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景观环境需求与响应研究综述

2015-02-25 02:34张毅川王江萍
西北人口 2015年4期
关键词:生理性景观儿童

张毅川,王江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430072)

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景观环境需求与响应研究综述

张毅川,王江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430072)

城市景观环境作为重要的公共资源应归社会全体成员使用,满足生理性弱势群体的使用需求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方面的研究特点。结果表明: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关注程度明显低于国外。国内外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及研究方法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未来的研究应从研究的空间尺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群体感知差异等4个方面进行加强,以期促进城市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和文明程度。

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需求;响应;权益

一、研究的背景和缘由

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改善生态环境。除了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外,城市景观环境还具有着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城市公众户外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城市景观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应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社会公正是社会成员对社会是否“合意”的一种价值评判,其实质是要求各种权利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每个人都能得到其所应得的;各种义务由社会成员合理承担,每个人都应承担其所应承担的[1]。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资源在社会中重新配置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景观环境资源的配置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现有景观环境建设中多是匀质化看待使用者,对景观环境使用需求的研究也多是针对一般公众。而生理性弱势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超过40%,景观环境建设应响应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景观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由于目前对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的研究总体上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探讨该领域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二、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一)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分为两种类型:社会性弱势群体和生理性弱势群体。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概念并不统一,通常在研究中将生理性弱势群体定义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身体的缺陷、疾病、生理的脆弱和衰老、性别等自身不可克服因素造成的在某些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主要包括老人、儿童、孕产期妇和残障人士。我国规定:老年人是指60岁及以上的公民;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或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儿童指14周岁以下人群;孕产妇是指处于怀孕、生产和哺乳期的女性。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已于1999年10月1日超过10%,进入老年型社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将达到20%,成为超老年型社会。中国残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残疾人口逾8500万;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6.6%;2013年的出生率为1.193%,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导致孕产期女性数量的增长。

(二)研究意义

1.维护法律赋予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权益

我国政府为维护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了诸多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和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妇女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受特殊保护。

开展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研究有助于促进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维护法律赋予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权益。

2.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于2004年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六项基本特征[2]。对弱势群体各项权益的保障被视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景观环境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对生理性弱势群体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建设生理性弱势群体友好型景观环境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3.促进生理性弱势群体的身心康复

健康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居民健康指标也已成为国际组织和许多发达国家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3]。景观环境具有重要的康复功能,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研究所证明[4]。而长期以来,城市中的市政建设、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的环境设施,基本上是按照健全成年人的尺度和人体活动空间参数来考虑的。因此,进行景观环境建设时,要考虑到生理性弱势群体的需求,尽最大可能提高他们使用景观环境的便利性。

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1.景观环境的康复作用

景观环境的康复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性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方面。对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体育参与的真实状况、体育参与驱动力的干预机制等研究结果表明,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健身强体、娱乐消遣及保健康复等,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5]。影响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的主要因素包括法律、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体等因素[6]。调查研究表明:生理性弱势群体对公园中的设施设置和活动类型等有较强烈的需求,但现状无法满足需求[7]。

2.老年人的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研究

老年人居住环境是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领域,分别从空间布局、人性化、满意度、舒适性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老年社区存在着空间层次、可达性、坐息空间设计、步行空间设计和绿化空间设计等问题,应采用增加空间层次、结合绿化空间、细化空间设计等方法改进现有不足[8]。另有学者从选址原则、社区功能、组团布局、交通组织、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环境设计、交通组织、配套工程、户型设计和社区信息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9-13]。

3.儿童的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研究

我国针对儿童景观环境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儿童游乐场、公园绿地和居住区中儿童活动场所的设计。中国台湾地区儿童游憩活动的发生规律研究表明:混合的土地利用、优质的步行道和休闲设施会激发儿童游憩,而高汽车密度指标则降低儿童活动的发生几率[14]。

4.残疾人的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研究

我国学者对残疾人的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绿地的无障碍设计方面[15],例如南京盲人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苏州盲人植物园从植物配置、道路设计、防护设施、解说设施上都考虑了盲人的特殊需要,使盲人通过触觉、听觉和嗅觉了解植物和自然环境。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6类残障类型中的肢体残障和视力残障,在其他类型中仍存在研究空白。残疾人类型组成中,听力和语言残障占34.3%,智力残障占19.7%,肢体残障占14.6%,视力残障占14.6%,精神残障占3.8%,多重残障占13%。

目前孕产妇对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方面的研究较少。孕妇在选择散步环境时,应尽量远离道路等尾气污染严重和商场等噪声污染严重的区域,而公园、湖泊或者郊野是适宜的散步环境[16]。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为生理性弱势群体设计无障碍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发达国家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因此国外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研究相对丰富。

