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与应对措施

2015-02-23 01:04赵凤菊
现代畜牧兽医 2015年5期
关键词:布病布鲁氏菌野生动物

赵凤菊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4)

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与应对措施

赵凤菊

(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4)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重要人畜共患病之一,不仅严重影响了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危害着社会稳定,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本文就我国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与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动物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brucel losis)是一种病程较长的古老疾病,起源于公元前1600年的埃及第5次瘟疫时期,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世界五大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1-2]。1887年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905年发现Br.mel itensis具有人兽共患的特性,1990年又相继在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布鲁氏菌的分布由陆地转向了海洋,扩大了人们对布病的防控范围[3]。

1 病原

布鲁氏菌(Brucel la)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可引起天然宿主网状内皮系统持续性感染[4]。其细胞膜由细胞质膜、外周胞质膜和外膜构成,其中外膜含有的脂多糖(lipolpolysaccharide,LPS)是布鲁氏菌主要的抗原和毒力因子,然而布鲁氏菌脂多糖的合成机制尚不清楚[5]。目前根据易感宿主不同,将布鲁氏菌分为10个种属,其中对陆生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7个种,即牛种布鲁氏菌(B.abor tus)、羊种布鲁氏菌(B.mel itensis)、猪种布鲁氏菌(B.suis)、绵羊种布鲁氏菌(B.ovis)、犬种布鲁氏菌(B.canis)沙林鼠种布鲁氏菌(B.neotomae)和田鼠种布鲁氏菌(B.microti)[6]。1994年第一次证实海洋哺乳动物能够感染布鲁氏菌[7],1997年被命名为海洋哺乳动物种布鲁氏菌(B.maris)[8],其又被分为鲸种布鲁氏菌(B.ceti)和鳍种布鲁氏菌(B.pinnipedial is)两个亚种[9]。2008年又发现一种新型布鲁氏菌菌种,虽然目前还未确定这种菌株的自然宿主,但已经将其划分为布鲁氏菌的第十个种,被命名为湖浪布鲁氏菌(B.inopinata)[10-12]。目前,对人致病的布鲁氏菌种主要包括B.mel itensis、B.abor tus、B.suis、B.canis[13],其中由羊所致的布病占到80%~90%,由牛所致的布病为10%左右[14]。

布鲁氏菌没有经典的毒力因子,如荚膜、分泌性蛋白酶、外毒素、脂多糖类内毒素、菌毛和质粒等[12]。布鲁氏菌进入宿主后,不仅能以不同的方式逃避巨噬细胞对其杀伤,抑制巨噬细胞凋亡并在细胞内生存、繁殖,同时还能逃避体液免疫和抗生素的杀灭作用,使巨噬细胞反而成其为庇护所,导致临床治疗困难[15-16],使布病防控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很难完全控制和消灭。

2 动物布病防控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畜禽养殖特点导致动物布病防控工作难度增大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数量不断增多。但我国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散养占很大比例,且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养殖户的动物疫病防疫意识薄弱,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养殖人员对布病防控知识缺乏了解,给布病防控工作增加了难度。

2.2 疫区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布病疫情持续扩散,发病县数逐渐增加。与2012年相比,2013年全国牛的布病发病县数增加122个,疫点数增加198个,发病数减少2 225头;全国羊布病发病县数增加117个,疫点数增加1 216个;发病数减少45 682头[17]。虽然动物布病发病数量和新发疫点数有所减少,但血清阳性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我国部分牛场布病感染率高达50%以上,母牛因感染布鲁氏菌导致的空怀率与流产率分别达到68%和38%,羊群感染率(分菌率)达到25%[18]。由于布病具有自然疫源性,发生过布病的地区,可因为病原在自然界中(如带菌野生动物长期存在而难以根除疫源。

2.3 动物防疫体系不能满足动物防疫工作需要虽然各级政府在布病防控上采取多种措施,但布病并未得到完全控制,依然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尤其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动物间布病防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数量相对不够、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情况,导致动物布病综合防控措施不能落实。由于检疫力量薄弱,组织检疫很困难,而猪、羊的养殖数量大,检疫隔离措施不易实行,饲养管理也很难按照兽医卫生措施的要求严格执行。同时患病动物扑杀补贴相对较少,致使有些养殖户私自转移发病动物或屠宰后出售肉及肉制品,造成病原扩散。

2.4 现行的检测方法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动物布病的诊断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但目前现有的血清学方法除了不能鉴别自然感染动物和疫苗免疫动物外,也不能把全部发病动物筛选出来,致使自然感染阳性动物仍留在动物群中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导致布病不能根除。同时,动物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存在风险,缺乏能够快速、有效检测动物产品中布鲁氏菌的方法,使得肉、奶等动物产品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源。于桂芳等[19]通过对奶牛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结果的差异分析发现,如果只把补体结合试验做为奶牛布病监测的最终判定结果,将有35.9试管凝集阳性奶牛被漏判为阴性。郑文艳等[20]通过对100例布病血清凝集试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中布鲁氏菌DNA定量检测结果分析发现,有3例有临床症状而DNA检测为阴性,有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而DNA检测为阳性。由此可见布病的诊断至少要采用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同时还要不断研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新技术,为布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2.5 动物间布病研究缓慢 目前,我国在动物布病防控及其研究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同时布鲁氏菌要求的生物安全条件较高。因此,布病的基础研究和防控研究相对迟缓,防控技术相对滞后这不仅影响动物间布病疫情分析,为动物布病防控净化工作带来困难,而且影响布鲁氏菌分子致病机理、新型诊断方法及新型疫苗的研究。

