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鸥
当代格律诗词四类诗群概观
张海鸥
使用 “格律诗词”与自由体诗歌相对称,更具科学性和稳定性,表述更方便明晰。当代格律诗词界的作者有四类:学会诗群、自由结社诗群、学院诗群、网络诗群。四类诗群的创作在题材选择、思想倾向、语汇风格上有明显差别。 “老干体”是近30年诗词界的重要存在,对四类诗群的创作都有所影响。
格律诗词 四类诗群 老干体
用格律诗词指称 “旧体诗词、古典诗词、古体诗词、传统诗词、国诗”等概念所共同指向的那种经典诗词文体,既包括唐人所称 “今体诗”,即宋以后所称 “近体诗”,也包括与 “近体诗”相区别的 “古体诗”。 “古体诗”与体式完全自由的 “新诗”相比,讲究一些格和律,即句式和韵式,所以“古、近”二称实可统称为格律体,方便与自由体永远对称,清晰简明,不会有过时的麻烦。
唐宋以后所谓 “古体”与 “近体”之分,实际就是格律宽严之别,但借用了时间远近概念,造成了许多麻烦。比如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古”和 “近”的时间含义日益模糊,往往古亦不古,近亦不近,有意义的只是形体区别。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又用 “新”与 “旧”来区别自由体诗歌和古代讲究格律的诗歌,新、旧之称极其简明方便。但随着时间推移,其不科学性日益明显,比如 “新诗”再过几百年几千年还算 “新”吗?而旧体长新,“旧”的外延和内涵又该怎样厘定呢?因而近年又出现了多种名称,但哪一种都不能令人满意。比如比照 “国画、国学”称 “国诗”,强调经典诗词体式具有特定地域民族元素和历史文化传统,以此反抗百年来 “新文化”对 “旧文化”的文化压迫,从而恢复传统格律诗词文体在诗坛的正宗地位。这自有一定道理,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看,如果用 “国诗”对应 “新诗”,那么后者便非中国之诗吗?虽然它的 “出身”有外来文化元素,但在百年汉化的过程中,已经成长为汉语诗歌的一个重要种类了。
仅就文体形式而言,用 “格律”对应 “自由”,无疑是最科学、最稳定长久的。说了一百年的 “新、旧”,改称 “自由、格律”,必然有点不习惯。况且 “格律”与说惯了的 “近体、古体”还有些纠结。不过,就文体科学而言,“古体诗”也是讲一些格律的,和 “近体”统称为 “格律”,符合实际,其与自由体诗和自由体歌词的区别清晰简明。 “格律”与 “自由”对称使用,无疑是最便捷而科学的。
近30多年间,中国大陆写作格律诗词者大约可分四类诗群。
1.学会诗群。
20世纪80年代,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传统诗词文化也率先复苏。1983年端午节,广州诗社成立。它由当时省、市领导中雅好诗词者倡导,由一些官员诗人和文化界学术界名流组成社委会,1985年社员有130多人,不限于广州诗人,还包括10多个省、市以及港澳的诗人。由于得到了政府财政拨款,因而诗社活动按政府要求进行,比如配合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广州、参与政府文化事业等。1984年元月创办了 《诗词》报 (双周刊),海内外发行。此报30年来一直由市文联管理人事和财政。广州诗社的发起、成立、结构、运作模式,正是后来普及全国的中华诗词学会系统的范式预演。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在北京成立,由民政部注册登记,中国作家协会主管。其所称 “中华诗词”,特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所谓旧体诗词,即本文与自由体诗歌相对称的格律诗词。
各省市比照中央与地方学会的行政结构,纷纷成立了以省市自治区命名的诗词学会,如 “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于1987年9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从此,国、省、市、县的 “中华诗词学会”系统逐渐形成,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体制性认证系统,这个系统试图囊括全中国爱好诗词写作的人,通过填写会员表、交纳会员费等形式,对诗人宣示 “体制认可”。以中华诗词学会为例,据中华诗词网2011年9月3日署名湖星的文章 《当代诗词社团及其作者状态评述》介绍:
