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2015-02-23 03:42撰文并摄影邵国刚资料
陕西画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黄金水道渭河文化景观

撰文并摄影/邵国刚 资料

渭河: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撰文并摄影/邵国刚 资料

综合整治后的渭河渭南段北大堤

“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古诗人对渭河的真实写照。

5年前的渭河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堤防破败不堪,河滩沙坑遍布,污水横流,满目疮痍,被称为关中“下水道”。

渭河詹刘险工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流经我省六个市(区),境内河流长512公里,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全省64%的人口,支撑着全省65%的生产总值,在陕西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渭河杨凌段水面景观

2011年2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发出了“一定要把渭河的事办好”的坚定号召,陕西治水史上投资最大、规模空前的渭河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在388公里的渭河两岸铺开了100多处建设战场,全面实施防洪体系、水污染防治、生态景观、滩涂开发等工程建设,系统治理渭河的生态恶化、防汛基础薄弱等问题。

灞河入渭口堤防交通桥

咸阳湖水面景观

渭河西安草滩段堤顶路面

截至今年7月,渭河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投资210亿元,全线630公里堤防主体工程、53座支流入渭口交通桥、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工程相继完成,实施渭河滩区整治绿化及亲水景观面积15万亩。渭河正成为横贯关中的最大生态公园、最美景观长廊和最长滨河大道,更将成为关中的“黄金水道”和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

如今行走在380多公里集防洪、交通为一体的渭河大堤上,郁郁葱葱的绿化林带,起起落落的水鸟,与水景湿地公园构成了一幅山、水、林、田、湖交织的山水长卷;宝鸡段的周礼文化景观、杨凌段的农耕文化景观、咸阳段的秦文化景观、西安段的汉唐文化景观、渭南段“三圣”文化景观,让你犹同穿越历史时空。

2015年7月,我省决定对渭河陕西段实施新一轮的综合治理,按照“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的思路规划各区域水系,营造更加和谐的水生态大环境。据了解,新一轮的渭河综合治理,将立足陕西特殊地理条件,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与保护。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最大程度减少人为破坏,让生态通过自愈机制重现平衡。深入挖掘渭河流域厚重的历史内涵,打造融自然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景观,努力使渭河治理成为水利项目的精品、生态建设的典范和文化建设的标杆。

渭河经过多年的治理,逐渐恢复了生态功能

猜你喜欢
黄金水道渭河文化景观
故乡
故乡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关中“下水道”变“黄金水道”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