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雪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詹姆斯情绪理论新释
董 雪
(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强调身体表现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从现代情绪理论的视角出发,詹姆斯的情绪理论被认为忽视了认知成分。本文试图纠正这种有偏视角,从三个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挖掘詹姆斯情绪理论中值得现代心理学重视的思想内涵,即他在情绪理论中所体现出来的还原情绪真实情态的特点,用纯粹经验打破身心二元论,以及强调活的身体的新视角。通过以上三点的论述,反思现代心理学理论之中一些有问题的思维模式,认识到詹姆斯心理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情绪;身体;纯粹经验;身心二元论
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在现代心理学视野之下往往被认为是一种早期的较为粗糙的情绪理论,跟后来发展出的更为复杂的情绪理论相比,似乎是片面地强调了自主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也就是忽视了认知成分在情绪产生过程中的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高度发展使得我们今天对情绪过程的揭示达到一个远比詹姆斯的时代更为精密复杂的阶段,但仅因为如此,就把詹姆斯的情绪理论看成是一种过时的、错误的、应该被抛弃的东西,恐怕就要错过这一理论中蕴含的更为深刻的内容了。詹姆斯是一个有着极深哲学素养的心理学家,他在论述情绪理论时的着眼点是深刻和令人反思的。面对情绪这一既包含主观又包含客观的心理现象,詹姆斯对至今仍苦苦困扰学界的身心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无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到何种程度,他的思想都仍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中论述情绪的部分以及后期著作《彻底的经验主义》中的相关章节进行梳理,试图深入挖掘并阐明詹姆斯情绪理论的真正内涵和哲学意蕴,纠正现代心理学学者看待这一理论的有偏视角。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第二十五章中首先论述的是情绪产生的顺序问题,一般观点认为我们是先有悲伤的情绪,再由此引发哭泣,而詹姆斯却认为应该先有哭泣,然后通过这一身体表现人才感受到悲伤。有诸多证据表明身体反应是先于我们对刺激物的判断和情感观念。詹姆斯谈道:“如果我们突然看到一个黑影儿在树林里动,我们在任何明确的危险意识产生之前就会心跳骤停、屏住呼吸。如果我们的朋友走近悬崖的边缘,我们会感受到众所周知的忐忑不安感,并向后退缩,虽然我们明确意识到他是安全的,也没有关于他坠落的具体想象。”[1](P457)詹姆斯还描述了恐惧症的发作,往往没有任何具体刺激物唤起我们的恐惧意识,而只是身体上一系列的表现就足以让我们陷入最痛苦的恐惧之中。
要想弄清詹姆斯的真正意图,首先需要弄清楚詹姆斯在情绪理论问题上所反对的一种观点,即认为情绪只是我们的观念和判断,被严格限制在意识的范围之内,情绪所引起的身体反应只是事后附带的产品,跟情绪本身的产生并无关联。而詹姆斯却认为:“如果在感知之后没有身体的状态相随,那么这种感知就仅仅是认知形式,苍白、无色,毫无情感温度。”[1](P450)这样的情绪不是人的真实情绪本身,而只是从真实情绪中抽取出来的片段。各种各样的身体表现原本是滋养情绪花蕾的根茎,而当理论家挥舞抽象的镰刀斩断其根茎之时,情绪也就失去了整体状态下原本具有的鲜活生命力。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不自然的情绪理论,当源于詹姆斯所说的“心理学家的谬误”。
