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
崔白帆
(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中华武术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哲学和伦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体育引进中国传统武术,有利于丰富体育教材的多样性,完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并促进学生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不足,如课程设置失衡、教学手法低效、教师武术素质不高、武术教研薄弱等,导致传统武术的教学效率整体较低。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结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重置传统武术课程体系,并积极改革传统武术教学手法,强化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和研究能力,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以及学生的素质提升奠定重要基础。
关键词:传统武术;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崔白帆,女,昆明医科大学体育部讲师,国家一级裁判,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1.5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10301-01402902)
作者简介:马祯,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南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物质文化研究。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我国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中国传统武术是兼具竞技性和艺术性的传统运动项目,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文化,对高校传承文化、优化体育课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部分高校体育缺乏引入传统武术的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频频出现各种问题,不仅阻碍传统武术的教学传播效率,而且给高校学生掌握武术技巧和文化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武术的优势,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高校应结合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及学校的发展需求,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法、师资力量和教研基础等方面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实践策略,促进中国传统武术与高校体育的有机结合。
一、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发展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为地域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如丝充满、人人皆有的,以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为导向的技术应用,是兼具武术和武德的一门传统学系,也是引领修习者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一种教化方式。[1](P322)中国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改革,其地域、门派体系逐渐成形。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传统武术形成129种风格各异的拳种。这些拳种具有自身独特的武学技术和与之匹配使用的器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武术种类和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逐渐以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将传统武术引入到体育教学中。[2](P32~34)这不仅有利于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而且有利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完善和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体育内容的多样性
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的体育以跑步、跳远、跳高、篮球、足球等基础性、普及性运动项目为主。这些运动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长期以来体育学习内容较为单一,容易降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而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技法鲜明且各具特色,能显著地提高高校体育内容的多样性,丰富高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体育教学内容枯燥单调的问题。
(二)强化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十分漫长,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合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风情,而且协调当地具体的自然环境特色,形成具有深厚人文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武术体系。其中,我国传统武术领域有着“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这一说法,凸显武术的地域性和多元性。高校结合区域地方特色在体育课堂引入这些丰富的传统武术资源,能在较大程度上改变高校体育内容趋同化的问题,实现体育教学就地取材、因地制宜。[3](P59~61)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及学校的发展需求,引入不同派别、不同拳种,从而完善体育武术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武术素养的提高。
(三)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热情
传统武术以道德为内在约束,以“守”“护”“防”“卫”为行动方略,注重自保、精进和自我超越。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具有显著的健身性、技击性和自保性。[4](P77~78)这些特殊性提高了高校体育课堂的趣味程度,并使得高校的体育运动项目更加多样化、灵活化。
(四)促进终身体育锻炼的实现
传统武术动作具有套路短小精湛、技术简单、实用性强等特点,在促进高校学生身体锻炼上有着以下优势:一是锻炼全面。中国传统武术强调快慢结合、刚柔并济,运动量比球类项目的大,能有效消耗身体脂肪,有利于减少高校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肥胖问题。二是内外兼顾。传统武术运动不仅要求锻炼者进行肌肉活动,而且需要其进行呼吸配合,起到调息的作用,有利于集中精神,更好地调节中枢神经。[5](P28~30)三是限制较少。中国传统武术刚柔并济,对学生的性别、体质、年龄以及场地、器材等因素的要求较小,能满足学生长期锻炼、持续学习的需求。这些优势能够帮助高校学生培养锻炼健身的兴趣和个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终身体育学习。
二、目前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中的教学困境
