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讯
近日,经地方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立案调查,河南盛福隆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新乡柏杨牧业有限公司柏兰制药分公司、四川禾迪动物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市吉亨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莱邦药业有限公司、广西永宁兽药研制有限责任公司和广西玉林桂南兽药厂等7家企业,存在未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生产兽药、在兽药产品中非法添加其他成分、未在批准的兽药GMP车间生产兽药以及生产的兽药质量不符合规定等一种或多种违法行为;广西灵威动物药业有限公司2014年通过提供虚假材料、样品取得兽药产品批准文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兽药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农业部作出决定,吊销上述7家企业《兽药生产许可证》及其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收回《兽药GMP证书》,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终身不得从事兽药生产经营活动的处罚;撤销广西灵威动物药业有限公司2014年取得的氟苯尼考粉等16个产品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下一步,农业部将坚决贯彻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等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的部署要求,不断加大兽药质量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一是进一步强化兽药监督执法。二是进一步加强兽用抗菌药残留监控。三是进一步推进兽药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工作。四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工作。(摘自中国政府网)
4月16~17日,2015年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京启动,今年主要在山西、内蒙古、宁波、辽宁、山东、河南、湖北、广东、重庆、贵州、甘肃、江苏、安徽等13个省(区、市)实施。
据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介绍,该项目从点上入手,针对区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以农业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紧密结合农业主导产业,集成创新现代生态农业的典型技术与模式,逐步在基地范围内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打造出一批不同区域鲜明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推动、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会议明确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项目的4项基本任务:一是开展试验示范,建成区域样板。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与体制机制,建成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示范样板,在同一区域内实现示范样板的可复制、可推广。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形成技术标准。项目专家组要加强技术服务和指导,注重研究创新农业生产关键环节,进行完善和提升,形成技术标准和规程;集成相应关键技术,明确农业各组分的连接和量比关系,形成一批适应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三是开展动态监测评估建设效果。构建并完善生态农业基地动态监测平台,连续检测基地的水、土、气、投入品农产品等质量指标,开展定性和定量数据的分析对比,评估基地建设效果,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是开展机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总结提炼各地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和研究生态红线、生态产品认证、生态补偿等机制政策,保障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摘自中国政府网)
近日,2015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中国肉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中国肉类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786家中,亏损企业351家,占比9.3%,行业亏损率相较2013年的8.91%进一步扩大。“产能利用率低下、加工效益不高是2014年屠宰业利润下滑亏损企业较多的主因。”世界肉类组织副主席、中国肉类协会执行会长李水龙指出。
据介绍,牲畜屠宰业有137家亏损企业,同比增长12.3%;禽类屠宰业有94家亏损企业,同比增长18.9%;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业有120家亏损企业,同比下降2.4%。从亏损额看,牲畜屠宰企业亏损额13.47亿元,同比增长70%;禽类屠宰企业亏损11.05亿元,同比下降10%;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企业亏损额9亿元,同比上升24.8%。
李水龙认为,2014年屠宰业利润下滑、亏损企业较多的原因主要是产能利用率低下。“规模以上企业在行业内占比仅在20%左右,其余80%都属于小微企业,因此相互之间争抢原料,造成先进产能闲置,行业结构性失衡。”李水龙分析。
此外,加工效益不高也是企业亏损的原因之一。李水龙介绍,从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整体情况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7%,比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还低1.6%。
据国家统计公报,2014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3786家,比上年增加93家,增幅2.5%。(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畜牧兽医报)