詹姆斯时代的其他心理学家更多地是继承冯特的传统,效仿自然科学,看重的是要在研究方法上以自然科学为榜样,采用新颖的实验法,而很少追问自己的学说据以出发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前提,认为追问的工作应该留给哲学家来做,心理学家因为对这些哲学基本问题不感兴趣,所以他们选择的基本假设和理论前提往往是早就被哲学家批驳掉的一些错误观念,而这在詹姆斯看来恐怕就是“心理学家的谬误”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甚至是现代)的心理学家们用自然科学的“新瓶”仍旧装着近代哲学(而非现代哲学)的“旧酒”。[2]如果我们的眼光总是肤浅地停留在瓶子上,就永远无法看清问题的实质,只能盲目前行而不自知。
分析詹姆斯的情绪理论,目的不仅在于将情绪现象解释清楚,还在于通过这样的分析,理清詹姆斯对于支撑整个心理学研究的根基性观念的看法。当代心理学已形成统一的范式,研究者对于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有着约定俗成的观点,这些观点遮挡了我们回头看历史的视线。在历史上关于心理学应走何种研究路线曾有过深刻的分歧和少数人的声音,回顾当年的思想交锋,对今天的心理学研究不无裨益。本文试图从三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是詹姆斯对传统经验主义方法的批判,反对过度抽象和分解,主张还原情绪至人的鲜活生存体验之中;其次是对近代哲学身心二元论的批判,以纯粹经验弥合主客二分;最后是对物理主义机械身体观的批判,以具身思想展现活的身体。
詹姆斯情绪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试图去描绘人在实际生活中最真实自然的情绪状态,不多也不少地忠实于事实本身。面对情绪现象,其他心理学家习惯于运用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原则,对原始经验武断地“截取”“抽象”“筛选”,所以他们才会把情绪之中原本不可分割的身体表现完全剔除出去,然后把剩下的冰冷的认知形式看成是情绪的全部;而詹姆斯却试图还原那些带着千丝万缕原始勾连的鲜活经验,其中的勾连部分是那些隐蔽的、稍纵即逝的、过渡性质的、与主要部分性质相异的经验。传统的经验主义者总是喜欢划分事物,却并不管这种划分是否符合真实的情况;喜欢剔除事物中矛盾的部分,哪怕这矛盾恰恰是事物的本质规定性。情绪被理所当然地设想为纯粹的主观经验,其中自然不能带有性质相异的物质性成分。他们并没有回到事实本身之中去,以现象学的态度来体会情绪中所含有的含混性质,那种精神和物质密不可分、缠绕相连的原始状态。
詹姆斯在《彻底的经验主义》之中谈道:“连接性的关系和分离性的关系都表现为经验之完全对等的部分。普通的经验主义不顾这个事实,一向倾向于抹杀事物的各种连接,强调事物的各种分离。”[3](P29~30)经验主义者洛克在对人的经验进行分析时所采用的方式就不是我们面对现象本身时所实际运用的那种自然而然的方式,他先把我们的原始经验分成最为单纯和不可再分的简单观念,再由这些简单观念组合成各种复杂观念。面对洛克的这种传统经验主义方式,詹姆斯也许会追问,简单观念一定真实存在吗?难道他们不是原初就不可分割地处在一个黏黏糊糊的整体之中吗?被主观生硬地拆开的东西又能通过什么样的神奇手段再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呢?就算在理论上我们能够成功地设想这种组合,我们的意识真的就必然经受了这样一个拆分过程吗?
