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理及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证成逻辑

2015-02-25 09:27
学术探索 2015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文化

李 晔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机理及其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证成逻辑

李 晔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在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确定性寻绎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国家、社会、个人价值旨归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和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面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多元性、多样性之复杂现实,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变迁和人们不断被唤醒主体自觉的文化生态背景下持续坚守其存在意义与价值,具备了吸引、凝聚、引领和稳定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绝对承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在思想上引领多元,尊重差异,于行动上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价值自我澄明与智识论证,更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厘清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需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光辉历程。

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变迁,原有单纯的精神动员已无法克服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现状的矛盾。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较之以往时代无可比拟的物质进步,也由此带来了“几乎令人窒息的价值多元的生存场域和相对主义观念的泛滥”。[1]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持续遭受来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文化渗透及各种国内思潮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正式提出距今已近两年,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和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吸引、凝聚、引领和稳定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的绝对承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厘清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需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光辉历程,为巩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奠定了思想和现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科学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希求和价值规范,内蕴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希望,展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信心和智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观念系统。特别是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媒介信息传播非常迅速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它包括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涵括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及各种社会思潮。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系统的核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土壤和观念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时代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现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充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文化的先进成分,它既是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道德要求和规范,更是指导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价值观念网络系统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能量),能够吸引和凝聚其他价值观念,使之紧紧地围绕自己运动。[2]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它的核心地位不仅体现在能够吸引、凝聚和引领其他价值观念上,它的存在还能够保持整个意识形态系统的稳定,成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石。而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事物现象进行是非判断所做的评价,它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给出的一种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包含了对事物评价的思想观念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的集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现行中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反馈,它发端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上,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个观念系统之中,核心价值观吸取、凝聚和借鉴了其中科学合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成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将积极正面的价值信念以简洁明快的话语方式表达出来,凝结为国家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精神基石和道德准则。因此,现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土壤和观念基础,并为其提供必需的优质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大背景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现有意识形态中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优质价值资源,它的精神内涵才能被广大群众熟知共信,更具有涵容力、辐射力和感召力。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并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范畴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即是现今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包括主流的价值观念,更涵括了各种层次和形式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传播,这些多元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在多元多样中树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求共识,在变化变动中努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展现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修养具有切中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之“本真道说”的承当,它明确而坚定地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守护人们的信念家园,廓清人们的思想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能够赢得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积极认同的价值观,是能够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有机凝聚在一起的价值观,是具有极大包容性、普遍性、基础性、开放性和多样性的价值观。它与新时期的开放社会相适应,充分尊重了当今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能够被不同阶层和群体所接受的一种价值共识和理想信念。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把自己的代表性局限在某个特定的阶级和群体,而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承载和言说了人民群众对未来的价值期盼,为奠定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所必需的思想认同和价值共识夯实了思想和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能体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价值希求的内容,致力于为国家民族实现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凝聚精神力量。它贯穿在国家发展前进过程中所需的精神要素之中,为国家、社会的向前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向。

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持续发酵,其作用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式日益多样,程度日益加深;从国内看,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和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和持守面临着很大挑战。