1.老年人的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研究

老年社区环境。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和居家形态等因素,老人被赋予独立的经济能力。老年社区成为老年人社会空间的主要载体[17]。社会在福利设施、服务体系及居住环境等方面,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设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户外活动[18]和步行空间在养老社区环境设计中十分重要[19]。养老社区应具有以下5项基本原则:清洁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充足的康复设施、社会交往场所和情感促进环境[20]。

城市公共环境中:基于GIS技术的调研表明,老年人的散步时间和距离公园的远近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1]。老年人在景观环境中会遇到多种障碍,难以寻找标志物、令人困惑的空间、较差的铺装材料,以及噪声、环境的复杂性是主要原因[22,23]。对日本老人步行锻炼和交通及景观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休闲设施和步行道形式、没有地形高差、观看别人锻炼和优质的周边环境等对老人户外散步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4]。

2.儿童的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研究

健康促进。建设儿童友好型的城市结构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25]。优质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游憩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例如,儿童户外活动场所可以降低儿童患肥胖症和抑郁症的可能性,户外活动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自信、交往、竞争与协作,为社会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26]。成人和儿童如果能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有助于改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27]。户外儿童活动场所的选择和行为受到发展需求、个人、物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28]。和成年人比较而言,儿童的感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尺度、安全、舒适性、可达性、社交性和多样性[29]。

自然环境感知。城市绿地空间是儿童活动和接触自然环境的重要场所。自然环境有利于对儿童开展户外环境教育[30]。自然的树木和花卉对儿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31],并且树木和灌木可以为学前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免受阳光伤害的环境[32]。

景观环境安全。景观环境安全对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家长对安全问题的关注会显著影响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活动时间[33]。安全的场所会增加活动场所的使用率[34],只有当家长认为活动场所足够安全时,才有信心允许儿童进行户外活动[35]。靠近道路和街道的地方由于安全和犯罪问题,会使家长产生焦虑并使儿童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此是不受欢迎的。在儿童活动场所建设中,应将场所环境的安全性以及设施的可靠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另外,成年人的看护在幼儿阶段的户外活动中是必要的,由于建设中没有考虑成年人对休息和交流场所的需求,导致许多家长减少陪伴孩子活动的时间,从而影响了孩子活动。

景观设施和活动。可供儿童玩耍的设施会使场所更加宜人和富有吸引力[36]。男孩和女孩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动态的变化[37]。因此,儿童活动场所应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提供优质的景观设施。由于儿童对于黑暗的恐惧会导致夜间活动意愿减低,因此,提供优质的夜景也十分重要。活动的多样性对儿童交往具有促进作用,来自于活动场所缺少地区的儿童比来自于活动场所丰富地区的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的意愿要小得多[38,39]。

3.残疾人的景观需求和响应研究

国外对于残疾人士的环境需求研究也十分匮乏。残疾人和普通公众在活动规律上具有明显的差异[40],例如:儿童、成年人和患大脑麻痹障碍的残疾人对于安全标识感知的差异性十分明显[41]。残疾人对城市绿地为其提供更好地服务有强烈的期待,政府应该在规划中关注残疾人的空间和场所[42],以促进残疾人使用城市开放空间[43]。社会必须为残障群体改变绿地环境的建设策略[44],欧盟4个国家已经制定了关于轮椅使用者开放进入公共环境的政策[45]。

目前国外对孕产妇对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方面的研究较少。绿色环境对促进孕妇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46]。出生地绿色环境和婴儿的出生体重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其形成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47]。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已开始有关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方面的研究,但关注程度仍然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足造成的。目前城市景观环境改善还处于量变阶段,缺乏对人群组成类别的考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园、社区等类型,且多从设计层面开展研究,需要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予以加强。另外,国内的研究手段相对比较单一,大多数研究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但样本量少,并且由于缺少相关仪器和技术的支撑,使得结果的可靠性较低。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观性较强,结论的说服力较差。相比较而言,由于发达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较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在城市尺度上进行更为合理的规划。国外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客观性,通常在研究中会应用数学模型或者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二)展望

受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土地利用制度和城市规划模式等的影响,中国的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需求及响应和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笔者认为,未来应在以下4个方面加强研究。

