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静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核心价值观“爱国”之社会责任
——兼论儒家“天下”责任观的现代转化
何 静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爱国”在公民道德实践中是与承担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而新形势和新常态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观教育必须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导向,应该既来自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内容,同时和中国复兴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结合起来。文章尝试对表述儒家社会责任观念的主要
“天下”“匹夫”“责”,进行现代实践意义上的阐释,以使传统儒家社会责任观进行新的实践主体、新的实践内容、新的实践形势和实现路径的现代转化,从而构筑新形式下的公民社会责任观。
爱国;社会责任观;儒家传统;现代转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爱国”既是价值评价标准,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内容。很大程度上,“爱国”是与公民的社会责任承担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观,涉及大学生对国家、社会、自我的正确认识、认同和责任。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社会责任观,应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责任”认知的“游离”状态
大学生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怎样认识?本文针对480位学生做过一个有关“出国移民”问题的调查,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学生对社会责任认识的一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于“出国移民”行为呈现一种非常中性的道德评价,86%的同学认为“出国移民”与自己的价值观“不抵触”。对于“移民是逃避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这个说法,有80%的同学“不同意”,18%的同学“同意”。在“移民目的”这个问题上,回答主要集中于“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追求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追求更公平的发展”等方面。而对国内的不满,则集中于国内就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比如教育等方面。
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会观念多元化和世俗化对学生的影响。追求更好的生活无可非议,但是,很多学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似乎忽视了自身的社会主体身份;着重自身权利的同时而忽略了其社会责任义务。比如孙宇等在北京大学做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调查显示,经常参加学生组织选举的同学仅占11.4%,未曾或者很少参加校园选举的占54%。[1]高中建对“80后”新生代的调查也认为,“80后”新生代的社会建设参与现状并不乐观。[2]
这些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对于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呈现一种“游离”状态。这种“游离”状态,有专家也称其为“精神懈怠”的状态。[3]
(二)“游离”状态存在的原因
部分大学生在社会责任认识方面的“游离”状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信仰游离
这种“游离”体现在对事物的判断既不依赖于传统文化价值,也不依赖于现有社会核心价值,而是完全依赖于自身的需要,依赖一种“物化生存”的需要。这种方式产生的“拜物主义”,使人的需要、能力、关系、感情、价值等,都要通过“物”来体现、实现和确证,世俗的利益和价值上升为人的生活世界的中心。
2.“主体”身份认知的虚无
这种“虚无”,是一种责任主体认知的虚无。作为一个社会主体,既有权利,又有责任和义务。但是,这种“虚无”体现在只强调享受权利,而忽视了责任和义务。这种思维倾向与西方以西方价值观作为武器的“攻心战”有关。这种“攻心战”通过设立西方价值“标准”,并以此裁判中国现实,从而使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和价值发生怀疑和离弃,进而以西方观念作为行动指导。
3.“责任”实体的模糊
这是我们价值观教育中的问题。比如“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究竟体现在何处?大学生需要在哪些方面承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普遍价值。而社会责任观,则不是普世和同一的。正如价值和价值观,价值可能是普世的,但价值观,就要对价值的方向明确表达出一种判断、导向、取向。比如对自由、民主、公正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就有各自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同时,不同的国家,由于具有不同文化和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其社会责任观也各自具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观教育,除了普遍性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同时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中国特色,既来自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又有社会主义实践的特色,同时和中国复兴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任务结合起来。因此,必须在这样的要求指导下,寻求社会责任观教育的形式和创新路径。
(一)价值观教育内生化:中国传统和中国语言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晓鲁认为,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内生化、中国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结合起来。[4]这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很有启示性的看法。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该如何进入呢?有些研究探讨了儒家伦理观念的现代化以及其对现代中国的价值指向。如何怀宏就在传统儒家纲常的基础上推出作为中国现代道德基础的“新纲常”。当然也有学者比如曾盛聪认为,要在批评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构”。在更具体的社会责任观教育方面,关晓丽就提出,在厘清儒家“公”与“私”的基础上,引入西方“公民”教育的内容,来构建社会责任。[5]
教育的内生性,在于植根于本土文化价值,植根于生动的中国社会的实践。而这种从本土文化价值出发的内生化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从传统文化中获取价值,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和挖掘。从中国优秀文化遗产中学习有价值的内容。
文化基因最重要的是语言和价值元素。价值观的教育,必须用中国文化价值元素来阐述价值观的内涵。当然这种阐释并非简单对接,而是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现代性转换而来。这种现代性的转化,一方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改造和转换;另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赋予新的内容,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增加新的能量。”[6]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社会责任观教育,儒家社会责任观的现代转化是一个好的教育途径。
(二)儒家社会责任观的价值指引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强大的价值指向。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观,贯彻了近现代以来救国存亡的历史任务,被具体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段明末大儒顾炎武的名言,借助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成为儒家传统社会责任观的具体诠释。其强大的历史责任指向,也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社会责任观,成为指导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青年人行为的重要精神资源。
在近现代史上,这种社会责任观的实践,表现为民族国家的救亡努力。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却已脱离了传统儒家语境。因此,社会责任观的建设,必须在此价值指向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重构儒家社会责任观的实践内容。而这种实践内容,必须是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网络化和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正如韦伯所说,传统文化心理具有强大的指引作用,它进入日常生活,进入职业选择等生活各个领域。因此,一种社会观念的变化,必须是适应性的。同时,价值观培养,类似于儒家的传“道”,不仅是价值性的,而且是实践性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必须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响应社会的根本需求。同时,大学生面对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现实环境,必然要求新的共同观念来指导伦理秩序和新型人格养成,以及在新时代现代治理新形势的要求下,产生新的使命感。