2.6 我国对野生动物布病缺乏系统的研究 世界上有近60种野生动物对布鲁氏菌的侵袭产生各种血清学反应,近30种野生动物寄生了各生物种的布鲁氏菌[21]。我国的野生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但对野生动物布病的存在情况及其流行病学方面研究严重不足,监测工作也很不完善,使野生动物成为地区间生物相互传染流行的因素。为以后能够根除布病,还需逐渐开展野生动物布病的相关研究,掌握布病在野生动物中的分布、传播及流行情况,研究野生动物中主要流行的布鲁氏菌种类,探索适合野生动物布病的监测方案,完善野生动物监测网络。

2.7 单纯依靠疫苗接种难以消灭动物布病 目前,我国动物接种的布病疫苗主要有牛型19号苗(S19)、猪2号苗(S2)、羊5号苗(M5)。有试验表明M5菌苗山羊、绵羊和牛的平均保护率可达80%以上,S2菌苗的保护率高于70%[17]。但目前的疫苗具有毒力较强、安全性较差和缺乏鉴别诊断标记的缺点,例如S19菌苗能感染人并会引起怀孕母畜流产;S2菌苗免疫效力和免疫保护期较短;M5菌苗与Rev.1在毒力、免疫效果和副作用方面类似,毒力偏强,体内带菌期长,接种妊娠动物会诱发流产、死产和不孕等[17-22]。虽然这些疫苗在动物布病防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布病疫苗的保护率并不能达到100%,动物免疫后仍能感染其他菌株[22]。因此,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为布病抗体阳性的动物用现有的检测方法还不能够筛选出动物群体中的患病动物,造成群体中免疫动物、易感动物和自然感染动物长期共存,使得疫情不断扩散,导致布病防控难度加大。由此可见,单纯依靠疫苗达不到根除此病的目的,只能用于在疫情爆发时减少经济损失[23]。

2.8 对动物布病危害性认识不足 人主要是通过接触带菌动物及被污染的动物产品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实验室或用于动物的活疫苗而感染。由于布病属于细菌类传染病,危害潜在、死亡率低,不及禽流感、口蹄疫等病毒类动物疫病那样传播快、发病急、死亡率高[24],因此,多数人对布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在动物发生流产或死亡后,将动物尸体随意抛弃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地、器具等不进行彻底消毒,导致疫病扩散,给人及易感动物造成极大危害。

3 做好动物布病防控工作的措施

3.1 优化畜禽饲养模式,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对畜禽实行集约化饲养,统一管理,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建立健全饲养管理、免疫及消毒制度为动物提供光照、温度、湿度及养殖密度适宜的生活环境,对粪污和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再利用。重视饲料营养均衡,提高动物免疫力。杜绝饲料中有害化学制剂的使用,限制抗菌药物的添加。针对当地动物布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与免疫计划。

3.2 加强动物防疫监督力度 各级政府加大动物布病防控资金投入,加强动物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对动物及其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动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加强动物运输监管,严格控制患病动物流动。扩大监测动物种类、增加监测数量,对患病动物及疑似患病动物及时进行确诊,对布病阳性动物及时淘汰、扑杀,提高捕杀病畜的补贴标准。对新引进的动物实行严格的检疫隔离措施。

3.3 重视并加强布鲁氏菌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由于布病发病机理复杂、群体感染后难以净化根除[18],所以应该从分子水平进行布鲁氏菌特性的研究,开展布鲁氏菌蛋白组学及布病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布鲁氏菌潜在毒力因子和未知致病因素,揭示布鲁氏菌感染与母畜流产之间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进行布鲁氏菌引发的细胞凋亡具体途径的探索和研究等。同时也要加强布病新型药物、新型诊断技术、新型疫苗及与之相配套检测技术的研究,为家畜布病的治疗、预防和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不断进行布病带菌动物与非带菌动物鉴别诊断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为布病的防控净化提供技术保障。

3.4 完善野生动物监测工作 我国对野生动物布病监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在野生动物布病防控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野生动物的布病监测预警组织体系,探求适合野生动物的布病监测技术手段,健全野生动物的布病监测管理制度。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对野生动物的布病监测力度,开展野生动物布病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研究,为我国布病防控净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5 完善动物布病防控机制,加大防控力度 加强与卫生部门的沟通合作,将布病疫情控制并消除在最小范围内,共同做好布病的防控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动物布病危害及防控知识宣传,提高人们对布病的防范意识及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培养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布病防控水平和检测能力。

4 结语

布病作为一种危害极大、全世界广泛性分布的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与畜牧业发展,也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压力,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高动物群体健康水平,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水平,从根本上阻断动物布病的发生及人的感染。为有效地防止动物布病疫情蔓延扩散,要及时准确地筛选出患病动物并加强对患病动物的隔离、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由于野生动物布病也对人与家畜的健康造成了潜在性危害,因此有必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禁止私自圈养野生动物及滥食野生动物。总之,根据目前我国布病在人与家畜间的流行情况及野生动物布病的发生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消灭规划,并最终达到根除布病的目标,以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柳建新,陈创夫,王志远.布鲁氏菌致病及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4,25(3):62-65.