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一贯手段。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公开声称:“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方面相对于我国而言,仍有其凭借经济政治实力所形成的强势。[3]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施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观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多的是依托其在互联网及大众传媒的强大技术支撑,多层次、多角度塑造关于西方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符号或图像,让人们在心理和文化上疏离本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主动认同西方文化,继而达到其操纵他者、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能力。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指出的,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警惕长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随着各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人们不仅更加频繁地走出国门,更通过网络等渠道全面遭受来自西方世界的思想和事件的影响。因此,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我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转型期,在此进程中,社会阶层日益分化,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之以往更加多样化,这使现今社会意识形态整合的难度指数持续增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阶层状况相对简单。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开放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日益复杂:一是各个群体内部出现层化现象,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增强;二是阶层之间相对开放,刚性结构逐渐向弹性结构转化,社会流动增大;三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群体和阶层。[4](P27)这种阶层结构的复杂现象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分化。而要实现党所制定的社会发展方针、政策能全面惠及不断分化中的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从而使这些群体都能从中享受改革发展的“红利”,难度可想而知。为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和价值建构提供思想道德支撑和信念支持,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直接目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纯全的思想信念支撑和单纯的精神动员并无法解决日益复杂的经济利益矛盾。因此,意识形态在论证、协调和整合阶层利益需求方面往往面临着相当大的困境、这一状况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和巩固提出了很大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极因素。而大众文化借助于传媒,将人们裹挟于世俗化的文化浪潮。大众文化在内容和话语上的多样性客观上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5]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体系对意识形态的淡化,使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观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人们需要越来越强大的精神力量去面对拥挤的生活和思绪,形成对生命和成长沉静而深邃的颖悟,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幸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变迁和人们不断被唤醒主体自觉的文化生态背景下持续坚守其存在意义与价值。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元文化中实现主导的气度和能力,使之在人的感性生活中产生更大的社会辐射力,进而塑造更高层级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气质”,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精神领域的目标实现是一个逐步累积、形成共识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发育成熟用了上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赢得亿万群众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推进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实现路径是多元的。要从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6]为新时期推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奠定思想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P187)新时期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意识形态领导者只有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使人们得到实实在在的现实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真正谈得上意识形态领导权乃至整个国家政权的建设和完善。2012年夏天,一位英国记者在京广线上进行了一次感受中国的“硬座旅行”。他发现,相比30年前,车厢里的世界今非昔比,车厢里再也看不到乘客带着的鸡和山羊,印象深刻的是上网手机、手提电脑和各种视频影片的播放声。享受公共设施改善、科技创新和文化产品,分享快速发展时代的“红利”,已经成为这位记者眼里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元素。这个英国记者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旁观者的民生视角。因此,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拥护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追求联系起来,努力使人民群众过上更有尊严、更高质量的生活,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国家梦想和个体梦想的互动交融中,中国梦承载着的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希望构筑起国家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涵盖了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每个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这也充分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键要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要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涵容力、召唤力,才能够引发共鸣、鼓舞斗志、自觉践行。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被人民群众普遍理解、掌握和认同,才能转化为社会群体的共识,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8]因此,在媒体宣传引导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注重宣传内容健康向上、形式新颖活泼,能够给人以美感、激情与力量。一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实践,吸收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优质价值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二是尊重人民群众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三是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大力鼓励先进,弘扬正能量典型人物和事件,又要敢于揭露假恶丑,谴责败德行为,弘扬社会正气,扎扎实实推动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宣传媒体的有力推动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维护人们共信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牢牢铸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与精英文化不同,大众文化反映了最大多数人的文化心理和取向,是文化产品产量最高、受众最多、影响最大的文化类型。尽管多元价值取向和世俗大众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很大,但作为人的精神意识延伸,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巩固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载体,是党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战场。如果不能渗透和契合到大众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不会深入人心,也无法真正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目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和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引领力量,必须得到普通大众的积极赞同,使人们自觉、自发地赞同这个观念本身并延伸为拥护在此价值观指导下确立的施政方针。大众文化就是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实施通道。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大众文化高度融合,其主流价值观进入了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美国队长》等片都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些影视大片巨大的商业效益正是大众文化群众性、流行性的表征,它所宣扬的观念符合大众的文化口味,向大众的关注热点趋进,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日常生活经验。既然影视、图像、网络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我们的文化工作者须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的机遇和使命,充分考虑普通民众的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嵌入到文化作品的人物和情节中去,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创造出能深刻打动人心、富有时代精神的大众文化作品,用进步的思想观念和精美的艺术形象感染人、说服人、教育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的正气和力度。

如果说群众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关键,那么,社会实践则是其生成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发展实践、社会治理和国民教育全过程,贵在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同时要特别注意主流意识形态的真实感与倡导者的言行一致性。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意见》还就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及其组织领导做了明确阐释。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基础,践行是关键。说得天花乱坠却不做则毫无意义,我们要把它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不束之高阁,不抽象教条,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的生活规范,和人们的学习、工作融为一体,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正面的自我引导作用。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大众容易将其对宣传者的人格信任投射到其所传播的内容上。因此,广大党员干部除了要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更要带头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执政为民,抵制歪风,道德垂范,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离不开群体发力和共同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做到如此,全社会将逐步形成求发展、崇正义、守诚信、重民本、促和谐的宝贵认同和价值共识,从而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袁祖社.制度精神:基于现代“人文理性”之优良政治伦理价值诉求[J].思想战线,2009,(4).

[2]陈秉公.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势位”培育和践行的规律性[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3]马晨,雷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8,(1).

[4]陆学艺,龚维斌,张光金.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6]王晓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2,(2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M echanism of M ainstream Ideology——The Self-confirm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Y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Shaanxi,China)

When it comes to the problem of“how to identify the socialistmainstream ideology”,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y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social and personal values.As a core concept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a foundational engineering of strong base,it faces the complex reality of Chinese social economy,cultural pluralism and diversity in the new period,and sticks to the values under the complex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background.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attracting,integrating,leading and stabilizing the whole ideological system.By identify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eadership of socialistmainstream ideology forward,we could lead diverse thoughts,respect various different thoughts and unite the knowledge and action in society.And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and lay the ideolog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e should stick to the Marxist ideology that leads the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and clarify the value consensuses which contribute to gloriou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ainstream ideology;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identification and construction

B616

:A

:1006-723X(2015)10-0011-05

〔责任编辑:李 官〕

2013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021)

李 晔,女,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文化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