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胡注专业词汇对辞书编纂和修订的价值

2015-02-22 11:47
关键词:大辞典脚气资治通鉴

周 勤

(重庆三峡学院 文学院,重庆404100)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简称《通鉴》胡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既有汉语共同语,也有方言;既有全民通用语,也有专业用语;既有普通名词,也有专有名词;此外还有外来词等。从语料内容来看,天文地理、社会生活、宗教思想、外族交通等无不涉及。这些语料对辞书的编撰和修订意义重大,本文从胡注专业词汇谈谈其在这方面的价值。

一、《通鉴》胡注专业词汇概貌

《通鉴》胡注有关专业词汇的训释共2 959则,蕴含丰富的专业词汇,包括军事、医学、工艺、刑讯、商贸等,贮存了充足的专业词汇训释的语料。

(一)军事方面有鬬场、戏场、教场

沈约曰:“秣陵本治去京邑六十里,今故治村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移治京邑,在鬬场。鬬场,犹今言教场。晋成帝咸和中,诏内外诸军戏于南郊之场,因名戏场,亦曰鬬场。”

“鬬场”即“戏场”,晋代已有,南北朝渐多,本指军队训练检阅的地方,如《晋书·礼志》卷二一:“成帝咸和中,诏内外诸军戏兵于南郊之场,故其地因名鬬场。自后藩镇桓、庾诸方伯往往阅习,然朝廷无事焉。”又《南史·齐本纪》卷四:“众军攻石头,斩粲,彦节走额担湖,蕴逃鬬场,并禽斩之。”唐代称之为“教场”,宋代沿用。如唐杨巨源《赠邻家老将》诗:“拂雪陈师祭,冲风立教场。”《旧五代史·梁书》卷六:“丙子,帝御城东教场阅兵,诸军都指挥、北面招讨使太尉杨师厚总领铁马步甲十万,广亘十数里陈焉。”又《宋史·本纪·真宗》卷八:“四月戊子,幸飞山雄武教场,宴赐从臣将士。”这三个名称间的变更体现出功能的明确化。《汉语大词典》(后简称《大词典》)未收“鬬场”,另“戏场”也仅收了一个义项,即“表演杂技、戏曲的场所”。

(二)医学方面有重膇、脚气

流肿者,谓毒气下流,足为之肿,古人谓之重膇,今人谓之脚气。

这是一组有关医学的用语。“膇”按《汉语大字典》(后简称《大字典》),意为脚肿。如《玉篇·肉部》:“膇,重膇,腿病也。”《集韵·寘韵》:“膇,足肿也。”“重膇”之“重”通“肿”,故“重膇”即脚肿病。该词为上古用语,如《左传·成公六年》:“民愁则垫隘,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脚气”据《金匮要略论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乌头汤方:亦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1]49又“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1]51以及《诸病源候论》卷十三:“夫脚气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偶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趾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疼,或缓纵不随,或挛急;或至困能饮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臭;或有物如指,发于踹肠,径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壮热、头痛;或胸心冲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语错乱,有善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昏愦者。此皆病之证也。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2]可以看出,古人认为“脚气”是因外感“风毒”所致,患此病者最初没有什么症状,其后渐在腿脚上有表现,出现肿痛或“屈弱不能行”等多种不适感,当“气”上入,病情加重,胸腹等又会出现系列不适症状。随着病情加重,还会出现神经错乱症状,治疗不及时会毙命。这种病通常症候是从腿脚上开始表现出来,且常伴有腿脚浮肿的现象,传统中医又认为是因风毒引起的“气”,此气由脚向上漫延导致病情渐渐加重,故而得名为“脚气”,俗也名“软脚病”。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殒其生乎?”[3]《诸病源候论》中也明确指出“或脚指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等,说明脚肿等并非必然的症状。当然,不通医理的一般人对此病的症状没有科学的认识,往往对其中一些非典型的症状特别在意,如此病的脚肿现象,故上古之人将此病命为“重膇”。《资治通鉴大辞典》将“脚气”释为“病名。足趾间有水疱渗液,两脚浮肿,自胫股至于腰部则严重,甚至可以致命”。《大词典》释“重膇”为“脚肿病”,是从非医学的角度作的阐释。实质上这种病是由维生素B1缺乏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包括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而不单单是脚肿问题,更非一个“脚肿病”能涵盖的。“重膇”“脚气”在《黄帝内经》中未见[4],但“脚气”在《金匮要略》中已经出现,说明在中医学界至少汉代已经有此病名,到宋元之际普通人也知晓这一病名。

