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霉玉米中毒的诊治
任晓霞
(辽宁省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22000)
朝阳某养猪户,饲养育肥猪16头,2011年11月初全部发病,死亡4头,其余猪只均拒食、沉郁、头低垂、走路摇摆、共济失调。经调查分析,病理解剖,动物试验及镜检,诊断为霉玉米中毒。现将这起因饲喂霉玉米引起猪群中毒的诊断、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及症状
10月初,该养猪户即以当年收获的尚未成熟、含水量较高的整棒玉米混以少量其他饲料饲喂猪群,一个多星期后陆续发病。全群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乃至废绝,口渴喜饮,步态僵硬、四肢无力,走路蹒跚,头低垂、顶住墙壁呆立,共济失调,哄赶时走路摇摆不定,遇坑、沟不知躲避,甚至掉进沟里;粪便先干后稀,重者混有血丝,甚至血痢,尿浑浊、色黄,后期出现间歇性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多因衰竭而死亡。部分病例肛门或阴门水肿。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体温正常,已死亡4头,死亡率25%。
2病理剖检
共剖检死亡猪3头,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其中1头,肝肿大、色黄、变性坏死、质脆,有针尖点状出血或淤血斑状出血;另两头肝硬化,脂肪变性,色黄、有黄疸,胆囊肿大,腹腔均含有多量粉红或黄色液体,胃底弥漫性出血或溃疡,肠道有出血性炎症,肾脏苍白、肿胀或呈淡黄色,肾小管上皮脱落等,皮下、肌肉、黏膜、浆膜散在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淋巴结肿胀、充血、水肿;消化道病状不明显,膘情尚可。
3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试验
附近没有发生猪的传染病,此群猪按免疫程序已免疫。调查饲料及贮藏情况时发现,新收获的玉米棒未经晾晒,含水量较高加之贮藏于室内不通风,温湿度极适于霉菌繁殖,现场见堆放的玉米棒有的已长出红、绿、青色霉菌。因此初步怀疑为霉菌毒素中毒。为进一步确诊,取此玉米饲喂本地鸡4只,全天饲喂,3天后发病死亡。剖检均见胃肠道出血性炎症,尤其肌胃、腺胃症状明显,肝硬变;气囊腹腔浆膜上有灶状霉菌菌团,涂片镜检,见到霉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柄。至此确诊为霉菌毒素中毒。
4治疗
立即停喂可疑饲料,改换新鲜玉米面拌麸子粥,为清理胃肠排出毒物,先用硫酸钠缓泻,再用活性炭吸附,病情严重的静脉注射高渗糖,10%葡萄糖和生理盐水,20%安钠咖,5%维生素C,40%乌洛托品,另外用肝乐保肝。为防止并发症,用些青霉素和链霉素等抗菌素。经过5天的连续治疗, 12头病猪逐渐恢复正常。
5小结
玉米等饲料在含水量20%~30%,温度在20~30℃时,极易发霉变质,产生红色青霉菌和黄色曲霉菌,其毒素能引起多种畜禽中毒发病,尤其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极强的肝性毒素,即使玉米轻微发霉,也能引起中毒发病,因此饲养场户一定要把好饲料关,避免经济损失。
防止玉米霉变。玉米收获季节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收割,不过早,也不过迟。收获后玉米应尽快晾干或烘干,无条件的,可使用一些防霉剂,如丙酸制剂等。饲料库要干燥,并且通风要好。玉米储存过程中定期检查料库的温度和湿度。料库温度不应超过24 ℃,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下,防止玉米发热潮湿。
玉米中添加霉吸附剂。吸附剂主要成分是酿酒酵母细胞壁的活性提取物,可广谱吸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一旦被吸附则很难摆脱。霉可吸的添加量为0.5~2 kg/t饲料。
可用30%的小麦代替玉米,另外小麦中可添加小麦型酶制剂。
已霉变者应及时挑出,以防止霉菌扩散。
轻度发霉的玉米可先粉碎用清水或0.9%的石灰水浸泡24~48 h,然后反复换水浸泡,直到浸泡水无色,之后再与预混料混合使用;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B,增强肝脏解毒机能;在配制全价日粮时减少玉米的用量,添加1%~5%的植物脂肪或固体磷脂以补充能量,减少中毒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