(一)传统武术课程设置失衡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设置传统武术课程上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导致部分课程偏离体育教学初衷,难以发挥传统武术的优势。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武术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尤其是面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偏重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较少涉及到武术竞技体育,导致非体育专业学生难以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参与到武术竞技运动中,长期下来将形成对传统武术认识的片面理解,不仅削弱传统武术对学生的培养实效,而且不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二是传统武术训练方案不完善。高校体育在推广传统武术时缺乏系统的培养规划和方案,尤其是在传统武术项目的设置、课时的安排以及训练的测评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划,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实践可行性。三是课程内容缺乏地域性和校本性。大部分高校都设置“太极拳”“散打”“长拳”等传统武术项目,但忽视对当地传统武术项目的传承,没有结合当地的武术体系及门派去调整课程内容,导致传统武术课程设置存在趋同性和单一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符合高校自身的体育发展需求。[6](P43~45)
(二)传统武术教学手法低效
一是武术教学内容艰涩乏味。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其内容与高校学生所接触认识的体育项目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学习上容易出现“三难”,即难学、难记、难练。[7](P86~87)但部分体育教师并没有对传统武术的内容进行调整,忽视高校学生对武术内容的接受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部分体育教师在设计、传授传统武术教学内容时缺乏技巧性,当学生出现畏难、厌倦等学习情绪时,没有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具体的教学手法,导致传统武术的教学效率不断下降。
二是武术教学形式单一。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双向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活跃的互动氛围,以实现即时探讨和深入交流。但我国高校体育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局限,以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为主要教学模式,强调“以教为本”,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需求。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融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课堂结构设计仍没有突破“开始—准备—示范—结束—练习”这一套路。同时,大部分体育教师将一般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传统武术教学上,以课前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习、教师纠错作为主要方式,缺乏课堂教学新意。在这种固定程序下,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机械性的学习,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不少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承”而忽视“创新”“发展”,强调传统武术的基本套路但缺乏对学生武术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部分学生为了提高期末体育绩点,刻板地、反复地练习教师演示的动作,甚至不求甚解,只按部就班地完成整套武术动作,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8](P69~71)
三是武术理论教学缺失。受体育教学体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高校在传授传统武术时以武术套路学习为主,忽视对学生的武术理论教学。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强身健体”才是传统武术教学的根本目标,从而将武术运动作为学生锻炼体能素质的工具,希望以此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巧。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中国传统武术沉淀了我国数千年的武术文化精华,和其他的体育运动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应过分重视武术技巧要领而忽视武术文化内涵的传播。此外,中国传统武术认为“法通不如念正”,强调“知己、爱人、明理”,其武德精粹值得学生学习和发扬。[9](P38~40)但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忽视对武德的教学和传播,部分学生在学完整套武术动作后仍然不知道该武术的门派体系和精神内涵,导致传统武术在高校中的推广缺乏实效。
(三)高校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不高
为了保证传统武术得到有效的教授,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师应具备深厚的武术基础,并积累丰富的传统武术教学经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将容易导致武术动作示范失误、教学方法不科学等问题,不仅难以实现传统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容易引起学生对传统武术的错误认识,降低他们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武术基础薄弱的问题,其中,高校中有一部分体育专业教师出自竞技武术,但缺少出自民间传统武术世家的教师,因而高校体育教师的武术素养并不深厚。随着时间推移,曾精通中国传统武术技法和理论的武术教师逐渐退休,而新聘任的教师往往缺乏传统武术的积累,且对武术教学缺乏经验,导致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力量日益薄弱。[10](P53~55)部分在早期学练传统武术的教师受体育教学体制的影响,过分强调传统武术套路和技巧的教学而忽视武术理论的传授,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学习,而且造成自身武术理论基础的退化,进一步削弱教师的武术素质和基础。
(四)传统武术教学研究薄弱
中国传统武术的有效教学和传播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撑,其体育化课程的发展也需要有超前、强大的科研基础做后盾,但目前高校对中国传统武术的教学研究仍然薄弱,导致传统武术教学实践缺乏理论支撑和引导。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主题出现偏离。不少高校都对“武术体育化”进行研究,但主要的研究重点落在竞技武术的体育化方面,且研究过程中套入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导致中国传统武术的体育教研目标出现偏离,即以符合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高分数、高绩点”为目标,忽视对“武艺、武义、武德”等传统武术精神的教学研究,从而引起“技术异化”“正向偏离”等研究问题。[11](P64~65)二是研究方法缺乏实践性。部分高校在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研究时偏重传统武术本身以及高校体育发展基础,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使得研究数据等资料基础缺乏人本性,最终的研究结果也和高校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武术学习需求以及学习兴趣等存在差异,导致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较低。三是研究过程缺乏交流性。现阶段的传统武术研究交流范围较为狭窄,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民间之间往往缺乏互动和交流,其中高校的传统武术研究人员以体育教师为主,缺乏武术界人士的参与,不利于传统武术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发展。