2004年12月,中华诗词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选举167名理事、通过新一届领导机构。从领导人员与下属机构负责人来看,有一趋势,即八十年代成立的正副会长以离退休部级老领导、老专家为主,逐渐发展到以中国作协、中国文联退休领导为主,诗词理论素养较以前大为提高。同时,吸收各地诗词学会会长以及创作有成就的五十至六十年龄段的诗家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目前,中华诗词学会拥有一万多名会员,加上各省、市、自治区、各县诗词学会的会员,估计达百万人以上。[1]
陈友康 《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载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说 “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已达十余万”。这可能是当今中国人数最多、人员身份最复杂、创作水平最参差不齐,但组织活动最频繁的诗群。中华诗词学会系统仿照中央与地方关系,虽然没有政府上下级的组织关系,却有类似的意识,党政与学会之间一直含有某种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关系。以 “学会”名义进行的上下或平行往来接待比较频繁。这是中华诗歌史上前所未有的组织系统,与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关,也与现代交通、通讯技术有关。
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刊物 《中华诗词》杂志创刊于1994年。它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当代诗词月刊,面向国内外。2003年改为月刊,目前发行近3万份,发行量已居国内外所有诗词报刊之首。20多年来,《中华诗词》发表诗词16万多首,诗词评论200多万字。
2.自由结社诗群。
这是一些或承家学,或凭天赋,或从名师,诗词造诣比较精良,较早在诗词界脱颖而出,获得较高诗名,因而对诗词艺术拥有较多话语权的诗人。这些诗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在诗词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上都崇尚自由独立,与 “学会诗群”最大的区别是与党政体制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不太愿意紧跟“主旋律”,通常自命清高,不尚谦虚,喜欢以诗会友,自由结社,互邀采风,比较矜持地互相延誉捧场,善意地互相维护一方诗词名家的形象。本文称之为自由结社诗群。
诗人自由结社,始于宋、元时期,唐代以前不曾有诗社。元、明、清代的诗社,全都是声气相同的诗人们为切磋诗词艺术而自由结成的松散诗词群体,绝对没有中华诗词学会那样意图系统化认证管理的全国性诗词组织。相比之下,自由结社是传统的延续,或许更符合兴观群怨的诗歌文化传统。
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地一批青年诗人脱颖而出,亟需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当时能发表
格律诗词的刊物很少,年轻的诗词爱好者凭借 《当代诗词》(季刊,创刊于1981年,由广东诗词学会主办,是1949年以后大陆第一份格律诗词刊物)、《诗词》报 (半月刊,创刊于1984年)等媒介互相结识,由于网络尚未普及,所以交往方式仍主要是书信往来,酬赠作品,然后组织聚会交游。在李汝伦、张作斌等前辈诗家支持下,1987年9月6日在广州成立了大陆地区的 “后浪青年诗社”,推举年轻的女诗人周燕婷任社长,40多位成员几乎囊括当时全国各地崭露头角的青年诗词才隽。据当事人介绍,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台湾在70年代已经有了 “后浪诗社”。他们自筹经费办社刊 《后浪新声》(这个刊名本是 《当代诗词》的一个栏目名称),开始几期是油印本,每年3—4期,坚持了4—5年。