按照詹姆斯的分析,经验主义发展到休谟,就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分离性。经验主义抹杀连接的原因部分在于:他们反对理性主义者臆想出的用以承载零散经验的超验之物。詹姆斯在谈到理性主义时说:“在实际的镶嵌艺术品上,各个零块是在一个基底上凑在一起的,其他各派哲学中的实体诸如实体、超越的自我或者绝对,就可以看作代表这种基底。”[3](P59)经验主义为了反对超验之物,让经验彻底零碎到底,否认各种关系和过渡性成分的存在,把它们看成人的主观联想,这无法符合经验混沌一体的原初状态。詹姆斯恢复了经验中的各种连接,倡导一种有机多元哲学。“在彻底经验主义里,没有什么基底;就好像各个零块是从边靠边互相粘起来似的,在它们之间被经验到的过渡就做成了它们的胶泥。”[3](P59)我们不能理解为经验之间有间隙需要用外在的胶泥去弥合,那还是没有跳出传统经验论的套路。这种胶泥是经验自身生长出的,就像植物的茎叶自然长出异质的花苞,花与茎的性质虽相异,但没有任何外在的中介之物使其完成过渡,完全是一个有机体自身的变化。在情绪中,身体表达自然而然地连接着心理感受,衍生出认知判断,身体表达从来不是一个没有参与情绪形成的附带成分,而是情绪现象整体中一个不能与其他部分相隔离的有机成分。
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旨趣之一在于恢复情绪在真实情境下所具有的状态,恢复情绪的“触角”和“根茎”,反对经验主义对情绪中“核心元素”的抽取。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受到了当代研究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的强烈推崇,达马西奥在其名著《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中认为詹姆斯在情绪问题上的发现极为正确,其远见卓识只有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才能与之相匹敌。[4](P104)达马西奥提到一个源于哲学思考的“桶中之脑”的思想实验,这个实验假设将脑从身体里切除,浸泡在营养液里保持生命活力,完全按照脑在颅腔里被刺激的方法对那些漂浮在营养液中的神经进行刺激。有人认为这个脑会有正常的心理体验,达马西奥认为这个脑不可能有正常的心理体验,因为这个脑无法与身体进行互动式的信息传递,而身体状态的激发和调整的表征被传回脑,就构成了他所认为的生存感的基石。[4](P176)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更是让心理不再是脑中“神秘的小矮人”,而是通过心理与脑的相连、脑与身体的相连、身体与环境的相连,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再是人为抽象出的臆想之物。
无论是詹姆斯时代的“认知情绪观”,还是当代的认知情绪理论,都强调情绪过程中对刺激的判断和评估的主导作用,判断和评估是理性的认知成分,这一认知成分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反应,达马西奥认为,情绪的认知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把所谓的“认知”悬空了,忽视了认知的由来。他分析到:“生物内驱力、身体状况和情绪可能是理性必不可少的基础。”[4](P158)如詹姆斯所分析的那样,情绪中重要的东西是生命的热度,情绪是跟生命相连的,没有生命的事物也不会有情绪。从进化的角度讲,人类情绪的作用之一是通过“好”与“坏”的情绪给人提供行为的动力,使人能够更好地生存。理性的推理、判断和评估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个体或种族的生存为依据。对生存的利弊影响早已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为人类的身体反应和情绪表达,所以情绪中的理性评估并不是纯粹冰冷的逻辑推理,而是以身体对环境的反应为前提和基础的。
悬空了的“认知”无疑是传统经验主义思维模式所塑造出来的类似“桶中之脑”的无根基、无联系的抽象怪物。传统的认知心理学以计算隐喻为核心假设,心智被视为一种抽象的计算程序,研究心理现象就是研究心理的“符号及其表征”,这样的研究被心理学界最近兴起的具身认知思潮驳斥为“离身心智研究”。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提供给当代心理学的有益教诲之一就是摒弃这种思维模式,把心理学所研究之物放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去,使其有“根茎”、有“触角”,还原心理现象其原本具有的真实情态,才能更加真切地把握住事实本身。