本文试图从“语词”的角度来探讨建构观念,而这种对社会责任观的“建构”,是与对儒家“语词”的重新阐释一体的。即对表述儒家传统社会责任观念的主要关键词:“天下”“匹夫”“责”,进行现代实践意义上的阐释,以使传统儒家社会责任观具有新的实践主体、新的实践内容、新的实践形式和实现路径。
(一)“天下”:“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与实现
从儒家传统价值观来说,“天下”代表一种社会伦理文化和传统纲常,也代表沿袭下来的政治统治、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概括来说,是“国”与社会(政治实体与意识形态)的和谐统一。儒家“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将个体意识、群己形态、国家观念和谐统一在内,显示了儒家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道设计”,也可见“天下”追求公共幸福的公共性、超越性的价值特征。
在不同的时代,“天下”体现了特定的使命。在明末顾炎武的认知中,“天下”代表了超越“君主”国家之上的“民”生之道。在近现代中国史上,“天下”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的兴亡命运。那么,在我国现实的语境中,“天下”将如何定义,从而体现儒家“天下”的价值,又提供社会发展的意义指引呢?对大学生来说,作为传统社会责任的“天下”,又与何种使命或者历史发展相联系呢?
1.“中国梦”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7]习近平表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8]
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弘扬和传播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和谐统一。“中国梦”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着“家国合一”的传统观念,“入世”的传统价值更是把个体的自我发展与为国家、为民族的贡献紧密连接起来。因此,“中国梦”也是“天下”一词所涵盖的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历史使命。
2.“中国梦”的实现
和“中国梦”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梦”的实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富强”不仅是目标,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梦”还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因此,这种艰苦探索,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内容。
为此,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集中国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探索历程,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9]只有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锲而不舍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梦”才会变成现实。
(二)“匹夫”:社会责任的新型主体人格
儒家认为,要建立一个合乎理想的和谐秩序,社会成员必须具有完善道德同时具有承担社会理想的主体性人格。这种人格承担了儒家“家、国、天下”社会秩序中的责任。儒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伦理关系维系了传统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这种“爱有差等”“谨守本分”等传统儒家人格形成的等级和封闭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人与人的关系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作为社会伦理担当和实践的“主体性人格”,必须在传统儒家主体性人格上进行更深刻的现代化改造。
1.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指引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都是从社会关系定义“人”。儒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从“亲亲”开始,一出生实际上就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这种关系是由“礼”来体现。这种伦理格局中的“人”是体系中的“礼”之承担者,体现“爱有差等”和“德”与“位”的德政。[10]
而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纲》中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P60)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因为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所以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就理论上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较之儒家更具有普遍性的意义。那么,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来重塑儒家主体性人格的“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来认识社会中的“人”。而马克思对于“人”的规定,是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的。个人的发展必须以他人发展为前提,个人的责任承担同样在他人责任承担的互相联系中。另外,这种联系,是社会的,是普遍的。
马克思在实践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实践及其所具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造成和决定的,并且就体现在人的全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中。正如有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生成是群体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人获得“个性自由”,“这种理想的价值追求与人现实的具体存在辩证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中。”[12]
因此,同样是社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现代人”,就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平等的、实践的人,同时其发展以互相发展作为条件,最终达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完成马克思对于解放“人”的最终追求。
2.与西方“公民”概念的对照
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公民”身份的现代意义,是与“臣民”身份的比照和斗争中发展而来的。西方思想家认为“公民”身份本质上指人格上的独立、自由、平等,以及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的平等。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西方公民意识的主流观点一贯显示出以个人为本位的特点。
公民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自觉与历史价值规定的现实性获得。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涵盖并决定着对“公民的本质”的理解,制约着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共同体中的地位,及其与国家、社会、其他公民之间关系的认识。公民意识正是通过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和所享有的权利来确认自己的相关地位。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具体的权利观”为中国在公民意识的建构中如何正确处理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13]
3.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近现代社会中国青年群体理解和承担了传统社会“志士仁人”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并以新的形式和风格实践与推进这种精神。在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都明确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希望。[14]
培养大学生道德责任感,首先要把责任主体从单纯的“我们”或“大众”中独立出来,确立每个人的主体性,即道德责任感应建立在主体的理性自觉和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儒家是从个人修身出发,完成社会责任理想的。而这种个人道德的修养,达到完善的“自觉”,也是儒家教育特色之处。一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依靠着社会的发展和别人的劳动,以及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时,才能树立道德责任感,并自觉履行和承担起自己的各种道德责任。[15]同时,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自身道德修养的过程,这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治道”之路,也是中国教育传统的优秀遗产。同样,我国社会责任观的教育和塑造,也必须从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着手,培养责任主体的自觉和理解。