1.研究尺度

研究尺度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分别开展。①宏观尺度:可以根据城市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城市尺度上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幸福指数,例如研究城市生理性弱势性群体友好型绿道的规划方法,提高城市绿道的使用效率;②中观尺度:研究城市一定区域内绿地分布的协调性,提高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可达性和可进入性,例如研究城市社区、城市公园、城市滨水区等的规划模式,提高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使用的均好性;③微观尺度:研究生理性弱势群体友好型的景观环境设计和建造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景观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满足对人性化的需求。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经济、交通、法律政策、城市布局、环境等多个角度,了解这些因素及其指标等对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环境使用的影响,并为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和规划时提供依据。例如,改善景观环境使其更好地服务生理性弱势群体是公益事业,但社区景观环境建设由开发商主导,为了鼓励开发商建设生理性弱势群体友好型景观环境,政府可以出台指导性框架加强引导,并对实施的企业予以适当的经济补偿,促进社会自发关心弱势群体的景观环境需求;研究景观环境如何与无障碍交通规划设计相配合,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提供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促进群体和社会的融合;从法律政策上研究如何构建保障体系,使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景观环境使用权益得到切实保护,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3.研究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上应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高挖掘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网络分析模型等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生理性弱势群体景观需求和响应研究中,应结合具体研究内容选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科学挖掘和分析数据,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中还可以利用新型技术手段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将GIS技术和GPS技术相结合,可以分析和研究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活动轨迹;研究户外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则可以采用便携式医用仪器进行观测,通过分析受试者的眼电、心电、肌电、脉搏、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多项生理指标,了解户外活动对群体健康的影响;生态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可以通过微气候测量、负离子测量、植物精气测量等方式,并结合使用者的感知调研,建立生态环境和感知之间的相关性,为设计康复环境提供依据;景观环境的艺术美学感知则可以采用眼动仪和心理学实验进行研究,直观反映受试者的视觉活动规律和心理偏好,为景观的美学质量评价与改进等提供依据。

4.研究各类人群的感知差异

生理性弱势群体是一个大类,又可以根据生理和心理特点划分为不同的亚类。提高景观环境的针对性就应根据亚类特点进行建设,这就需要深入了解不同亚类群体的景观环境认知特点,才能够使景观环境建设更为合理。通过调研、观测等方法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动机、意愿、态度、偏好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使景观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另外,应针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特点对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开展研究,为绿地选址、空间设计、植物配置、地形设计、形态设计、设施设计等提供依据。

生理性弱势群体对景观环境的需求由于人员组成的复杂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何较好地响应这种需求就需要全方位、多尺度、多角度地进行研究,并应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国外研究者注重利用数学模型对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景观环境需求和响应进行尝试性的定量化描述,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国内研究文献来看,相关研究仍比较匮乏。这可能是该领域将来最为活跃也最具潜力的研究领域,将是下阶段需要强化的一个研究重点。

[1]姚大志.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11(3):107-114.

[2]唐春生.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J].法制与社会,2012(6):169-170.

[3]焦洪昌.论作为基本权利的健康权[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1):12-19.

[4]刘博新,李树华.基于神经科学研究的康复景观设计探析[J].中国园林,2012(11):47-51.

[5]孙慧霞.城市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参与驱动力的干预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30-33.

[6]孙美华.生理性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1.

[7]朱文倩,孙崟崟.生理性弱势群体对城市公园使用需求的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4):635-640.

[8]李汉琳等.天津市滨海新区老年人住区环境空间设计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8):21-26.

[9]王江萍,童群.浅谈老年人步行空间设计[J].华中建筑,2009(10):49-50.

[10]王粟,夏晶.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综合型养老社区规划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3(3):29-39.

[11]董迪.新型养老社区设计初探——以上海金山区枫泾镇耕莘养老社区设计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3(3):113-116.

[12]刘天庆,宗凯.综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初探——以国寿廊坊生态健康城规划设计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11):8-15.

[13]赵东霞.我国城市老年人宜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理论界,2013(6):68-70.

[14]Lin J.J.,Yu T.P.Built environment effects on leisure travel for children:trip generation and travel mode[J].Transport Policy,2011,18:246-258.

[15]朱文倩,朴永吉等.园林景观无障碍设计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3):31-33.

[16]孕妇如何选择散步环境[J].乡村科技,2013(10):46.

[17]Wiles J.L.et al.Older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spaces:a study of well-being and attachment to place in Aotearoa New Zealand[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9,68:664-671.

[18]Lee L.L.et al.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in older people's decisions to initiate and maintain regular walking as exercise—findings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J].Preventive Medicine,2007,45:62-65.

[19]Sugiyama T.,Thompson C.W..Older people’s health,outdoor activity and supportiveness of neighbourhood environment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7,83:168-175.[20]Day R..Local environments and older people’s health:dimensions from a comparative qualitative study in Scotland[J].Health&Place,2008,14:299-312.