三、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推广策略
(一)重置传统武术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作为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高校提升传统武术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为了促进传统武术教学的创新和改革,高校应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困境,从课程培养方向、训练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重置传统武术课程体系,推动武术教学的优化。
一是扩展传统武术课程的培养方向。高校应对学生的传统武术学习需求和兴趣进行深入调研,并调整体育竞技武术、传统民间武术养生、武术文化教育这三大培养方向。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应进一步调整课程重点,例如分为武术套路教学和武术技击教学。同时教师应适当调整传统武术的课程理念,在完善对学生学习结果考核的同时,提高对其学习过程、学习实效的重视,从而在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武术潜能,提高传统武术课程的被接受程度。
二是重设传统武术的课程教学目标。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重视武术套路和动作技巧的教授,还应注重对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
三是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在优化传统武术的课程方向和课程目标后,教师还应进一步调整课程体系设计,为课程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具体的执行方案。高校应学习借鉴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结合体育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传统武术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地域性、校本性和系统性。其中,高校可针对在体育竞技武术、传统民间武术养生、武术文化教育这三大培养方向设计相应的传统武术课程。
(二)改革传统武术教学方式
一是创编教材,丰富武术教学内容。教材是开展传统武术教学的重要基础,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理论及动作要领的掌握程度。为了提高教学实效,体育教师应在明确传统武术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创编教材,丰富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然而目前书刊市场有关大众武术的书籍和影像等教材资料较多,但具体到某一拳种的历史、拳理、意蕴以及技巧要领的书刊则较为稀缺。为此需要体育教师对课程体系下的传统武术项目进行资料梳理和整合,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教材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借鉴与吸纳前人研究成果,并把握学科前沿,努力创建特点突出、内容鲜活的、动态的理论体系。为了进一步地激起学生对传统武术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合理结合该校学生的武术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对原有的武术理论内容进行增删调整,补充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传统武术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是多元训练,创新武术教学形式。高校体育教师应转变在传统武术方面的教学理念,将武术教学与常规体育运动的教学区别开来,探索具有武术特色的创新性教学方法。其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开始—准备—示范—结束—练习”教学套路,根据不同的传统武术课程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太极拳、长拳、散打等竞技性武术方面,班级、年级乃至高校之间可不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传统武术比赛活动,以表演赛、交流会、演武会等形式进行传统武术的演示交流,并允许各专业学生观看交流。这将凸显传统武术的竞技性,有效激发高校学生对传统武术的热爱,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武术学习中,扩大传统武术在校园的影响力。体育教师还可以班级或学院为单位组建武术代表队,在学生群体中广招传统武术人才,进行深度培训和练习。这不仅能有效提高传统武术比赛的水平,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武术的学习高度和精度,培养高素质的传统武术人才。
三是升华内涵,优化武术理论教学。所有的体育活动项目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中国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每一个拳种蕴藏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哲学和美学思想,体现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来看,高校学生认识和理解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武术技术悟性和武德,从整体上提高对传统武术的掌握程度。为此,高校一方面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到校组织武术文化传播活动。
(三)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
深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顺利推行传统武术项目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提高对师资培养的重视,合理提高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体育教师的武术素质。
一是在招聘过程中积极吸纳传统武术教学人才。对具有深厚武术理论基础且至少掌握两种以上传统武术拳种技术的人才,高校可根据政策导向,对其实施政策优惠,例如降低学历、职称要求以及下调外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技术要求等,让更多的传统武术专业人才能够通过招聘进入到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改善高校武术教师短缺的问题。
二是以外聘的方式邀请民间武术艺人、传统武术专家、资深武术教师等到校开展技术与理论的交流。高校可根据该学期的传统武术课程安排、教师的武术学习需求等设定交流主题。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将深化高校体育教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理解,强化教师的理论及技法基础,并提升教师的教育业务能力,有利于提高传统武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是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促进教师在传统武术领域的再学习。高校应积极创造机会,让体育教师能够深入学习不同地区的传统武术文化,掌握特色拳种的武术套路和技能。在开展传统武术培训的过程中,高校应主动放下架子,以谦虚的态度向传统武术艺人进行学习、交流。此外,高校还可以邀请他们到校内开展授课,向教师讲解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武术,弥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武术素质不足的问题。
