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近平的作风建设思想

2015-02-25 22:03杨东广
新视野 2015年5期

文/杨东广

浅谈习近平的作风建设思想

文/杨东广

摘要:党的作风建设需要破解领导作用如何发挥、知行合一如何实现、两个主体如何尊重、“始治终乱”怪圈如何跳出、“破窗”效应如何防止等五大难题。带着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战略思维把作风建设提升到政治高度,用重点思维使作风建设聚焦“四风”,用辩证思维对作风建设进行矛盾分析,用底线思维为干部作风划定红线。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作风建设思想,必须补精神之“钙”,铸作风建设之“魂”;培育政治文化,浚作风建设之“源”;创新干部选任工作,固作风建设之“根”;构建监督体系,亮作风建设之“剑”;提高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强作风建设之“本”。

关键词: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执政党建设

党的作风,是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态度和行为风格。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正因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开启了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抓作风建设,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作风建设中存在的顽瘴痼疾,进行分析总结,构建其独特的作风建设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进程,开辟了我们党作风建设理论的新境界。

一 问题意识: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的逻辑基点

带着“问题意识”抓党建,是习近平总书记党建思想的重要特征。问题引领思维,思维决定行动。思维指引产生的理论体系一定是以现实问题为先导,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行动一定是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风建设思想的构建就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其逻辑起点。那么,现实中作风建设到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呢?

(一)从“领头羊”原理看作风建设如何发挥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权力结构上,领导干部处于金字塔的顶端,权力巨大,地位重要,决定了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从组织结构上领导干部处于各个“层级”的顶层,自上而下,上行下效,决定了领导干部应该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无论从权力结构还是从组织结构看,领导干部都是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领头羊”,在作风建设中必须要示范带头率先垂范,这是由党的领导体制决定的。但在实践中,领导干部应该如何发挥率先垂范、树立标杆的作用,需要我们探讨。

(二)从“知行合一”原理看作风建设如何防止知行脱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作风建设中,党员干部要把这种认知结构转化成思维方法,生成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行为模式,做到以知促行。同时,党员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就会形成对群众情感的心理积淀,固化人民主体地位的认知结构,使行为模式与认知结构相契合,做到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作风建设实践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并通过知行合一处理好整改与建制、抓大与抓小、抓常与抓长的辩证关系,还需要我们实践。

(三)从“扁担”原理看作风建设如何尊重两个主体。民众、政党、公共权力是民主政治的三大支柱,也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三大要素。西方政治学认为政党是桥梁,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中国政治学则认为政党是扁担,一头挑着民众,一头挑着公共权力。这表明,党的作风建设历来都是以政党为扁担挑着公共权力和民众,并围绕对公共权力的授予、行使和监督等环节,形成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两个主体。但是,党的作风建设往往容易以领导干部为核心,自说自话,体内循环,如何开门抓作风,让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需要我们研究。

(四)从“双抛物线”原理看作风建设如何摆脱“始治终乱”怪圈。作风建设有两大主体,也内含两条抛物线。一条是党员干部作风改进形成的抛物线,一条是群众对干部作风改进的期望形成的抛物线。当领导干部作风出现问题,群众对干部期望最低;当领导干部作风持续改进,群众对干部期望逐渐攀升;当领导干部作风达到最好,群众对干部期望最高;但是,当干部作风出现反弹,群众对干部期望逐渐降低……两条抛物线一高一低,相对抛出,呈现出相互接近、又相互分离的发展态势,形象地描绘出作风建设容易形成“问题—改进—见效—反弹”的怪圈,“抓一抓就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如何跳出作风建设始治终乱的“周期率”,克服顽固性,防止反复性,这个难题需要破解。

(五)从“破窗”原理看作风建设如何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制度就好比一台机器,制度不是机器的零件,而是把零件按照一定的程序组装成机器整体的一系列规则。制度是一个系统整体,在横向维度,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组成;在纵向维度,由建立、遵守、执行、完善等环节组成。长期以来,作风建设在制度方面一直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建立起一套成熟完整的制度体系,二是已经建立的制度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没有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制度,但是已经制定的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成为“稻草人”,这才是作风建设的“破窗”困境。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困境要摆脱,问题要解决,实践要探索,理论要创新。

