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岩
开原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清河发源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英额门镇西北的转湘湖村三家子西南老虎顶子山。 全长171 公里,为辽河干流左侧一较大支流,流域面积达5674.3平方公里。清河流经清原县英额门镇、土口子乡、大孤家镇、开原市李家台乡、八棵树镇、林丰满族乡注入清河水库,水库泄水由清河区至开原市老城街道、流经开原市八宝镇、业民乡汇入辽河。
通过对清河流域实地调查,总结出清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包括3 大类: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农村废弃物污染等。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拉动使人们对肉类消费要求大增。消费种类也从猪肉为主向牛、羊、禽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促使清河流域养殖业迅速发展。 随着养殖业迅速发展, 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使得清河流域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农户饲养牲畜,大多数牲畜粪便用作化肥,尿和其它粪便几乎是直接排入河流。近年来,规模养殖户逐渐发展,但污治理设备昂贵,规模养殖户几乎只设计简单的设施。总体上讲,粪尿使用率还比较低,随着养殖业的逐步兴起,污染情况也有所加重。
通过对清河流域各乡镇初步调查,大多数农户在施肥方法上较粗放的采用表层散施,加上大量作物多在春夏多雨季节施用化肥,加剧了其流失量,而施用化肥中氮肥主要为尿素和氨态氮肥。尿素分解成铵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过程中,若巧逢大雨,则流失就相当严重。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农田使用的农药随雨水或灌溉水向水体的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的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飘移沉降进入水体以及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 通过调查,清河流域使用主要农药为甲胺磷、杀虫双、扑虱灵、三唑磷和三环唑等,均为可降解农药。
目前清河流域农村废弃物主要指农作物秸秆、塑料农膜、人粪尿、生活垃圾及污水等。
农作物秸秆作为畜禽垫圈材料后作为厩肥返回耕作土壤或直接还田方式利用,还有少量作为堆肥材料利用,部分用作柴火燃料利用及作为猪、牛、羊、兔等的饲料, 秸秆焚烧主要用于烧土泥灰的方式利用,少量直接田间焚烧,造成暂时空气污染,部分作物收获后直接堆放或散放于田间路边等处,随日晒雨淋自然分解, 由于秸秆成分不同且气候影响微生物活动,分解速度不一,分解后养分释放也不一样。 基本上是秸秆残体分解成简单养分为其他植物吸收。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 蔬菜类作物种植大面积扩大,塑料农膜的使用量有着逐年增加趋势,大部分农膜回收来年利用,少量废弃农膜则堆弃在田间,部分被雨水冲入溪沟, 少量为农户在烧土泥灰时一起烧化,由于目前使用的农膜大多为不可降解的,在土壤及溪沟中自然解体很难,而部分烧化的农膜则在燃烧时发出有毒气体,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污染主要是农膜碎片在土壤中形成局部隔离,影响作物扎根及土壤结构的破坏。
生活垃圾主要指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煤、废菜、废弃食品)以及废玻璃、废纤维、废塑料等产生量的总和。 目前清河流域农村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干、湿、有毒、有害,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堆放,并且没有形成有效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系统,大量的生活垃圾随意堆存在农村的道路两侧、 村头、田间地头、河岸两侧、水源地上游和水库周边地区。有部分村庄虽有垃圾箱、垃圾池,但也没有发挥很好作用,垃圾的最终去处是路边、河边,或沟塘(所谓的垃圾场)堆放,基本没有卫生填埋。 在非汛期,堆满垃圾的地方气味难闻、蚊蝇滋生,传播疾病,危害人类的健康;汛期大量垃圾经雨水冲刷直接排入河流、水库,不仅造成河道堵塞和河床滚落, 更主要的是对河流、水库水质产生严重污染。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未经处理而直接外排。与城镇生活污水相比,污染负荷相对要高。 大部分直接排入流域内进入农地、河道,造成暂时的水体环境污染。
农村环境保护重在预防,重在宣传,以防患于未然。 农村面源宣传教育应针对农村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以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着手,引起民众对环境污染的重视。 如积极宣传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以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沃土工程”、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等,从技术上控制化肥、农药、秸秆等的污染。 另外,进行多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环保法规和环保科普教育,使群众能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目的,真正有效地控制畜禽粪尿污水的排放量、秸秆田间焚烧量、塑料农膜的废弃量等。
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在清河流域各乡镇推广应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有针对的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及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从而实现土壤肥力可持续发展,有效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降低农产品中化肥和农药引起的污染,全面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开发和生产。
实现清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区域环境综合防治,主要是控制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达到总量控制的目的,同时推行秸秆、污水、塑料农膜的再利用,使废物成为资源。
树立环境保护是生产力的新观念,继续坚持环境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社会与环境综合决策, 把环境保护贯穿在领导决策的全过程,使决策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从而实现清河流域农村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
[1]虎陈霞,周立军,黄祖庆等.苕溪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6).
[2]金黎明,张奇,李恒鹏,等.西苕溪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7).
[3]张忠明,周立军,宋明顺,等.太湖苕溪流域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探析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 年9 月,33(5).
[4]王辉.太湖西苕溪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述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 年10 月,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