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良标
中国的山水画虽以山川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却不是纯粹的自然风景画,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生存关系,而且折射了自然山川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变化,更从侧面记录了人类的现实生活。
中国的山水画表现技法和学术理论的产生,都是山水大家们对大自然体验、感悟的产物。历代山水大家创作的许许多多留传百世的精品杰作,创造的许许多多真实地表现山川自然景观的技法,撰写的许许多多精辟的理论著作,都是因为他们注重深入生活,外师造化,在与大自然深切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自然,感悟自然,从而获得的真实的感受和精湛的思想。
《清风丽水》
郭熙(宋)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研读过《山水训》的人一定知晓,《山水训》既有郭熙走进自然,深入研究自然,用心感悟自然,而记录下来的心得体会,也有他经过实践研究推敲出来的理论思想。《山水训》,是郭熙眼中丘壑,胸中丘壑,脑中丘壑的精辟阐述。
黄公望(元)创作《富春山居图》花费了长达七年的时光,不是不勤于耕耘,而是为了胸富“富春山”。 黄公望为了能真实地反映“富春山”美好的自然景致,为了能准确地表达好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奔波于富春江两岸。李日华(明)在《六研斋笔记》中描述其创作过程时说:“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筿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轰浪,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黄公望自述其创作过程亦曰:“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观察、揣摩费时三四年,然后于至正七年(1347)动笔,至正十年完成。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眼中丘壑,胸中丘壑,脑中丘壑精湛表达。
《山水训》和《富春山居图》一为山水理论著作,一为山水绘画杰作,从中,我获得了不少的启迪,其中之一是,画山水至少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一、“登山临水”,二、“坐望苦不足”,三、“山水我所有”,四、“三思而后行”:
其“登山临水”,就是要走进大自然,深入生活。这是进入画境的第一步;
其“坐望苦不足”,是要深入仔细地观察自然,研究自然现象,感悟自然精神,以求自我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之精神产生情感碰撞,从而产生为山川写照的强烈愿望;
其“山川我所有”,是在自我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之精神碰撞出火花以后,而发山川之精致;
这三步皆为胸中富丘壑而积累原始资料,并逐步深化对造化的认识与理解,为第四步的“行”作准备。
其“三思而后行”之“三思”是指将思想赋于笔端前的准备工作:1、构思。如何构图布局,选择从现实生活中采集到的那些素材,采用怎样的技法表达内心感受;2、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3、边画边思。“行”,则为创作。“三思而后行”即创作前应该胸有成竹。
画山水画,要以自然为基础,以生活为源泉,通过“三思”,画出作者心中的形色,此即“中得心源”。
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有可能做到笔下有精神,使画中山水之形色与自然之形色,“似而不似”,画出创作者的心源之文,反映出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个性。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山水画的一条重要创作原则,历代山水大家都遵循着这一创作原则,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创作结下的硕果。
任何一位画山水者,写景都是为了写情,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历代山水画家们踏遍千山万水,将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景致,赋予笔墨,呈于纸绢,既记录了时代的更替,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山水的变迁,也让世人在他们的画里了解了当时人类的社会生活及画家们当时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
北宋山水大家范宽,有一幅《溪山行旅图》:其画,用三分之二的画幅绘置了一壁立巨峰,巨峰间飞泻直下的瀑布,有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巨峰下隔溪相对的山峦里殿阁掩映于山顶的丛林;溪边的小路上有一队赶着驮队的商旅,人畜虽皆画得微小,却都姿态生动。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展示了人类不畏艰辛的精神。画中,驮队商旅和险峻雄奇的巨峰形成的强烈对比,能让读画之人感受到人类不畏艰辛的顽强精神,而这种精神,亦是范宽精神世界的写照。
《景物长春》
然范宽为何能画出如此精湛的作品呢?我们来看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评述范宽的一段话:“以山水知名,为天下所重。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在古无法,创意自我,功期造化。”可见深入生活,贴近自然,胸中富有了丘壑,笔下自然精神出。
我从事陶瓷山水画创作数十载,一直以前辈为榜样,坚持以造化为师,用心感悟自然语言、自然精神,从自然中寻找、提炼能反映人类社会精神面貌、反映自己精神世界的内容。然这是一个不可苛求的过程,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当你想竭力表现什么的时候,仿佛脑子总是空空的,而当你陶醉于与自然对话,进行心的交流的时候,当你胸中富有丘壑的时候,那个潜藏的意识便会推动你自然运笔,似“下笔如有神”,画便随心自然写出,很是奇妙。我的山水瓷画《清风丽水》、《黄山风光》、《神奇张家界》便是在这种状态下自然写出的。多年来山水瓷画创作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深入生活,以造化为师,才能写出心源之文。
立志从事山水瓷画创作的朋友们,立志为陶瓷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仁们,请以我们的前辈为镜,走进大自然,“袖携纸笔,凡遇景物,辍即模记”吧!胸中富丘壑,笔下有精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