[2]Pappas G,Papadimit riou P.Chal lenges in Brucel la bacteraemia. Int[J]. J Antimicrob Agents,2007,30(Suppl.1):S29-31.

[3]Seleem M N,Jain N,Pothayee N,et al.Tar geting Brucel la mel itensis with polymeri nanopar ticles containing st reptomycin an doxycycl ine[J]. FEMS Microbiol Let t, 2009 294,24-31.

[4]Al Dahouk S,Fleche PL,Nockler K,et al Evaluation of Brucel la MLVA typing for huma brucel losis[J]. J Microbiol Methods, 2007 69:137-145.

[5]庞峰,贾晓晓,赵天靖,等.羊种布鲁氏菌Wzt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J].中国畜牧兽医,2014,4(11):54-57.

[6]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22-227.

[7] Cloeckaert A, Verger JM,Grayon M,et al Classif ication of Brucel la spp. Isolate form marine mammals by DNA polymorphism a the omp2 locus[J].Microbes Infect,2001, (9):729-738.

[8]Jahans K L,Foster G, Broughton E S. Th characterization of Brucel la st rains isolat ed form marine mammals[J].Veterinary Micro biology,1997,57(4):373-382.

[9]Foster G,Osterman B S,Godf roid J,et al Brucel la ceti sp.nov.and Brucel la pinnipedi alis sp.Nov.for Brucel la st rains with ce taceans and seals as their prefer red host [J].Intermational Joumal of Systematic an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07,57(11):2688 2693.

[10]De B K,Stauf fer L,Koylass M S,et al Novel Brucel la st rains (BO1) associate with a prosthetic breast implant infectio [J].Joum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8 46(1):43-49.

[11]Scholz H C,Nöckler K,Göl lner C,et al Brucel la inopinata sp.nov.,isolated f rom breast implant infection[J]. Intermationa Joum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 biology,2010,60(4):801-808.

[12]王震.牛种布鲁氏菌强弱毒株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3.

[13]黎银军.我国布鲁氏菌病时空分布及风险预测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2013.

[14]李勇生,鄂承钧,贺奋义.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现状及改进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14,33(6):104-105.

[15]He Y,Reichow S,Ramamoor thy S,et al.Brucel la mel itensis t riggers time-dependent modulation of apoptosis and down-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on-assosicated gene expression in mouse macrophages[J].Infect Immun,2006, 7(9):5035-5046.

[16]Barquero-Calvo E,Chaves E,Weiss D S,et al.Brucel la abor tus uses a steal thy st rategy to avoid activation of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during the onset of infection[J]. PLoS One,2007,2(7):1-14.

[17]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形势与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C].2014年中国狂犬病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53.

[18]吴清民.布鲁氏菌病流行及防控技术研究对策[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44-148.

[19]于桂芳,温富勇,王国良,等.奶牛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结果的差异分析[J].北京农业,2007,24:27-28.

[20]郑文艳,张鞠玲,张专才,等.布鲁菌病血清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J].传染病信息,2013,26(6)355-357.

[21]崔丽瑾,王兴龙,王英超,等.野生动物布鲁氏菌病[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26(3):283-288.

[22]丁家波,毛开荣,程君生,等.布氏杆菌病疫苗的应用和研究现状[J].微生物学报,2006,46(5):856 859.

[23]袁欣.反刍动物布鲁氏菌病致病机理和防控[J]中国畜牧业,2014,9:54-55.

[24]冮森林.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预防与控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5):473-475.

Prevention and control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animal brucellosis in china

Zhao Fengju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 of Liaoning Province Animal Epidemic Disease,Liaoning Shenyang 110164)

Brucel losis is one of the impor tant zoonosis caused by brucel la infection,not only severely af fecting animals and animal-derived food safety,but also a serious threaten to human heal th,endagering social stabi l ity, af fecting the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which has become a wor ldwide publ ic heal th problem.In this paper,the prevention and cont rol status quo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nimal brucel losis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imal brucel losis;Present situ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 rol;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858.23

1672-9692(2015)05-0041-05

2015-01-09

赵凤菊(1978-),女,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家畜病检测方面的工作。

辽宁省农业攻关支撑计划,编号:201404210

猜你喜欢
布病布鲁氏菌野生动物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保护野生动物
引种牛羊时布病防控策略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
梅里埃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在布鲁氏菌鉴定中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