(三)“责”:社会责任的实践维度
社会责任观的教育涉及个体与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实践维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网络化、全球化的客观存在,给社会责任观的传统实践维度增加了新的内容。
1.职业、市场经济与职业伦理
职业伦理教育是目前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方面。但实际上,“职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单位,职业伦理本身贯穿社会责任的内容。
儒家是在“家庭”本位上通过“明人伦”来建构社会责任,因为,在传统社会中,亦即儒家语境中,“家庭”不仅是经济单元,而且是教育、政治单元。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下,“经济人”即企业和自然人代替了“家庭”成为基本经济单位,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市场上交换劳动的关系。“职业”成为社会人安身立命的方式,“交换劳动”和“价值实现”,是社会最基础的关系。就社会而言,需要一种使交换顺利实现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秩序。这种秩序,落实在“职业”上,就是“职业”本位上的伦理。
因此,“职业”本位的伦理建构,必须在“职业”环节最大化地体现效率,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从而实现社会效益。除了敬业爱岗,职业伦理还要体现社会“合作”的要求。传统儒家社会“爱有差等”的自然秩序,导致了“责任”有别和人际不信任,也导致了高的社会合作成本。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则是权利平等和促进合作的。
因此,现代职业伦理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剔除传统儒家自然秩序下的“责任”内容,通过职业伦理贯彻广泛平等的分工合作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化的“责任人”。
2.网络、网络生态和网络伦理
网络正在成为新的“公共空间”。网络传播的参与性与及时性、补充性,使传统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渠道发生了彻底变化,建立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生态。同时,网络化和全球化都趋向于凸显个人主体性,对于个人权利有更多的彰显和需求。而网络截短了信息环节,也使社会组织扁平化,改变了个人参与社会的方式。这种改变对社会中个人的责任和权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个人与社会、社会组织之间建立新的联系和共处方式,以实现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统一。
3.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涉及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和参与。儒家“天人合一”的观念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协调人类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达到发展与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同样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对于社会责任实践的内容。
4.民族化、全球化及国际交往伦理
文化伦理中的社会责任体现在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强烈自觉和认同,以及文化主体性建设等方面。在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是全方位的,在这种背景下,对自身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自觉和认同,在国际文化交往和交流中站稳立场,对于我国达到“三个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新的实践,建立了新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等社会联系。这种个体“责”之实践,必须在新的伦理关系之中,体现“爱国”的价值准则,也承担起新时期的社会责任。
[1]孙宇,孙群,等.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对策探究——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4).
[2]高中建.“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建构和社会建设参与[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3]章丽鋆,蒋正翔.韩庆祥: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N].光明日报,2015-02-05(11).
[4]李小鲁.反思与重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型构建[J].学术研究,2011,(7).
[5]关晓丽.从崇公抑私到尚公重私——中国公私观转型视界中的公民精神培育[J].精神与文明,2009,(2).
[6]习近平辽宁代表团审议 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EB/OL]. http://www.wenming.cn/ll_pd/wh/201312/t20131226_ 1660317.shtml,2013-12-26/2014-12-9.
[7]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OB/B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30/c_124026690.htm,2012-11-30/2015-01-27.
[8]孙红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国梦”[OB/BL].光明网.http://theory.gmw.cn/2013-05/05/content_7519991. htm.2013-05-05/2015-01-27.
[9]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J].道德与文明,2013,(5).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2]傅慧芳.公民意识建构的中国理路——基于对西方公民意识普适性的反思[J].政治学研究,2011,(5).
[13]习近平解读“中国梦”[OB/BL].中国青年网.http://news. youth.cn/gn/201303/t20130317_2988865.htm.2013-03-17/2015-01-27.
[14]杜坤林.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责任担当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7).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veyed by the Core Value of Patriotism—And the M 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fucian
View of Responsibility of“Tian Xia”
HE J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518060,Guangdong,China)
In themoral practice of citizens,“patriotism”i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oriented towards the valu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other words,it should be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shares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marketeconomy aswell.Besides,it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historical period and historical task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themain key words“Tianxia”,“Pifu”and“Ze”which express the view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riesmaking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m in subject,content,form and path of practice under the new period,so as to construct a new typ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cep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patriotism;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Confucian Tradition;modern transformation
B222
:A
:1006-723X(2015)10-0006-05
〔责任编辑:李 官〕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GD14CMK02)
何 静,女,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信息经济学,农村人力资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