略东北14年的历史告诉人们,没有强大的国防,即使是弹丸小国,也会肆无忌惮地蹂躏我们的家园。适逢抗战胜利70周年,回顾历史,居安思危,为真正避免惨遭侵略的悲剧再发生,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既是对历史教训的汲取,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选择。
最后,忧患意识教育须臾不可松懈。14年屈辱的历史、14年抗日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甚至一些年轻人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陌生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前提应是不断强化民族的忧患意识,并通过那段血泪交织的历史告诫后人:国家的强盛、国防的强大既缘于当下国土安全、国家安全的需要,也缘于不堪回首的“亡国奴”的经历。人们一直把抗联精神视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之一,我们认为,强化忧患意识一定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主流,但和平与发展并不等于人类社会彻底告别了战争。各类媒体、各级教育有责任、有义务不断提醒国人,不仅今天的繁荣来之不易,而且永远不应忘却亡国奴的历史。事实证明,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有忧患意识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国家。因此,应通过各种渠道,让14年的沦陷史尽人皆知,并真正使忧患意识成为国人不可挥去的自觉。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还必须看到,东北14年的抗战史,不仅为民族自由贡献了力量,也为世界范围内战胜法西斯,赢得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珍惜和平岁月之得来不易,民族自强任重道远,或许是对14年东北抗战史最重要的反思内容之一。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谭 杰
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斯西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在民众参与性、战略决策性及各种力量相互配合性等层面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典范。
一、开创了民众广泛参与抗战的典范
反抗日本法西斯对我国发动的全面、野蛮的进攻,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呼吁,使百年沉寂的“睡狮”番然猛醒,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救我中华的轰轰烈烈的抗战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发出的抗日救亡号召的鼓舞下,全国各民族、各界民众、各阶层、各党派团体、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或以笔作枪,唤起民众觉悟;或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或赈济祖国,支援抗战……辽阔的中国土地上,在前线,广大官兵浴血奋战;在后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关注战局,心系前线;在敌占区,各阶层民众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斗争;在海外,爱国侨胞捐款捐物、支援抗战,致使日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参战兵力最高时达1 000余万人,抗日战争军费近1/3来自华侨捐款。
在长达14年与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进行的殊死决战中,全民广泛地参与性是这场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其动员规模之大、投入人数之众,既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强大内在动力,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上,书写了激人奋进的光辉篇章。
二、开创了运用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典范
“敌强我弱、敌小国我大国、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这是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毛泽东将战争双方政治、军事、地理等客观条件和客观因素与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相结合,为我军制定了一系列克敌制胜、战胜强大敌人的作战方针和原则:以歼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作战指导思想,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为作战方针。以实事求是、适时而变为战略战术中心,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以弱击强,在战术上积极防御、以强击弱。在战争准备上,事先做好充分计划,不打无把握之仗。在指挥上,占据主动地位,避免陷入被动的局面。在作战形式上,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灵活运用,互相取长补短,因势转换。
我军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联防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堵门”战、“捕捉”战、“推磨”战、“蜂窝”战、破袭战、围困战等各种形式的战法并相互配合,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器张气焰,使骄横一时的日军惶惶不可终日。在对日军的22次大会战、200余次的重要战役及20余万次的大小战斗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创造了无数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成为击败敌人进攻、使抗日战争渡过最困难阶段的制胜法宝。灵活机动战略战术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我军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使日军武器装备优势在我军战术优势面前一败涂地。正是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战以来,共歼灭日军130余万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从而更好地保存了我军的有生力量,成为逆转整个战争局势、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重要保障。
三、开创了开展多种组织多种形式斗争方式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把武装力量和非武装力量、把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组织起来,适应多层次、全方位、各阶段的战争需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有效的组织形式和斗争形式。
在组织上,实行野战军(主力兵团)、地方军(各军区、军分区、警备区所直属的部队)和民兵(不脱产的武装力量)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其中,野战军和地方军均为正规部队,是实行战略决战、消灭日军的骨干力量;民兵是正规军的强大后备力量,既可配合正规军作战,又可单独开展游击战,也可运送粮食、护送伤员、维持地方治安。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使野战军、地方军、民兵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并随着形势发展灵活转化。在斗争形式上,以武装斗争为主,结合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外交斗争等各条战线的斗争,为赢得抗战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在政治斗争方面,中国共产党从1939年至1943年的五年时间里,相继三次击退了蒋介石的反共高潮,倡导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之成为抗战胜利之基。在文化斗争方面,革命文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战斗热情。国民政府组织的长城抗战失败后,词曲作者田汉、聂耳亲临热河、古北口前线采风,创作了中华民族经典的《义勇军进行曲》,虽然1935年这首歌曲诞生时,仅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但是,它那视死如归的悲壮、催人奋起的旋律,既再现了长城抗战的历史,亦向全中国发出了抗战的总动员。在外交方面,尽管中华民族已经处于艰难困苦时期,仍尽最大可能为亚洲弱小国家和民族提供无偿支持与援助,成为他们的坚强依靠与朋友。例如,以开办各种训练班的形式为越南独立运动培训青年骨干,使越南各民族主义团体于1942年10月在中国广西柳州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帮助以金九、金若山为首的朝鲜民族主义者组织建立“朝鲜义勇队”,抗击日本侵略者……所有这些,使中国的辽阔土地,成为世界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坚强后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不同领域不同战线的斗争,助力于武装斗争,使之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这种多种组织、多种形式的斗争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册上,是空前的。
四、开创了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典范
战争需要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补充,也需要休养生息的基地。据此,毛泽东指示我军深入敌后,开辟广阔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了发展壮大根据地,在政权建设上,贯彻执行“三三制”建政原则,普遍实行中国共产党的一元化领导、精兵简政及整风运动等一系列有益于广大群众的新民主主义政策;在经济建设上,采取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及大生产运动等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忱。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根据地达19块,占全国土地的1/4;根据地人口发展到1.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左右;参战民兵超过174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战略任务的执行与完成从精神上和物质上进行了充分准备,使一切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了稳定的依托,成为推动全国抗战走向胜利的坚实基础。
总之,中华民族的抗日伟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无愧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观、独一无二的伟大创举,使之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典范。
(作者系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常延廷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