不久,其他省市也出现了自由结社的诗词社团,如北京青年诗社、春华诗社 (南京)、中镇诗社(山西)、野草诗社、钱塘诗社、岳麓诗社、洞庭诗社、太白楼诗社、东坡赤壁诗社、江西诗社、春申诗社、嘤鸣诗社、银杏诗社、燕赵诗社、甘棠诗社等等。这些自由结社的诗词社团有共同的方式和特点:不向政府申请注册、审批,成员不限地域,广纳四海诗才,同一诗人可能加入不止一个诗词社团。
从青年到中年,各地颇具才华的青年诗人迅速成长。1996年,毛谷风、熊盛元主编并自筹经费出版 《海岳风华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线装竖排本。此集由当时已称 “名宿”的18位著名学者诗家担当顾问,如施蜇存、钱仲联、周振甫、启功、孔凡章、程千帆等,顾问们举荐裁选,从当时活跃于诗词界的中青年诗人中精选了33家631首诗词。此集选裁颇重艺术水准,因而受到诗词界好评。1998年又出版了平装修订本 《海岳风华集》,入选诗家扩大到52人 (女性11人),作品增至1191首。 《海岳风华集》的出版,有力地推出了当时中青年中的一批实力派诗词家,他们可称为 “海岳风华”诗群,其中的优秀者迅速被诗坛各方认可和尊重。在其后十几年间,这些诗家中很多人成长为各地诗词界的 “地标”式人物,他们评议诗人诗作、参与诗词活动、或者设帐传灯收徒授艺,对当代诗词艺术影响深远。
2010年11月16日,王翼奇、杨启宇、熊盛元、刘梦芙、段晓华、龚鹏程六人发起创立的持社在四川乐山成立,首批社员 (齿序)为:陈永正 (顾问)、王翼奇、滕伟明、王邦建、蔡淑萍、杨启宇、王玉祥、熊盛元、王蛰堪、刘梦芙、陈仁德、段晓华、王燕、龚鹏程、吴金水、汪茂荣、魏新河、景蜀慧、张青云、潘乐乐、陈伟。其中有12位是 《海岳风华集》初版成员。当年的中青年已是中老年,多为当下诗词界大腕。持社之名取自 《文心雕龙·明诗》“诗者,持也”之意。 《持社成立启》云:
吾侪值兹大雅衰微之世,惄焉心忧,取诗持人情性之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斯乃匹夫之责,议定本社简章于下:
一、凡志在复兴诗道,为人诚信,行事笃实,诗词创作与学术研究有相当造诣者,得为社友。
二、社友自愿结合,同德同心,戒虚声,绝伪学,切磋诗艺,持之以恒。
三、创办社刊,继承弘扬传统人文精神与高雅艺术,登载近百年来纯正之诗词作品与理论文章。不参与任何涉及个人之争论。
四、自筹经费,每年定期聚会。条件成熟时,举办高层学术会议。
公元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六日同人聚于乐山,协商推举杨启宇为社长、段晓华为副社长;熊盛元为主编、刘梦芙为副主编;聘请陈永正为顾问。复于十八日登峨眉金顶,宣告持社成立。[2]
持社这个名称意味很好,是持续传统诗词文化之意。其社刊 《爽籁》由熊盛元任主编、刘梦芙任副主编,与段晓华、杨启宇、魏新河组成五人编委会,已由巴蜀书社出版二辑,繁体字横排版,所收作品限用旧韵,强调本色、正宗,以持社社员为主,兼收少量诗友之作。持社对诗词艺术品味和品质的倡导,无疑是中华传统诗词艺术在现代发育和存续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由结社的诗词社团日渐增多,规模、结构、运作模式、活动方式各不相同,少数也注册登记。如北京中华诗词研习会,“是由当代一批优秀诗词家、学者和传统文化推广者发起……经有关部门批准注册成立的诗词学术团体。”其社刊 《诗词家》双月刊有国际标准刊号 (ISSN2305-1906),创刊于2013年,该刊追求 “较高的文化口味,清雅的诗词格调”。[3]海外诗词社团也与日俱增,如美国四海诗社、全
球汉诗总会、泰国泰华诗学社、马来西亚槟城诗社、新加坡新声诗社、日本樱林诗社等。
自由结社诗群与学会诗群、学院诗群、网络诗群有比较密切的身份交集和活动交往,往往与中华诗词学会系统联合出动四处采风,或组织赛事担当评审,或受聘于大学担任一些弦歌课业,或在网络上充当顾问导师。自由结社诗群的诗词造诣和水平受到诗词界最普遍的尊重和认可。
