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成效、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02-23 02:14:14缪凯王志德许敏
长江蔬菜 2015年15期
关键词:达州达州市蔬菜

缪凯 王志德 许敏

近年来,达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出台了 《关于加快达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从2011年起,每年划拨1 000万元发展蔬菜产业,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市场花色品种日趋丰富,产、销、加工三链体系基本形成,鲜销蔬菜冷链物流体系逐步完善,本地市场占有率由2011年的36.8%上升至2014年的56.8%,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市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油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我市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助农增收和夯实基础加快多点多级跨越发展有重要作用[1]。

1 达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1.1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2005年以来,我市蔬菜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播种面积快速增长,蔬菜人年均占有量由2005年的300 kg增长到2014年的440 kg,基本达全国平均水平。设施蔬菜快速发展,钢架大棚从无到有,2013年达800 hm2,各类简易设施达6 667 hm2。

2011年以来,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安全”目标,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和“加快粮经复合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目前基本形成达川、大竹、渠县、开江1.33万hm2商品蔬菜基地,达川、通川、大竹、渠县、开江、宣汉、万源0.47万 hm2常年蔬菜基地,宣汉、通川、开江4亿袋食用菌基地,渠县0.53万hm2黄花菜基地,其中,达川、大竹、开江、宣汉成为全市蔬菜产业重点县。达川初步建成以保障供给为主的蔬菜鲜销基地;宣汉县建成“四个一”(一区、一园、一带、一批)食用菌产业基地;渠县建成以中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主的黄花菜产业带;大竹县、开江县建成以融入重庆为主的外销蔬菜基地。达川突破山区蔬菜生产散、乱、小的发展瓶颈,建立了内供、外销流通体系,基本实现大宗蔬菜周年均衡供应。

1.2 生产效益不断提升,产业权重不断加强

2014年全市蔬菜总产值58.8亿元,比2005年增加32.22亿元,占全市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27.2%,仅次于粮食,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 074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400元,比2005年增加300多元。2014年蔬菜主产区规模基地667 m2平均产值4 100元,净利润2 880元,产值为水稻、玉米等的5倍,油菜的4倍。

1.3 产业经营快速发展,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市初步形成以渠县宕府王公司(黄花菜)、宣汉老君菇专合社(食用菌)、达川区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为龙头的产业链,规模基地和产业带建立农民合作组织114个,社员3万人,带动农户20万户,实现户均增收1 000元以上。开辟了重庆和西北特色农产品大市场,成功召开“达州特色农产品重庆推介会”、“达州特色农产品西安(欣桥市场)推介会”,并在重庆设立了达州特色农产品专销区,发展、引进营销大户和经纪人100余人,年外销蔬菜20余万t。

1.4 组织保障措施有力,蔬菜市场价格稳定

一是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达州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了城市蔬菜保障性工程——常年蔬菜基地建设项目。二是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1 000万元发展蔬菜产业,主要支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等环节,各县市区强化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支持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实施营销激励政策。对销售达州基地蔬菜和在供应淡季对保障达州城区蔬菜供应作出贡献的营销大户予以奖励。四是积极融入成渝和西北市场。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在重庆观农贸批发市场设立达州蔬菜专销区,在西安市召开达州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西博会、渝洽会、农交会等展销会,提高达州市蔬菜品牌知名度。渠县黄花菜,大竹藠头、香葱、椿芽,宣汉香菇、黑木耳,达县莲藕等远销重庆、成都、西安、南京、上海、浙江等地。

2 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1 产业规模基本形成,结构效益尚待优化

达州蔬菜生产基本满足本地需求,但结构还有待优化,效益还有待提高。短期内国内人均需求量变化不大,人口增速下降,因此,现有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正常年份(无大灾)基本能满足本地需求,过多增大种植面积将导致蔬菜价格下跌,加剧波动,同时在国家政策稳定粮油生产的大政策下,在达州市山区条件下,扩大蔬菜面积必然减少粮油生产面积。因此,今后达州市蔬菜发展方向应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单产、提高品质、增加效益为主。

2.2 蔬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宏观指导和调控能力亟待加强

达州市近年来各种灾害频繁发生,特别是水涝灾害几乎年年发生,2014年“9·13”洪灾,全市蔬菜等经济作物受灾面积达0.94万hm2,成灾5 877 hm2,绝收3 457 hm2,直接经济损失达2.04亿元。究其原因,一是蔬菜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达州市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装备已有明显改善,但大多基地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配套,沟、渠、路、水、电等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宏观指导和调控能力亟待加强,蔬菜数据统计不系统、不及时、不真实,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科技服务严重跟不上,市场体系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主管部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能力。

2.3 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小规模生产普遍

蔬菜产业生产的小而散问题普遍存在。虽然达州市蔬菜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功能集中,但单家独户进行蔬菜种植和经营的问题仍是现实状况,从在达川、通川、开江和大竹抽样调查的200户蔬菜种植户结果看,蔬菜种植面积不超过1 334 m2的有110户,不超过3 335 m2的65户,而超过3 335 m2的仅25户,3 335 m2以下小规模的占调查户数的87.5%,小规模的蔬菜生产难以优化资金配置,难以大规模推广优质高产新技术,难以利用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生产。蔬菜种植方式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蔬菜生产效率的提高[2]。