(三)工艺方面有炫金、销金

炫金,今之销金是也。

“炫金”按《大词典》,意为以金饰物,所引例证正是《通鉴》及此条胡注。但《大词典》实则表述不够准确。“炫金”和“销金”都是古代工艺制作中的术语,可以施之于雕像、器具、建筑等。其中“金”通常为合金。制作工序一般是先将金打磨成金箔或金屑,使合金呈薄片如雪花状或粉末状。再根据需要施之于物,或是将金箔或金粉与胶调和好涂于物体表面,或是先在物体表面涂上胶,再把金箔或金粉洒在上面。一般将前一种方式叫泥金,后一种方式叫洒金。根据金的形状以及施金面积不同分别有:片金(用金箔,雪片状)、销金或屑金或雨金(粉末状,当然也可以雨加雪状)、浑金(通体涂金)等[5]。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炫金”和“销金”虽然是以金饰物,但不是直接装饰,而是将金粉或参入了其它金属粉末的合金粉用洒金方式施于物体表面,起装饰作用。这种饰物方式所用金不多,即使用纯金量也不会太大,因而才会有类似《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一体炫金,不足百两”之说。

(四)刑讯方面有辩、问端、问头

辩者,鞫问之辞,今人谓之问头。

问端,犹今言问头也。

按胡注,“辩”同“问端”“问头”,指审讯犯人时写于书面的问题。从《通鉴》原文可以看出其义,即“太府少卿张瑄,慎矜所荐也,卢铉诬瑄尝与慎矜论谶,拷掠百端,瑄不肯答辩。”然《大词典》《大字典》未收此义。“辩”和“问端”都是唐代刑法术语。“辩”如《广异记·徐景先》:“主者不识其言,寻一青衣,自空跃下,为景先对,曰:‘若尔放去,至家,可答一辩,钉东壁上,吾自令取之。’遂排景先堕舍前池中,出水,了无所损。求纸答辩,钉东壁,果风至而辩亡。”“端”即是“头”之意,与“问题”的“题”也具有同义关系,本指开始部位或顶端,与“问”组合后,表示谈话的开端、话头,目的在于引入相关的话语,如在审讯中审讯者针对犯人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其目的在于使犯人接着这个开端回答相关详细内容。因此,可以说“问头”“问端”“问题”三个词是属于同族词。

(五)商贸方面有倍称、举钱

如淳曰:取一偿二为倍称。师古曰:称,举也,今俗所谓举钱者也。余谓如说是。

“倍称之息”是上古已有的一种高利息的借贷形式,其中“倍”为商贸术语,按胡三省之注“倍者,子钱倍于本钱”,即利息是本钱的一倍。此义源自“倍”的日常用义:照原数等加。“称”在此也是商贸术语,按胡三省“称者,子本相侔也”,即利息与本钱相当。此义源于“称”的日常用义“相符”①。“倍”“称”二者合称义为“取一偿二”。《资治通鉴大辞典》释之为“加倍偿还;翻一倍的利息”[6]。《通鉴》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汉纪·文帝前十二年》:“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妻子以偿责者矣。”胡注即上面的例文,胡氏引如淳和颜师古注,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余谓如说是”。第二次《唐纪·文宗太和元年》:“其禁军大将资高者,皆以倍称之息贷钱于富室,以赂中尉。”实则两处“倍称之息”以及其中的“倍称”含义一样,都指一种借一还二,或者翻一倍偿还的高利贷。即《大词典》所释“加倍偿还,借一还二”。《资治通鉴大辞典》之义项二“翻一倍的利息”是将“倍称之息”一并解释了,超出了其所列词目的语义范围。另《通鉴大辞典》[7]收录两处胡注,然分作两个义项,稍显不妥。