詹姆斯情绪理论所蕴含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身心关系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詹姆斯针对的是另一个“心理学家的谬误”,同样源自于近代哲学意识观,那就是由笛卡尔所确立起来的身心二元论。[5](P43~44)身心二元论来自笛卡尔确立一个无法怀疑的阿基米德点的尝试。这种尝试虽然以数学般的明晰性确立了一个我们可以从中推出其他一切的坚实可信的哲学原点,但随之带来的恶果之一就是把我们的意识设想为一个可以独立于其他一切而存在的原子式实体。这种原子式的自我实体在逻辑上跟物质世界只有对应关系而没有依存关系。笛卡尔的意识观来自于他的思想实验而非对人实际生存状况的考察,所以从根本上就带有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抽象刻板和主观臆造特点,此后的近代哲学家在思考意识问题时很难跳出这一视角,他们往往从理论上直接进行论证,而不是扎根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本身。
以身心二元论的方式来理解人的情绪,再结合情绪发生时身和心的先后顺序问题来探讨,心理学家容易完全倒向身的一边或心的一边,认为身和心哪一个在先,基本上就倒向了哪一种决定论。还有一种情况是虽认为情绪同时包含身心因素,但由于其根基处仍旧是二元论,这种理论不可能真正融合身心之间的鸿沟,表现出来的关系依然是一种外在关系。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阶段所表述的情绪理论在二元论者看来是倒向了身的一边,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詹姆斯在《彻底的经验主义》中专门论述情绪的一篇论文叫作《情感的事实在一个纯粹经验的世界中所占的地位》,在这篇论文中,詹姆斯把他早年的情绪理论跟他晚年试图融合主客二分哲学观点的努力结合起来,以情绪这一主客不分、身心合一的现象来佐证他的纯粹经验理论。
詹姆斯在论述纯粹经验时说:“如果我们首先假定世界上只有一种原始素材或质料,一切事物都由这种素材构成,如果我们把这种素材叫作‘纯粹经验’。”[3](P3)“经验在其纯净的状态中,换言之,当它被单独拿来看时,并不存在把它自己一分为二——即一个是意识,另一个是意识‘所属’的东西——这种情况。它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只不过是职能上的两种属性。”[3](P15)詹姆斯认为根本就不存在主客对立,主观和客观都是由纯粹经验做成的。之所以能够从这浑然一体的经验里分化出主客来,主要是由于归类和分组。比如,你面前的一张桌子,作为纯粹经验,只是一个“这”,它在一组结构里,是你的个人经验和“意识场”中的东西,是一连串感觉、情绪、思维等的末端,也是一连串趋向未来的“内在”活动的开端。这个“这”同时也可以被归到物理组,是一整套从前的物理活动——如盖房、裱糊——的终点,同时也是关系到一个物理房间的未来物理活动的起点。
纯粹经验理论面对的最大诘难就是,既然思维和物质的分别是同一段纯粹经验被计算两次造成的,那为什么思维和物质的属性会根本不同?按照笛卡尔的说法,物质是有广延的,而思维没有。詹姆斯批判了所谓思维没有广延的说法。他说:“每一个有广延的物体的适当的心理图画都必须具有物体本身的全部广延。客观的广延和主观的广延之间的区别只是对一个结构的关系的不同。”[3](P20)詹姆斯认为在心里,有广延的各种东西之间并不保持着必然的硬性秩序,能够互相掺混,而物理世界里它们则互相限制,互相排斥,并加到一起做成了空间。所以“这两个世界之不同,不在于有或没有广延,而在于在两个世界里都存在的各种广延的各种关系。”[3](P20)
詹姆斯把我们的整个经验世界称之为“经验混沌”,其中沉积为稳定部分的是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的核心是我们的知觉经验,这些经验是强硬的,在知觉性经验之上是强硬性稍弱的概念性经验,环绕在这一实在核心周围的是松松散散地连接起来的幻想和不过是零零碎碎东西所构成的世界。
在这样一个“经验混沌”里,跟身体密切相关的情绪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一个主客性质最为含混不清的位置。情绪因目的和视角的不同可以随时被划分到感觉的一类或物理实在的一类,所以,詹姆斯把情绪看成他的纯粹经验哲学的一个非常好的确证。詹姆斯论述到:“我们的身体是模棱两可的最出色例子。有时我把我的身体视为纯粹是外部自然界的一部分。有时我又认为它是‘我的’,我把它归到‘我’一类里,于是在它里边一些局部变化和规定性就当作精神性的事件了。它的呼吸就是我的‘思想’,它的感觉的调整就是我的‘注意’,它的肌肉感觉的变更就是我的‘努力’,它的内脏的慌乱就是我的‘情绪’。”[3](P106)
当人处在一个真实的情绪中时,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完整的情绪纯粹经验里,如果我们按照现象学的原则悬搁一切先入为主的观念来描述这种纯粹的情绪状态,是根本没法从中分出两个完全异质性的成分来的。感受自己的客观身体变化就直接构成了精神上那种似乎摸不着痕迹的主观情绪状态。当我们不是沉浸于情绪之中,而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情绪当成一个对象去打量和分析时,便既可以从主观的视角来看,看出主观性的一面,也可以从客观的视角来看。但视角仅是一种视角而已,以一种视角来看待经验,并不能消除经验在其他视角下所具有的特性,更不能规定经验的实质。只有以笛卡尔的视角来看待情绪才会有主客或者身心的绝对分别,认为情绪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才是其根本所在,人为地把情绪划分到没有广延的意识领域之中,与占据空间的身体表现割裂开来。