2.4 专业合作社有名无实,有待进一步培育和规范

近年来,达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大多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能力弱,运作也不规范。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市114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其成员仅占蔬菜从业人员的10%;大多数蔬菜合作社覆盖面偏小,仅在所在村(社)运作;专业合作社服务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销售方面,未开展蔬菜产品分级、包装,更缺乏物流配送能力;另外,专业合作社缺乏有能力、有活力的带头人,不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由本村(社)主任或社长兼任,用行政方式管理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调查中也发现,尽管各专业合作社成立时都建立了章程,但很少根据本社实际制定管理细则;大部分的重大事务都由几个核心股东领导作出,社员大都形同虚设,运行机制存在严重不透明问题;普通社员特别是以土地入股的农户,对专业合作社具体的经营情况知之甚少,对社员的盈利性分红严重缺乏透明性和监督,极少部分专业合作社甚至未按相关规定向社员返还可分配盈余;有的专业合作社甚至出现了一两人操控作业合作社营运问题,在物资采购、技术支出上损害了大多数社员的利益。

2.5 生产销售对接不畅,产销利益分配不均

目前达州市蔬菜产业链利益分配中,主要利益不属于农户与中间商(批发商),而在零售商间流动。由于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户出售蔬菜时多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在价值链中分配利润所占比例最低;中间商承担了联结菜农和零售商的重要职能,投入较大,并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但所获利润也较有限[3];而零售商经营成本及面临的经营风险比较小,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例却较大。

2014年上半年渠县土溪辣椒农户卖价0.5元/kg,中间商和批发商批发价1元/kg,市场零售价却达到4元/kg,严重打击了菜农生产积极性,由于价格过低,后期农户大量销毁在田辣椒,导致市场存量减少,外地辣椒大量占据本地市场,价格后期攀升至5元/kg,致使多方利益受损。

2.6 传统物流手段落后,现代冷链物流尚未形成

由于物流方式落后和为降低运输成本,我市蔬菜外销运输和内部各县、区分配主要采用采摘后自然冷却、堆码、散装等常规方法,采用常温车运输,只有部分大的蔬菜贩运商夏天利用冰块、稻草等成本低廉且快捷的方式来保鲜蔬菜,但这种传统的冷藏方法难以有效地控制运输中蔬菜中心的温度,蔬菜运输过程损耗率约20%,而山东和成都等地普遍采用冷链运输农产品,即在蔬菜采摘后通过冷库预冷,运用低温冷藏车运输,既能保持蔬菜新鲜,品质不变,同时蔬菜损耗率降低,一般在5%以下。

3 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3.1 稳面积,抓特色,增效益

一是稳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对老基地进行提质增效,确保城镇居民蔬菜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二是抓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如我市辣椒、香葱、香椿、藠头等特色蔬菜具有较高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种植效益高,特色效应明显。三是推进蔬菜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和蔬菜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提高蔬菜生产效益。

3.2 加大专合社培育和规范力度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内容。通过联合大专院校和借助市农广校阳光工程培训平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蔬菜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强化规范化建设。重点在证照、阵地、制度和监督指导上下功夫,证照要“四齐”: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银行开户许可证;阵地上做到“三有”:有房子、有设施、有牌子;制度建设上实行“10个规范”:章程、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盈利分配制度、议事规则、生产销售管理制度、自持财务管理制度、监理制度、领导班子和成员花名册;监督指导实施“5项指导措施”:实施财务、综合管理、生产技术、政策信息、项目监督指导。三是强化机制创新。结合实际,积极完善与成员、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如采取“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四是强化考核。将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重奖重惩。

3.3 保护农民利益,尊重中间商的权益

一是加大投入,使农民得到实惠。二是加大对蔬菜种植户购买农资、农机支持力度。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实行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成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行为的基础上,尊重正常经营的中间商权益;承认中间商对蔬菜产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其经营,降低其市场风险,支持其事业发展。

3.4 打通市场,加快物流发展

立足川渝鄂峡结合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打造秦巴区域蔬菜批发市场中心。依托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加工龙头企业等,加大蔬菜冷链建设,构建城市蔬菜直销配送体系,加快蔬菜产品销售向净菜化、速食化、包装化和超市化方向发展,探索建设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点,构建以批发市场和加工市场物流配送企业为枢纽,各种零售店、专卖店和集贸市场为终端,现代营销方式和技术手段为支撑,高效畅通、便民利民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通川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开江县雪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为依托,合理规划,规模发展,积极发展设施、园区蔬菜。初步构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科技应用领先、市场机制完善”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将我市建成秦巴地区重要的商品蔬菜和四川省特色蔬菜基地。

3.6 重视信息采集,完善供求预警机制

一是完善蔬菜交易价格信息发布机制。加强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发布,在塔沱农产品批发市场、北郊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蔬菜价格监测点,强化蔬菜产销信息服务;建立达州市农业信息网站,开设蔬菜批发价格信息周报和特色农产品交易信息版块,实时提供蔬菜交易价格和交易量信息。二是实行蔬菜价格预警制度。利用各主要农贸市场的蔬菜价格监测点,在大宗蔬菜超出一定价格并有进一步波动趋势时,及时通知工商、物价、供销等部门,协助相关部门启动稳定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加强蔬菜基地生产和市场调运量[4]。

[1]张德咏.我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12(6):6-8.

[2]李瑜.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经营组织模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5):126-130.

[3]杨顺江.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2(18):53-56.

[4]刘同利,王耀球.蔬菜供应链与价格波动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2):52-53.

猜你喜欢
达州达州市蔬菜
达州市中心医院
达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初探
奇怪的蔬菜
吉尼斯世界纪录
蔬菜
小太阳画报(2020年3期)2020-04-24 09:28:13
川东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以达州市为例
我最喜欢的蔬菜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7
达州市建成精铸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