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伦
叶剑英的五位老师
袁小伦
叶剑英在清末民初从旧式私塾到新式中小学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好老师。叶剑英之所以能够成为革命家兼诗人,既跟他遇到的好老师有关,也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有关,两者缺一不可。
1980年5月14日,83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母校三堡学堂。他缓步来到老校门的花坛前,面对着校门上写着的“三堡学堂”四个红色大字,久久地凝望着。
林修明(1885—1911),叶剑英的体育老师。“修到此生,碧血史中留姓氏;明而赴死,黄花岗上吊英雄”。这是林修明参加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殉难后,其老师林岳东写的挽联。林修明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祖籍广东省蕉岭县。1905年,他东渡日本考入体育学校,并加入同盟会。1906年,他受同盟会派遣回国,从事教育并进行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活动。少年叶剑英勇敢性格的形成,林修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林修明是三堡学堂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老师,叶剑英则是学堂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林修明上体育课,列队操练时,队伍总是面向太阳。夏天面对火热的太阳,学生要求背阴站队,他坚决不答应,说:“我知道你们长大很想投笔从戎,而真正的军人是不怕阳光的,怕晒就没有资格当军人!”他还常常把体育课当成政治课,向学生讲了不少官逼民反的故事。
1911年春节,林修明在家中嘱咐有孕在身的妻子:“以后不管生男生女,命名小明,以示能承父志。”旋即,他取道丙村到广州。4月27日下午5时,林修明奉黄兴命令,带领从梅县松口中学挑选的30名队员,担任先锋队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在仓边街与清兵相遇,苦战一昼夜。他奋勇当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林修明牺牲的消息和烈士的遗物传到学堂时,叶剑英睹物思人,悲愤万分,胸中燃烧起复仇的怒火,不禁吟唱起“倚天万里须长剑,不灭豺狼誓不休”的诗句。
谢鲁倩(1881—1920),字颂平,叶剑英在三堡学堂读书时的校长,出生于印尼邦加岛,祖籍梅县,其父谢弼臣为华侨富商。幼年时,他随父母回国求学,17岁考取秀才后,因厌恶科举而不参加乡试。
20世纪初,谢鲁倩、江柏坚邀集丙村著名侨商丘燮亭、朱芷秀等创办矿厂。谢又与李实秋创办雁洋合堡(初级)学堂。谢为首任校长,李为第二任校长。在此期间,谢鲁倩曾出任嘉应州劝学所总董。1905年,谢鲁倩又与江柏坚、丘燮亭、温佐才等创办三堡学堂,江为首任校长,谢为第二任校长。
1907年,同盟会策划武装起义以推翻清政府。当时,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同盟会的总部设于松口。是年5月,同盟会成员奉孙中山之命发动了饶平黄冈起义。松丙同盟会会员秘密参加者有谢逸桥、谢鲁倩、姚雨平、丘哲、张碌村、江柏坚、温聊远等人。1909年至1910年间,谢鲁倩在三堡学堂基础上开办梅东中学,并兼任校长。
谢鲁倩早年参加了同盟会和南社。辛亥革命前夕,谢鲁倩深刻认识到,仅靠兴办新学和实业难以救中华,必须走武装革命的道路。他毅然辞去校长之职,考入两广陆军小学,未及结业,即奉孙中山之命前往香港,与谢逸桥、谢良牧兄弟转赴南洋各地筹集革命经费。
1920年,刘志陆出任潮梅镇守使,谢鲁倩为刘之顾问,后又任潮梅交通处处长及潮梅军路处处长。他试图开一条由梅县至汕头海港的交通要道,以造福潮梅人民。可惜心愿未遂,不幸于当年秋病逝。叶剑英晚年曾多次提及校长当年对自己的关照。
卢耕甫(1870—1941),字文铎,梅县人。卢耕甫自幼聪颖好学,6岁入学,7岁能文。后中秀才,继入韩山书院专攻文学。毕业后赴印度继承父业,结交革命人士,先后加入兴中会、同盟会,追随孙中山辗转于东南亚各埠,为革命奔走。在香港与饶芙裳、姚雨平、谢良牧、邹鲁等革命党人,商讨反清大计,负责在潮梅地区发展革命组织,联络闽、粤、赣边区一带反清复明的秘密组织洪门等,伺机起事。