3.学院诗群。
大学教师中的诗词作者及其学生。这些人因教学科研课业所累,虽然爱好诗词却不能投入很多精力,因而作品数量较少,水平也如社会各行业诗词爱好者一样参差不齐。因教学、科研工作所累,亦因诗词天分和修为所限,多数人既不亲近各种诗词组织、诗词社团,也不常参与诗人的采风、雅集等活动。比起民国时期大学教授诗人,数量既少,文化底蕴和诗词造诣也明显不如。但少数诗才较高诗词水平比较优秀者,或亦走近自由诗群和学会诗群,甚至在各级中华诗词学会担任理事或副会长等职务。有些教授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开设诗词写作课程,指导学生诗词社团。比如近几年日益引起各方关注的“中华诗教学会”的组成就是高校教师诗人,本文称之为学院诗群,包括其学生。
近几年高校学生诗词社团渐多,比如中山大学的岭南诗词研习社、北京大学的北社、清华大学的清莲诗社、北师大的南山诗社、首都师大的鹿鸣诗社、复旦大学的古诗词协会、武汉大学的春英诗社、华南师大的召南诗社、韩山师院的馀社等。其中岭南诗词研习社已有十年社龄,四校区都有分社,主要研习格律诗词,指导老师有陈永正、张海鸥等十几位学者诗家,还有校外一些著名诗词家。有定期社课、不定期诗词活动,每年编辑出版一期社刊 《粤雅》、举办一次 “蒹葭杯诗词邀请赛”,协助中华诗教学会主持的中华大学生研究生诗词大赛的一些具体工作,已历八届。2009年曾荣获中华诗词研究院颁发的“传灯奖”,是全国高校学生诗词社团唯一获此荣誉者。上述几所大学的诗教工作,反映了传统诗词教育目前在高校开展的情况,并具有引领和示范大学诗教之意义。学院诗群成员与学会诗群和自由诗群也不乏交集和交往,在诗词教育事业方面,学院诗群会寻求与诗词界各方合作,以利于学生直接受益。大学教师中有一些中老年诗词爱好者,由于生长于特殊时代,未受过正规的诗词写作教育,如学会诗群一样,主要以毛泽东诗词为模仿范式,写作风格呈现出 “老干体”风味,甚至影响到青年学生。
4.网络诗群。
网络诗词随网络普及而兴,是近十几年间的事。诗词爱好者在网络上需要公共认可的诗词园地,因此便有人建立诗词网站,办得不好会无人问津,办得好就有凝聚力号召力,从而声势日隆,比如中华诗词网、中华诗词学会网、中国诗歌网等。近十余年间,诗词网站渐渐增多,这些网站并不只是发表原创作品的园地,也是诗词文化传播之窗。比如广东张驰主持的中华诗词网,该网站已超过三万个网页,元代以前的诗词作品和诗论文章收罗齐全,也收集了很多当代诗词作品集,一些著名诗词刊物如 《江西诗词》、《深圳诗词》、《上海诗词》、《中州诗词》、《昆仑诗词》、《八桂诗词》、《夏风》、《西溪吟苑》等,都通过这里发布电子版。注册会员超过2.9万人,是最大诗词网群。日发贴3800篇以上,一般在线有3000人左右,高峰时在线超18000人,日点击量超过17万次。
网络诗词作者人数目前至少十万以上,身份复杂,文化水平和诗词水平差距极大。由于网络技术所限,所以网络诗人比较年轻化,中老年是少数。网络是一个方便自由交流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比较自由地发表作品,无须像刊物发表那样须经别人审查允准,因而网络诗词有更多的平民化、自由化倾向,也有标新立异倾向。作品水平则优劣混杂,泥沙俱下。网络诗群熟练地利用网络发表诗词,阅读诗词,广交诗友,自由切磋讨论,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和延续是一种很给力的推动。其中一些天分高、诗词修养优良者,会迅速获得群体认可,成为网络诗词 “大V”。
网络诗词已进入学术研究视野。如李瑞河、陈建福 《网络诗词简论》,[4]对网路诗词的起源、发展、特点、不足进行了学理化探讨。马大勇 《第三只眼看网络诗词》认为网络诗词有 “悲悯凝重的人文情怀、自由多元的思想取向、守正开新的艺术追索”。[5]檀作文也是较早关注和研究网络诗词的学者诗人。
以上四类诗群,是就整体倾向粗略划分的。这种划分的意义只不过是为学术研究之概括、分析、区别、比较提供一点方便。实际上以诗会友是比较宽容的文化行为,不是非此即彼的。就个体诗人而言,往往既此亦彼;就诗人群体而言,也多见互相融洽的情况。不过就总体倾向而言,的确有所异同。