二 理论构架: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抓作风建设,其鲜明特点就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战略思维、重点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对作风建设的地位作用、主要症结、重点难点、长效机制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并创新,从而形成了作风建设的系统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

(一)以战略思维提升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讲: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这就以战略思维把作风建设提升到了关系“政党兴衰、国家兴亡”的政治高度。具体表现为:一是通过作风建设可以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构建纯洁风气的“生态工程”。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3]二是通过作风建设寻找党的建设法宝,构建干部健康成长的“保险工程”。党的建设到底有什么法宝,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思考的重大问题。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民主集中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的团结统一等四大法宝。这四大法宝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保险箱,来源于对作风建设的深入思考,体现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三是通过作风建设洞察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构建政党长寿的“生命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讲: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我们探索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牵引作用。[4]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执政规律的高度从落实治党责任、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等八个方面对从严治党进行了战略部署。四是通过作风建设奠定“四个伟大”的基础,构建政党执政的“竞争工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离不开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党员干部的求真务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励精图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团结奋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作风建设就是一种竞争力,正在为实现“四个伟大”构建基础工程。

(二)以重点思维切入作风建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把作风建设比喻成十指,那么聚焦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四风”问题,就是断其一指,这是作风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四风”的危害、表现、实质、根源、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最终目标从六个层面立体展开论述。[5]一是“四风”的危害: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断了党与人民的密切关系,就像一把无情的刀割断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二是表现:脱离群众,不求实效,物质主义,铺张浪费等;三是实质:主观主义、利己主义,具有封建主义的残余思想、剥削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四是根源: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官本位思想严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人生的“总开关”没有拧紧;五是反“四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群众工作不实、群众利益受损、特权现象普遍、挥霍公款严重等;六是最终目标:防止出现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

(三)以辩证思维分析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以辩证思维对作风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抓好作风建设必须做到:一是夯实教育和实践两个基础。教育重点是理论武装,是“知”的过程,解决思想问题实践重点是抓好落实,是“行”的过程,解决行动问题。两个基础抓得好,一柔一刚,同向发力,才能做到知行合一,防止知行脱节。二是尊重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两个主体。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党员干部有责任担当,发挥带头作用;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求群众成为主人发挥监督作用。两个主体抓得准,一内一外反向发力,作风建设才能形成体内体外两个循环,建立体内体外两个监督。三是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整改落实要兑现军令状,敢于动真碰硬,防止曲终人散;建章立制要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防止运动式、一阵风割韭菜。两个关键抓得实,一破一立,标本兼治作风建设才能取得实效。四是关注抓大和抓小两个方面。抓小就是从小事抓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抓大就是大处着眼,抓事关大局、长远、战略之事。两个方面抓得紧,积小胜为大胜,才能保证作风建设有节奏、有节点、有序有效稳步推进。五是实施抓常和抓长两个到位抓常就是经常抓,驰而不息,步步为营;抓长就是长期抓,持续用劲,久久为功。两个到位抓得实,把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保证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找到了跳出作风建设始治终乱“周期率”的路径。

(四)以底线思维约束干部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从基本操守、行为准则、责任担当层面,划定了党员干部为人、为官、为政的基本底线:一是不能突破道德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领导干部要具备大德、公德和私德。国无德不威,明大德是根基业无德行不兴,守公德是源泉;人无德不立严私德是关键,良好作风不能突破“三德”底线二是不能突破党性底线。习近平总书记讲,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度是公私二字。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作风建设就是要坚持党性,不能突破公的底线,不能跌入私的深渊。三是不能突破法律底线。从依法治国的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员干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党章,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必须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成为依法治国的推进者,依法执政的实践者,践行法治的信仰者,把作风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三 路径选择:贯彻习近平作风建设思想的主要思路

党的五大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作风建设身置其中,不能单打独斗。抓作风建设,要高端站位,放宽视野,以系统思维把作风建设置于党的五大建设布局中来思考,要把精神补“钙”、文化培育、干部选任、权力监督、制度构建融为一体,打好作风建设“组合拳”,形成作风建设整体合力。