[21]Gómez L.F.et al.Built environment attributes and walking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Bogotá[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38(6):592-599.

[22]St°ahl A.et al.A five-year follow-up among older people after an outdoor environment intervention[J]. Transport Policy,2013,27:134-141.

[23]Phillips J.et al.Older people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pedestrian anxieties and barriers in the use of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spaces[J].Geoforum,2013,47:113-124.

[24]Tsunoda K.et al.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activity with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transportation modes in older Japanese adults[J].Preventive Medicine,2012,55:113-118.

[25]Broberg A.et al.Child-friendly urban structures:Bullerby revisited[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5:110-120.

[26]Grafova I.B..Overweight children: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J].Preventive Medicine,2008,47:304-308.

[27]Wilson K.S.et al.Parental social control in reaction to a hypothetical lapse in their child’s activity:The role of parental activity and importance[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0,11:231-237.

[28]Aziz N.F.,Said I..The trend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ldren’s use of outdoor environments:a review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8:204-212.

[29]Oloumia S.et al.Evaluation of outdoor environment from the viewpoint of childre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5:431-439.

[30]Mahidin A.M.M.,Maulan S..Understanding children preferenc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start for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8:324-333.

[31]Loukaitou-Sideris A..Children’s common grounds:a study of inter group relations among children in public setting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3,69(2)130-143.

[32]Boldemann C.et al.Preschool outdoor play environment may combine promotion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n protection.Further evidence from Southern Sweden and North Carolina[J].Science& Sports,2011,26:72-82.

[33]Bringolf-Isler B.et al.Built environment,parents’perception,and children’s vigorous outdoor play[J]. Preventive Medicine,2010,50:251-256.

[34]Giles-Corti B.,Donovan R.J..The relativ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social,and physical enviroment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J].Soc.Sci.Med,2002,54:1793-1812.

[35]Mulvihill C.et al.A qualitative study investigating the views of primary-age children and parents on physical activity[J].Health Education Journal,2000,59:166-179.

[36]Min B.,Lee J..Children’s neighborhood place as a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om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6,26:51-71.

[37]Santos M.P.et al.Perception 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relation to physical activity in Portuguese adolescents[J].Health&Place,2009,15:548-552.

[38]Czalczynska-Podolska M..The impact of playground spatial features on children’s play and activity forms:Anevoluation of contemporary playgrounds’play and social valu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8:132-142.

[39]Weir L.A.et al.Parents’perceptions of neighborhood safety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Preventive Medicine,2006,43:212-217.

[40]Taylor Z.,Jozefowicz I..Intra-urban daily mobility of disabled people for recreational and leisure purpose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2,24:155-172.

[41]Duarte E.et al.Safety sign comprehension by students,adult workers and disabled persons with cerebral palsy[J].Safety Science,2011,61:66-77.

[42]Hanisch H..Disabled adolescence-spaces,places and plans for the future:A case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2011,5:93-103.

[43]Abdou S.M.I..Inclusion of physically disabled children through environ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urban spaces case study:ALAzhar Park,Cairo,Egypt[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1:53-58.

[44]Seeland K.,Nicole S..Public green space and disabled users[J].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2006,5:29-34.

[45]Roulstone A.,Prideaux S..Constructing reasonableness:Environmental access policy for disabled wheelchair users in four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J].European Journal of Disability Research,2009,3:360-377.

[46]P.et al.Green space,health inequality and pregnancy[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2(1):110-115.

[47]I.et al.Surrounding greenness and birth weight:Results from the GINIplus and LISAplus birth cohorts in Munich[J].Health&Place,2013,26(C):39-46.

Review on Requirements and Response to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Physiological Vulnerable Groups

ZHANG Yi-chuan,WANG Jiang-ping

(School of Urban Design,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

As one of important public resources,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should be suitable to all members of society,especially the physiological vulnerable groups,which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 justice.Based on the document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reviewed the advances on the requirements and response to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physical vulnerable group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The results show that:research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in domesti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abroad.There have great differences in breadth,depth and method in the researches.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the space scales,research contents,research methods and perception differenc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o improve the livable level and civilization degree in city.

Physiological vulnerable groups;Landscape environment;Requirements;Response;Benefit

C912.64

A

1007-0672(2015)04-0109-05

2014-12-31

张毅川,男,河南新乡人,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王江萍(通讯作者),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教授,博导,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生理性景观儿童
景观别墅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火山塑造景观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生理性海水在鼻内镜术后的临床分析应用
生理性缺血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