比如学会诗群强调与党政保持一致,强调诗词创作与主旋律一致。政府主管部门在给予财政和官方支持的同时,明确希望其各级领导成员必须有较强的体制管理意识和清醒的思想导向意识。自由诗群对这些则比较淡漠。但二者都对诗词界感兴趣,对自己能从诗词界得到什么样的名誉认可感兴趣。因此大家心照不宣地联手打造 “诗词江湖”,或分或合、若即若离、互相配合捧场,举办各种采风、联谊、研讨交流、比赛评奖、编辑出版、结社办刊等诗词活动,从而得到各自感兴趣的东西,优秀者得到名誉,平庸者得到工作岗位或交际旅游的机会。其中当然不乏真正热爱诗词,以诗词为事业或精神寄托者,甚至有以诗词为宗教、为生命之最高境界者。长江学者吴承学教授曾有著名演讲 《诗词的江湖》,对古往今来的诗词江湖进行了科学理性的分析,他认为不论古今,诗词的江湖与政治的江湖、商业的江湖、学术的江湖一样,都有真假善恶美丑高下之别,都有天才与平庸、尊贵与微贱、高尚与卑鄙、纯粹与复杂、真诚与欺骗等形形色色。
相比之下,学院诗群稍显简单。教授们其实也不怎么清高纯粹,主要是受教学和科研工作约束,舍不得用太多的时间经常走近诗词江湖,他们更多是 “余事作诗人”,和学生们风雅一番。其中也不乏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料理诗词江湖者,若能获得诗词江湖认可和邀约,一起去采风交流,甚至当个副会长或顾问什么的,通常也不拒绝,毕竟喜欢诗词并擅长诗词也是高雅的事。学生就单纯得多,基本是因为爱好,想学习诗词。至于诗词江湖,离他们还比较遥远。所以他们在专业学习之余,跟老师们学学诗词,和同学诗友切磋诗词,用清纯的风雅丰富一下自己青葱的岁月,这份单纯的雅好实在弥足珍贵。
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心情,创作出的诗词自然有类群的区别。比如学会诗群可能更多些政治关怀或时事关注,喜欢写颂歌;军旅诗人可能多些英雄崇拜;学院诗群更容易亲近书卷典故,更喜欢写闲情逸兴、个人情怀或历史怀想。学会诗群和自由诗群联手经营诗词江湖的重要方式是到各地采风、雅集。那当然要游览山川风景,写一些游赏风景之作,但许多学会诗人疲于各地采风雅集论坛研讨,四海放歌,山川咏唱,越写越熟练越顺口,但写的多是些句式整齐押韵的大白话,既乏风雅情怀,也无巧思秀句,将景物堆砌罗列一番,了无诗意,不过是风景说明和行程记录而已。目前学会诗群深染此病,自由诗群也因常常同游而难免,只是后者或许多一些诗歌技巧、诗词天赋和文化意蕴。就诗词艺术而言,此类文字主要是自娱自珍。在旅游便捷成风的时代,这有点像普及的韵语化风景言说,艺术价值十分有限。
无论哪类诗群,“老干体”都是绕不开的问题。 “老干体诗词”这个名称大约有30多年历史了。其最初得名缘自两个文化元素:一是诗人身份多与国家干部有关,一批在党政军中有一定职务和地位的干部雅好诗词,退休前后纷纷参与各地中华诗词学会的活动或工作,其文化水平和诗词修养参差不齐 (各类诗群都是参差不齐的);二是诗词风格有特殊时代的政治印迹,其中多数人写的诗词往往有较浓厚的行政官员色彩,喜欢配合政治主旋律,喜欢使用官方流行语汇和毛泽东诗词语汇,表述的思想情感比较官方化。于是 “老干体”就成了一个含有特殊褒贬之意的诗词语汇。 “老干体”作为一个诗词语汇,往往强调一些负面评价。但在近30年格律诗词兴盛的过程中,它却具有重要的普及和推广作用,以至于在学院诗群、自由诗群、网络诗群的创作中,也一直存在 “老干体”,为数还不少。有不少大学、中学老师的诗词纯然 “老干体”,以至于影响了许多学习诗词的学生尚未入门就走近了 “老干体”。 “老干体诗词”的普遍存在,是由于其更能代表诗词的大众化言说方式,也更符合执政者的颂歌期待。
颂圣歌德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产,而是诗歌史上绵延不绝的一个品类,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内涵而已。中国历代帝王宫廷,都需要颂歌,这往往是诗歌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持。人们常说文学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死亡,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诗穷而后工”,“赋到沧桑句便工”等等,其实赞美讴歌又