(一)补精神之“钙”,铸作风建设之“魂”。如果说作风建设是大海,党员干部是小舟,那么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就是灯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就是风帆。在当前国际国内多元社会思潮交流、交锋、交融的大背景下,理想信念为党员干部引领方向,提供动力。强化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就抓住了作风建设之“魂”。为此,要持续补“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都要走进这个“无期大学”,为作风建设补充“知识之货”。要全面补“钙”,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全面学习实践知识,站在理论思维的最高峰,炼就“金钢不坏之身”。要善于补“钙”,做到正面教育与警示惩戒相结合,重在净化心灵;自律与他律结合,贵在修心养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意在指导实践。

(二)培育政治文化,浚作风建设之“源”。政党文化对作风建设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优秀的政治文化必然为作风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播种文化根脉,开启文化之源。为此,要借鉴世界政治文明成果,各种执政模式下的政党,其营造良好“官民”关系的好做法、好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为我党作风建设服务。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党员干部要借鉴我国古代以“八德”为核心形成的为政以德、崇德尚礼、修齐治平、勤俭节约等德治思想,加强修养,自我净化,改进作风。要打造我党现代政治文化,我们无论是借鉴世界政治文化还是弘扬传统政治文化,都要把这些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现代政治文化,让现代政治文化的DNA渗透到党员干部的血液,植入到党员干部的脊髓,内化于心,外见于行,塑造良好作风。

(三)创新干部选任工作,固作风建设之“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党员干部的好作风就像大树的繁枝茂叶,决定枝叶长势的是大树之根,而决定党员干部作风的就是干部选任这个“根”。为此,要坚持作风标准选拔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领导干部20字标准,如果说信念坚定是灵魂、为民服务是根本、勤政务实是精髓、敢于担当是特质、清正廉洁是风骨,那么这20字全面准确的为选拔干部奠定了作风标准。凭借作风标准任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任用那些有过硬作风的领导干部,要求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讲得都是干部任用的作风标准。强化作风标准考核干部,最近中央推出的干部考核改革举措,比如侧重对民生改善、生态质量的考核,让相关群众评议、扩大考核民主,由独立第三方或中介机构进行民意调查,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增加透明度等,都在强化干部考核的作风标准。干部选任工作创新,旨在为干部作风改进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打造良好政治生态。

(四)构建监督体系,亮作风建设之“剑”。党的作风建设既表现在政党与群众在权力与权利结构上的静态配置,也表现在政党与群众围绕权力与权利行使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发展态势。以权利监督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程度就决定了作风建设的状况。要持续改进作风,就要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高悬起达摩克利斯监督之剑。为此,从权力授予的起点看,要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党、党组织、

普通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从党内权力运行的过程看,要改革完善党的纪检监督制度,强化纪检机关的独立性,特别是完善巡视制度,发挥巡视对作风建设的震慑功能和“杀手锏”作用;从执政权力的运行过程看,要加强人大、政府、政协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特别是要发挥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等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从权力授予的终点看,要加强人民群众、普通党员、社会组织对领导干部,对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风情况进行监督。

(五)推进作风建设制度化,强作风建设之“本”。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是完善制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归权入笼。作风居于外,制度居于中,权力构于内。为此,要健全作风建设制度体系,站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从党员干部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实现制度功能,制度功能的实现就像“热炉”作用的发挥一样,应该具有警示性、必罚性、及时性和公平性,通过强化制度执行让禁令生威,成为雷区、不能越,让铁规发力成为高压线、不能触,从而克服“破窗”效应。形成制度信仰,通过增强制度在人们心理上的合法性,把执行制度升华为价值追求形成对制度和法治的信仰,并把这份信仰嵌入到作风建设之中,通过信仰的力量让作风建设永远成为新常态。

注释:

[1]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1日,第1版。

[2]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 月9日,第2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1页。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第2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65-371页。

责任编辑 李铁牛

作者简介:杨东广,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法学博士, 石家庄市,050061。

文章编号:1006-0138(2015)05-0047-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