卢耕甫在多处地方以教书作掩护,边教学边做发动工作。1908年至1911年,卢耕甫在梅县丙村三堡学堂任教期间(卢耕甫时任附设在三堡学堂内的东山中学校长,也在三堡学堂上课;还有对少年叶剑英诗文影响最大的李煮梦,他是东山中学老师,同样在三堡学堂兼课),叶剑英正好是他儿子卢春达同班同学,他因而特别关心他们的学习。叶剑英和卢春达后来又为东山中学同学,离校后同时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其间,叶剑英曾得到卢耕甫的不少帮助。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卢耕甫被捕入狱。革命党人积极营救,动员各地会党群众数千人,手持武器,集结梅州附近,声势浩大。武昌起义成功后,梅州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占据梅州。梅州所属各地选派代表27人,组成议会,推举卢耕甫为议长。不久,经民主投票,卢耕甫当选为首任梅州州长。州改为县后,卢为梅县第一任县长。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东征,叶剑英率黄埔军校学生军驻扎在梅城学宫,兼任梅县县长近一个月。其间,叶剑英曾多次到南门卢家祠看望住在那里的卢耕甫,并尊称他为恩师。
叶菊年(1861—1936),梅县人,秀才出身,同盟会会员,东山中学创始人之一。1913年,叶菊年执教务本学堂,因不满官方所为,与校长叶则愚等一道,在学生会会长叶剑英为首的100多名学生支持下走出校门,创建东山中学。1915年,他担任第三任校长,直到1921年当选县议会议长为止。
少年叶剑英在东山中学就读期间曾与叶菊年有过一场争执,也因此使叶剑英无法领到毕业文凭。1915年秋,叶剑英即将毕业之前,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当时的省教育局通知梅县各中学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参展的学校有的是外国教会办的,有的是官办的,还有的是私人办的。叶剑英和东山中学的许多教师、同学,都主张要集中时间和人力,办好本校的展览,充分展示学校的面貌。但校长怕得罪官方和其他学校,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主张展览规模要尽量缩小。叶剑英与同学丘宏铨等坚持意见,并动员大家办起展览来。叶菊年对此事大为不满。他便严厉训斥叶、丘,并以扣发毕业文凭相威胁,要求他们承认错误。叶剑英一气之下,回到了家。叶剑英离开学校之后,叶菊年有些后悔,便托人给叶剑英捎去一封信,劝他回校领取文凭,但信中仍不乏责备之意。叶剑英读罢来信,仍不改初衷。他当即回信,拒绝返校,并表示:“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尽管如此,叶剑英离开东山中学以后却对这位教育先贤特别敬重。1978年,叶剑英在北京接见东山中学第十八任校长李泉隆时嘱咐说:“应为菊年伯立个纪念室。”1982年,他在广州邀请卢伟良、曾宪梓等10多位校友聚会时,又语重心长地指示:“一定要发扬老校长叶菊年老先生等认真办学、严格要求的办学精神,把东中办得更好。”
杨徽五(1874—1951),梅县人,清末秀才。其父杨瑛是举人。杨徽五是叶剑英在东山中学时的国文老师。杨徽五从小聪颖过人,4岁即能背诵唐诗。16岁作《史论》,备受乡贤梁诗五赞赏。19岁,州试后,知州吴宗批其文曰:“如春花灿烂。童子军中,安得有此?!”1900年作《千佛塔歌》,深得黄遵宪赏识。其后,杨徽五潜心研究西方历史,喜读严复译著《天演论》以及维新派报纸《时务报》等,对新事物着意探求。1904年,杨徽五被黄遵宪派往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理化班研习,并开始与梁启超结交,甚得梁启超赏识,其所作《秋感》诗被刊入《饮冰室诗话》中。1905年3月,黄遵宪逝世。同年秋,杨徽五由日本毕业回国,从事教育救国事业。1913年任梅县督学局局长。从1915年起,连续13年任东山中学教员及校务委员。
杨徽五很喜欢叶剑英,常常当面给他评点诗文,传授写作之道。叶剑英的作文在他的指点下不断长进。他曾向叶剑英逐句讲解《胡笳十八拍》《古诗十九首》,启发叶剑英重视民歌、民谣,“采诗合乐”。他要求叶剑英熟读唐宋八大家文章,特别介绍《柳河东全集》,学习柳文的品格和章法,体会柳文“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倍”“言畅而意美”的文风,告诫叶剑英作文切忌“二心(轻心、怠心)”和“二气(昏气、矜气)”。起初,杨
徽五感到叶剑英“文势稍平”,后来经过指点,叶很有长进。一次,他高兴地在叶剑英的一篇作文后面,批了“奇峰突起”四个字。
上述叶剑英中小学时期的五位师长,其中三位是三堡学堂的老师,两位是东山中学的老师。处在新旧之交大变革时代的这些老师,大多博古通今、中西兼容,既有旧时代科举考试的经历,又有留学海外的锻炼,有的还是直接从事反清的同盟会会员、革命党人,都具有爱国爱乡的情怀和救国强国的理想。不言而喻,他们的言行对少年叶剑英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