何尝不是呢?不只是执政者需要,所有人都需要的。颂歌并不是低劣艺术的同义语,颂歌也有思想境界和艺术水平高低之别。 “老干体”与颂歌体、与宋代的 “白体”,与明代的 “台阁体”意思接近,也有境界高低之别,也有真诚的讴歌和虚假的赞颂之别。历代官员都不乏优秀的诗人诗作,官员和诗人不是两种不可融洽的身份。古典诗学之 “兴观群怨”理论,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可知诗如生活,是丰富多元的;诗写心情,是千头万绪的;诗才诗性诗趣主要出于人的禀赋和修养,而不是由职业和社会地位决定的。 “老干体诗词”在创作动因、思维习惯、语汇选择等方面自有一些特别的时代元素和群体特征。比如一位学会诗人写 《登京口北固楼》诗:
风雨千秋北固楼,登临举目望神州。长江淘尽英雄事,又见新人立浪头。题目即是写作缘起,这是学会诗群最常见的写作发动——“采风”或 “考察”。四句诗借鉴了辛弃疾《南乡子·京口北固楼怀古》和杨慎 《临江仙》。使用最常见的典故,这是 “老干体”的一个特征,而用得好不好则是因人因作品而异了。具体比较一下,辛词第一句就是亡国之悲,进而因一代兴亡联想千古兴亡,用长江之恒久凸显朝代兴亡之短暂频仍,让读者在永恒与无常的对比中感到震撼。然后进入英雄礼赞的精神层面,不动声色地寄托自己怀才不遇、英雄失路的苦闷心情。杨慎 《临江仙》借长江之永恒观照人事之成败,忖度英雄的历史价值,思考人生和历史哲理。相比之下,这位学会诗人说的是:我亦登楼看神州,逐浪英雄代代有。他的 “新意”在于化悲慨为通达,结句努力推陈出新,如同陆游咏梅词写落拓文人孤独清高伤感,毛泽东词反其意写革命情怀,此诗便循其范例,有意一反千古长江诗词写悲愁恨泪的情调,同时暗用宋潘阆 《酒泉子》“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意境,以乐观通达颇带英雄豪情的历史发展观超越之。此诗的意趣与辛、杨二词相比,多了乐观豪放,少了沉郁厚重。结尾一句是标志性的 “老干体”。究其精神渊源,当与毛泽东 “青年未来论、接班论、革命乐观主义”有关,而毛泽东是受了达尔文进化论影响的。所以毛泽东影响下的新中国党政官员特别喜欢说 “后浪追前浪、各领风骚、接班上岗”之类的话。 “又见新人立浪头”即属此类套话,含有对 “时代弄潮儿”的讴歌赞许,对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期待,还有点居高临下勉励新人的长者风度。这些听起来都不错,由于这种地道的 “官员寄语”早已成了官场的老生常谈,所以堪称 “老干”风味。
辛、杨之作皆有空前的艺术高度,其后同类或仿效之作,都难企及。所以比不上辛、杨之作是正常的,努力推陈出新是难能可贵的。本文并不是用顶尖之作衡量其它,而是想说明一些风怀意趣、风格特征、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以下不妨再选几首古人登北固楼的诗比较一下。
【北宋】沈括 《登北固楼》:丞相高斋半草莱。旧时风雨满亭台。地从日月生时见,天到江心尽处回。三国是非春梦断,六朝城阙野花开。心随潮水漫漫去,流遍烟村半日来。[6]
【北宋】释法平 《登北固楼》:不负南徐眼,来看北固云。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雨气生苍壁,秋声起夕曛。半生流落恨,此日重殷勤。[7]
【南宋】张纲 《次韵仲弼》:千里长怀北固楼,客居顔巷不堪忧。清荧坐看孤灯夜,摇落初惊一叶秋。巳厌清谈挥麈尾,谁能细字写蝇头。莼鲈固是吾家味,好约西风买钓舟。[8]
【宋】仲并 《俞宪生辰代龎几先作》:北固楼前万顷秋。月明风定大江流。从来此地多英杰,果有奇才副简求。秀气一天开夜色,威名千里驾潮头。山川长在人难老,应抱文章入相周。[9]
【元】陈孚 《登北固楼》:北固闲回首,荒城夕照中。烟光浮海阔,天影入楼空。星斗占吴分,江河见禹功。谁家两翁仲,无语立秋风。[10]
【明】谢肃 《次汪佥事登北固楼送同年佥事之各府州县分治韵就送朝京》:新峩豸角总英俦。京口同登北固楼。日月丽天锺阜近,风霜卷地浙江秋。勑书按俗乗骢马,旄节还朝驾鷁舟。自古长才宜大用,太平功业焕皇猷。[11]
【清】王士祯 《瓜洲渡江二首》(其一)(四库全书 《精华录》卷五):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12]