(四)落实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研究
高校在优化传统武术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效的同时,应注重对传统武术教学的研究,以具有指导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推动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研究“武术体育化”的过程中,高校应突破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局限,并调整教研目标,提高对“武艺、武义、武德”等传统武术精神研究的重视,探索具有可行性的武术精神传播策略。为了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践性,高校在开展传统武术教研时可成立专门性的研究组,如根据拳种的不同组织研究小组,探索该拳种的教学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传统武术教研的实效,高校应提供科研保障:一是合理提高教研经费投入,根据不同研究组对传统武术的研究需求,制定明确的经费投入标准,为教研的开展奠定资金基础。二是制定教研制度。明确制定相应的教研目标、实施步骤,并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体育教师投入到传统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三是实行学术交流。高校应结合自身能力,合理举办传统武术交流活动,支持体育教师与武术界人士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这将有利于营造活跃的武术研究气氛,提高体育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水平,促进传统武术教研的稳步发展。
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高校体育课堂中推广中国传统武术,有利于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提高体育教材的多样性,并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促进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但由于西方体育竞技模式及传统体育教学制度的局限,高校在引入传统武术时出现了各种问题,如课程设置失衡、教学手法低效、教师武术基础薄弱、教研水平较低等。为了应对这些教学困境,推动中国传统武术在校园中的传播,高校应积极探索传统武术在体育课堂中的推广策略,强化武术教学的地域性色彩,避免传统武术教学的趋同化。同时,高校应结合学生的武术兴趣和学习需求,通过重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法、提高教师武术素质、强化武术教研等措施,将传统武术的教学落到实处,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周丽娟.基于体育强国背景下传统武术推广现状的调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1).
[3]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范铜钢,虞定海.传统武术传承影响指标体系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5).
[5]袁金宝,王静.当代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6).
[6]刘立华.基于战略学视野的高校武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
[7]颜世亮.浅谈学校传统武术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21).
[8]王涛.教育人类学视域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5).
[9]王岗,邱丕相.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10]王涛,王朝军.我国普通高校武术文化教育体系的构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6).
[11]徐莉姝,郭旭茂.高校体育中华传统武术中武德的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The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eaching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I Bai-f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650000,Yunnan,China)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plays a vi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culture,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philosophy and ethics.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into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diversity of physical teaching materials, perfect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help enhance students to do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shortages in current teach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such as imbalanced curriculum set-up, inefficient teaching methods, low quality of teachers of martial arts, and weakness in martial arts teaching research, which have caused the overall low teaching efficiency. To tackle this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set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urse and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students’ require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Besides, the martial arts quality and research ability of gym teachers be strengthene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foundation for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be laid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be improved.
Keywords:traditional martial arts;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
〔责任编辑:葛萌〕
①目前普洱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按照2014年6月22日起实施的中国茶分类新国家标准,普洱茶是云南滇西南地区的大叶种茶树鲜叶经杀青、揉捻、日晒、渥堆、干燥等工序而制成的产品。但由于四川、广州等省份也有普洱茶出产,因此这一定义的适用性也受到质疑。
② 1938年12月,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后顺宁实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复兴茶厂(昆明茶厂前身)、佛海茶厂(勐海茶厂,2004年改制为大益茶厂)、康藏茶厂(下关茶厂前身)相继成立。
③佛海,勐海县旧称,1958年佛海县改名为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