詹姆斯的情绪理论十分重视身体的作用,詹姆斯的身体观念是不是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理解的身体呢?首先,詹姆斯的身体观念要比现代的身体观念更具整体性。在论述情绪理论时,詹姆斯讲到身体表现是复杂精细、变化繁多的,所以整个的有机体是一个“共鸣板”,[1](P450)所有的变化都要从整体上来理解,各个部分只有配到一块儿才能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情绪表达。詹姆斯从整体上来理解身体跟梅洛-庞蒂对身体的理解有共通之处。梅洛-庞蒂在《行为的结构》里反对从个别的神经活动传递角度理解身体,而是主张格式塔式的理解,也就是说身体表达的任何部分都必须放在整体中才有意义,整体作为格式塔是表达意义的单位。[6](P197)
詹姆斯在情绪理论中所表达出的这种身体观跟心理学界最新兴起的具身认知思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7]具身认知抛弃了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计算隐喻,回归脑与身体及其经验,这种倾向为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认知神经科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发展方向研究人类大脑如何调用其各个层次上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和全脑去实现自己的认知活动。[8]认知神经科学跟传统的认知心理学相比,更为注重研究心智活动的生物基础,这与具身认知的思路相契合。但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是充满着各种歧途和危险性,跟詹姆斯的身体观作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问题所在。
目前大部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仍存在着还原论倾向,仅仅是把心理现象还原为生理现象。通过脑认知成像技术所观察到的是伴随心理现象而发生的脑神经生理活动,凭借这些生理活动还难以得到复杂丰富的精神活动的特异性,因此现今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尚不能用来寻求心理现象的因果解释,只是揭示出心理现象与脑神经活动的相关关系。[9]还原论有着分解和分析的倾向,更强调局部细节和具体定位,而人的意识绝不只是“一大堆神经元而已”。意识经验总是某个具体的个体在某一时刻所经历的“第一人称存在论事件”,是无法还原、无法分解的整体性现象。[10]
詹姆斯在情绪理论中所表达的身体观是一种整体性的观点,跟向下分解的还原法相比,采用的是一种向上涌现的思路。身体不是肌肉、血液、腺体、神经等组织的集合,身体在这一大堆组织的共同协作下涌现出一个超越物质层面的现象层面。身体就是自身携带着意义和价值的,表达了一种姿态和意愿,是活的身体,不是一副复杂精细但仍然只是机械地对环境进行反应的装置。在詹姆斯谈到自己的情绪理论是否是唯物主义的时候,他讲到情绪的身体表现自身携带着内在的价值尺度。情绪必须内在地就是它们的所是。[1](P453)意思就是说身体表现就是在表达和诉说,身体能通过一系列的表现自己来展现意义,不再需要一个外在的意识性情绪与身体表现相结合,情绪的精神层面自然蕴含在身体的表达之中。
情绪属于意识层面的事物,又具有塞尔所称的“第一人称存在论”的主观私人性,脱离了主观感受是没有办法揭示出情绪的核心所在的。[10]詹姆斯在论证情绪时,采用的多是属于现象学方法的描述心理学模式,而不是自然科学的生理解剖模式,他在论述身体时,更多的是对主观感受的描述,集中在身体变化给人带来的感觉层面上,而不是脱离感受性来揭示身体的物理活动过程。所以,詹姆斯对情绪的论述跟他对纯粹经验的论述一样,身与心只是在言语层面上体现为两个词汇,在实质层面上身与心完全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
当然,不是说所有的认知神经科学都是还原论的,以具身认知为指导的认知神经科学可以达到真正的意识层面,恐怕还要借鉴詹姆斯以及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在意识涌现的现象层面上探讨心理。还原论的认知神经科学就只能局限于对物理世界的揭示,遵循物理世界的因果决定论,解决不了诸如情感、意愿、意义等精神性领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一个整体性的活的身体世界里才有可能。詹姆斯和梅洛-庞蒂理解的活的身体显然并不遵循物理秩序中的刺激-反应模式。活的身体超越了身体的物理属性,不管是信息加工,还是神经传递,都只是身体表达的手段而已。
活的身体也超越了对环境的一种机械反应,体现出人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活的身体来说,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是像物理系统内部的演化依赖外界条件那样获得机械的优势平衡,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单纯的适应活动,而是内在地具有一定的形式和意义,并将其投射于外部。[11]