王士祯是清代大文豪,一朝名士。他这首绝句从构思、结构、内涵到风格,简直太像当代 “老干体”了。谢肃之作标明是分韵奉命颂扬长官之作,观其写作起因、用途、颂扬姿态、溢美风格,与今之“老干体”颇多类似。陈孚那首五律是典型的江山闲笔,今之学会诗群、自由诗群多有类似之作。仲并那首是为长官代笔祝寿用的,风格端庄雅致,措辞雍容得体,通篇颂美但力避阿谀,这是古代幕府文人的看家本领。张纲是南宋文士,作品隐约有半壁江山之痛,无力回天之无奈,独善其身之自守,逃避现实之懦弱,与陆游辛弃疾那种英雄主义悲壮情怀格局不可同日而语。北宋两首则是僧归僧,士归士,身份特征明显。法平写的太像老衲来游,沈括是典型的文士发思古之幽情,有历史沧桑感和儒心文趣,“地从日月生时见,天到江心尽处回”是巧思秀句,用于描述北固楼风景非常贴切,可谓传神写照。
如此读下来,可知诗词文化传承真是源远流长,“老干体”其来有自,其生有用,其持有理。学会诗群以模山范水、歌功颂德、酬答唱和为主的诗词,可谓自古而然。不论什么时代什么风格流派,诗词水平都有优良庸劣之分。诗词是需要特殊的情怀意趣天分才具文化修养艺术才华的。从题材选择看,学会诗群与其它诗群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同,即自觉自愿地配合国家政治主旋律,比如建党建军建国纪念日、党会人大会政协会运动会、火箭飞船高铁三峡大坝、过年过节颂中华等等。这些都是自由诗群学院诗群网络诗群不那么感兴趣的话题,但学会诗群很感兴趣。
学会诗群不只大陆有,海外华人中也有一些。比如纽约有 “全球汉诗学会”,有成员,有会刊,活动频繁,近年与大陆联系渐趋密切。美国的汉诗社团数量不少,华侨诗人的爱国情怀往往比大陆诗人更强烈。他们中许多人的诗词都有 “老干体”风味。比如2014年春节,国家领导人讲话时引用了某华侨的一幅 “老干体”对联,美国华侨诗词界欢欣鼓舞,此人甚至被捧为 “金牌诗人”,迅速窜红,出版个人诗词集,应邀回国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可知 “学会诗群”目前影响之大,分布之广,风格特征之明显,进而可见中华颂歌的时代需求和文化土壤何其深广。
[1]胡迎建:《当代诗词社团及作者状态评述》,《新文学评论》2014年第1期。
[2]《持社成立启》,文渊阁—持社网:http://www.持社.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37&digest=1。
[3]《诗词家》2014年第3期。
[4]李瑞河、陈建福:《网络诗词简论》,《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马大勇:《第三只眼看网络诗词》,《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2日。
[6]陈思编、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12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7]何谿汶:《竹庄诗话》卷2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8]顾况撰、顾名端辑:《华阳集》卷3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9]仲并:《浮山集》卷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0]张豫章等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卷3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1]谢肃:《密庵集》卷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12]王士祯:《精华录》卷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责任编辑:陶原珂
I207.22
A
1000-7326(2015)07-0139-07
张海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 广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