4月16日,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监测工作研讨交流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会议全面总结2014年奶业生产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分析当前奶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推动奶业转型升级的措施,部署2015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14年,全国奶业总体保持稳定,产量增加,生鲜乳质量安全稳中向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国牛奶产量3 725万吨,同比增长5.5%;奶牛单产不断提高,荷斯坦奶牛单产达到6吨;奶牛规模养殖加快推进,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4年农业部组织抽检生鲜乳样品2.6万批次,三聚氰胺等检测值全部合格,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任务,奶业发展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加快我国奶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从长远看,加快奶业转型升级,要调整发展目标,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要调整奶业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发展南方新兴产区,积极发展西门塔尔等乳肉兼用型品种,发展巴氏奶、酸奶等本土优势产品;要转变奶牛养殖方式,推行种养结合、为养而种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要创新奶业发展体制机制,鼓励企业产业链条前伸后延,探索种养加一体化发展路径;要培育奶业新型经营主体,以家庭牧场、合作社、规模场等为重点,培养一大批建设现代奶业的新型奶农;要转变宣传工作方式,从被动应对媒体向主动宣传报道转变,引导科学消费,提振消费信心。
会议要求,2015年各级奶业主管部门要按照“稳产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严格监管保安全,推动解决卖奶难”的思路,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二是加快奶业生产发展;三是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五是加强宣传引导。会议特别强调,针对当前“卖奶难”问题,各地要积极协调乳品企业保证收购,善待奶农,推动出台稳定奶业生产的相关政策措施。(摘自农业部网站)
4月7日,全国畜禽屠宰监管工作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农牧部门要紧紧围绕“深化改革促发展、依法监管保安全”这两条主线,力争在屠宰监管新体系、屠宰法规标准体系和屠宰产业支持政策体系等三大体系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努力推动屠宰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会议指出,2014年农业部和各级农牧部门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统一部署,一手抓屠宰监管职责调整,一手抓屠宰行业管理,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农业部和省级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工作已基本完成,屠宰行业监管工作稳步推进,生猪屠宰专项整治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会议要求,各级农牧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健全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思路,重点抓好四项工作:一是加强督促指导,在保证屠宰监管职责交接质量的前提下,深入推动市县两级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尽快建立上下贯通的畜禽屠宰监管体系二是加强监管执法,深入组织开展生猪屠宰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做好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维护屠宰行业发展秩序三是加强法制建设,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努力破解立法难点,加快《畜禽屠宰管理条例》立法进程起草相关配套规章,完善畜禽屠宰监督执法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畜禽屠宰法规标准体系。四是加强形势研判,进一步强化畜禽屠宰统计监测,深入开展畜禽屠宰行业发展专题调研,推动屠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摘自农业部网站)
为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14年以来,辽宁省积极开展12316平台体系构建的探索工作。以平台建设为纽带,全面开发信息资源,坚持拓展服务模式,不断培养话务队伍,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促进12316向基层延伸,实现信息服务与科技推广高度融合。将12316综合信息服务植入乡镇农业服务机构,植入农村生产经营组织。根据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服务、有规范、有制度的“七有”原则,结合12316拓展延伸总体工作目标,各试点市及所属试点县话务分中心按照市级6个、县级4个、乡镇1个的标准进行坐席配备,试点市、县加挂市(县)12316金农热线分中心的牌子。通过坐席进驻的方式,促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信息服务的深度融合。在每个农业技术推广站设置1个12316话务坐席,重点负责在本乡镇开展相应信息咨询和技术推广服务。
促进全领域、多行业的横向跨界合作。省农委信息中心先后与农委内有关处室合作,会同有关部门解答土地承包、粮补发放等诸多方面的政策咨询,收集农资打假投诉信息。加强与市内医疗机构合作,免费受理解答农民关于疾病防治、生活保健等问题咨询。积极配合省文化部门推进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探索多元化、预警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一是建立多元化农产品价格采集体系。二是开发多元化、预警化信息产品,坚持编发《金农市场分析》、《农产品价格日报》、农村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等每周直送省领导。三是定期面向社会发布市场监测信息。通过12316人工话务、语音信箱、短信等方式发布市场监测信息以外,通过辽宁广播电视台等定期发布市场信息。
到2014年底,全省已建成独立运行、平台延伸至乡、开通坐席达到85个,日均话务量3 000次、累计受理农民443万例咨询的全国大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信息下乡助农活动260余次,帮助农民挽回及创造收益约30亿元。(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