情绪现象不同于单纯的判断、推理等纯认知活动,情绪现象必然是跟生命和欲望联系在一起的。詹姆斯之所以反对把情绪单纯地归结为认知,之所以将其和身体联系起来,主要是试图给予情绪最本源的生命热度,如果把身体仅理解为认知表达的生理基础,那就使其情绪理论完全没有了灵魂,跟詹姆斯所反对的情绪的认知观点一样了。活的身体才能是有欲望的身体,才能在身体的运动态势中升腾出意义,活的身体就是意识本身。詹姆斯在《彻底的经验主义》中谈道:“思想之流不过是代表这样的一种东西的一个不讲究的名称。这个东西,认真考虑起来的话,看起来主要是由我的呼吸之流所构成的。康德所说的必须能够伴随我的一切对象的‘我思’就是现实地伴随我的一切对象的‘我呼吸’。除呼吸之外还有其他内部事实,这些都是增加了‘意识’的财富,就意识之从属于直接知觉而言;但是呼吸的气息,我相信它是哲学家们由之而构成了实体(他们认为是意识)的那种本质。”[3](P24~25)詹姆斯在此表达的不是用生理性的身体来解释意识,而是打破原有的身心理解后二者自然而然的同一。理解了詹姆斯的身体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是如何超越于身心二元论的思维模式之上,使情绪兼容主客之特点于一身,在含混中拥有坚实的生命力。
[1]William James,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vol.2,New York,NY:Macmillan and Co.,Ltd.
[2]高申春.冯特心理学遗产的历史重估[J].心理学探新,2002,(1).
[3]威廉·詹姆斯.彻底的经验主义[M].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M].毛彩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高申春.心灵的适应——机能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6]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M].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43).
[8]包开亮,霍涌泉.认知神经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价值[J].心理科学,2012,35(5).
[9]张卫东,李其维.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评述[J].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7,(1).
[10]李恒威.意识经验的感受性和涌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1).
[11]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意识的身体[J].世界哲学,2010,(4).
Body and Emotion——The New Exp lanation of James'Emotion Theory
DONG Xue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ety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130012,Jilin,China)
James'emotion theory emphasizes the function of bodily manifestations in the generation of emotion.This view is considered ignoring the cognitive element bymodern emotion theories.In this paper,we try to correct this prejudicial view and explore the hidden spiritual wealth in this theory from three broader perspectives.That is,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condition of emotion,breaking the themind-body dualism through his pure experience theory and emphasizing the live body.Through the above expositions and on reflection of some questionable thinking models that exist in modern psychology theories,we'll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James'psychology thoughts.
emotion;body;pure experience;themind-body dualism
B089.2
:A
:1006-723X(2015)01-0029-06
〔责任编辑:李 官〕
董 雪,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象学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