“举钱”之“举”义为借贷。例如,宋曾慥《类说》卷七:“每乡人举债,必收利数倍。”清顾炎武《答再从兄书》:“孰使我倍息而举,半价而卖,转盼萧然,伍子吹箎,王孙乞食者乎?”对于胡氏所引颜师古注“称,举也,今俗所谓举钱者也”。从原文“倍称之息”的角度来说,“举”表借贷,实指高利息的放债形式。胡注所引颜氏释义说明“举”在唐代与“称”在借贷之义上构成同义关系,指高利息的放债形式,在唐人的口俗语中习惯用“举钱”②,因而颜师古有“今俗所谓举钱者也”之说。据胡注及如淳、颜师古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倍”“称”“举”都是高利息借贷术语,且利息相当,“称”可与“倍”组合,形成“倍称之息”这一高利贷专用术语,另“称”“举”还可以泛指高利息借贷。

总之,《通鉴》内容和性质致使胡注中各时期的专业用语特别丰富,类型完备,有利于古代汉语专业用语的研究。胡注专业用语不但数量和类型可观,而且因胡三省采用基于行业,结合语境,证之以今的考释行业用语的方法,对各类专类用语的训释比较准确和科学[8],是辞书编撰和修订可参考的重要文献。

二、胡注专业词汇对辞书立目立项的价值

一般的语文辞书考虑到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收录的词汇以全民用语为主体,专业用语很少。如《大词典》“只收汉语的一般语词”,“专科词只收已进入一般语词范围内的,以与一般专科辞书相区别”[9],因此导致一般辞书都有专业词汇不同程度“失收”的现象。当然,不收专业文献中的术语符合其收词原则,但非专业文献中出现的专业用语实已进入一般语词范围,不应当排除在这些辞书之外。比如史籍文献及注文中出现的专业用语应设为词目。就目前两部大型辞书《大词典》《大字典》甚至《资治通鉴》的专书辞典《资治通鉴大辞典》和《通鉴大辞典》设立的词目和义项的情况来看,收录古代专业用语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失收和释义不确。失收包括词目失收和专业用语义项失收两个方面。专业用语词目失收指非专业文献中出现的专业用语,同一个词场中有些收录,有些不收。比如上文军语“鬬场、戏场、教场”一组里,《大词典》失收“鬬场”。再如商业用语“互市、关市、通市、回图务、回易场”词群中,《资治通鉴大辞典》和《通鉴大辞典》失收“回图务”和“回易场”。如备、陪偿、陪备、填备:

备,陪偿也,今人多云陪备。

备,偿也。今人犹言填备。

“填备”的“填”意为抵偿,如《醒世姻缘传》第五九回:“一命填一命。小素姐要偿了婆婆的命,小巧姐也说不的替公公偿命。”在现代方言中仍存留,按《汉语方言大词典》比如西南官话中,有如民国唐枢《蜀籁》:“哄死人不填命。”由胡注可以知道这个词至迟在唐宋已经有抵偿意。该词义源于“填”的动作“填补”义。“填备”也是同义复合成词,《大词典》失收。

可见,《大词典》等辞书对非专业文献中同一语义场专业用语词目的设立有疏漏,《通鉴》胡注贮存了从上古到近代不同时期专业用语词群,正可弥补辞书专业用语的目的不足。

专业用语义项失收很普遍,比如上文谈到的刑讯用语“辩、问端、问头”一组中,《大词典》《大字典》未收“辩”作“审讯犯人时写于书面的问题”的义项。再如“逆诈”在先秦文献中常常作为普通用语,如《论语》等的用例。秦汉时期,该词已进入军事领域,成为一个军事术语,按胡注:

逆诈者,敌之诈谋未见,欲迎测其情也。

当为试探军情的一个术语。《大词典》仅收录了其作为普通词汇的用义。又如:“钩陈”,《大词典》列有三个义项:首项释为星官名,次项为后宫,第三项为一种用于防卫的仪仗。《资治通鉴大辞典》选择了其中第二项。《通鉴》仅有一条用例,即《资治通鉴·隋文帝大业三年》:“法尚曰:‘结为方陈,四面外拒,六宫及百官家属并在其内;若有变起,所当之面,即令抗拒,内引奇兵,出外奋击,车为壁垒,重设钩陈,此与据城,理亦何异!若战而捷,抽骑追奔,万一不捷,屯营自守,臣谓此万全之策也。’”胡三省对其中“钩陈”注为:

钩陈,曲陈如钩,象天之钩陈星。

从原文语境看,都是有关行军布阵御敌的内容。另外,“车为壁垒,重设钩陈”明显是关于战场上人员及装备的布置,故此“钩陈”不可能是后宫之意。按胡注“钩陈”之名源于其形“曲陈如钩”如天上的“钩陈星”,故当为阵法更妥当。因而,《大词典》失收“钩陈”作军阵术语之义,《资治通鉴大辞典》则是释义不当。

可见,《大词典》《大字典》等辞书对一些在全民用语和专业用语两个语域共享的词语的专业用语义项有失收的现象。《通鉴》胡注对专业用语的释义正可为这些辞书义项的设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三、胡注专业词汇对辞书专业用语释义修订的价值

释义不准确也是一般辞书在解释古代专业用语时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上文工艺术语“炫金、销金”,《大词典》释“炫金”为“以金饰物”。再如医学用语“重膇、脚气”一组中《大词典》和《资治通鉴大辞典》对“脚气”的解释。又如兵器的用语“合蝉”,按《大词典》释为“古弩名。即连弩。装有机栝,可连续发射”。举例如《通雅·器用》:“合蝉,连弩也……《武经总要》曰:‘古弩有黄连、百竹、八檐、双弓、擘张之类,今有参弓、合蝉、小黄,其遗法也。’”《玉海》卷一五〇:“汉连弩。《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张晏曰:‘三十絭共一臂。’刘氏曰:‘今之合蝉。’”按:“合蝉”既然贯之以“合”,定非单弓,“蝉”取此动物之形,《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对“合蝉”有较详备的介绍[10],摘引如下:

双弓床弩前后各施一弓,以绳轴绞张之,下施床承弩。其各有大小合蝉,有手射合蝉者,谓如两蝉之状。大者,张时用十许人,次者,五七人。一工准所射高下,一人以槌发其牙箭,用大小凿头箭。惟手射床子弩最小,数人就床张讫,一人手发之,射并及一百二十大步。

由《武经总要》这段可以看出,“合蝉”是双弓床弩(也称双弓弩)的下位类名。双弓弩是一双弓弩一前一后相向驾于床(安放箭的支架)上,共享一弦,用床两旁设置的绞轴(也称绞车[11]164)拉动牵引绳使弓弩张开而把箭射出。合蝉也是用两张弓弩驾于床子上,因弓弩量和发射方法等的不同分成“大合蝉”“小合蝉”和“手射合蝉”等。无论哪一种,其总体的形状都“如两蝉之状”,因而得名为“合蝉”。小合蝉拉开弓驽需十人以下,一般为七人[11]173,大合蝉其实是两套小合蝉四张弓箭两两相向串联,发的箭数当是小合蝉的两倍,一般需要十人以上开弓。两种都需一人看靶,一个人用木锤敲击发射。射程上大合蝉比小合蝉要远一些。手射合蝉的床子比前两者小,开工与前者差别不大,但只需一人用手即可发射,射程相差不大。双弓床弩因可连发,也属“连弩”一类,故合蝉也可隶属连驽,但非古名。无论是胡注所引“贡父曰:皆无此理。盖如今之合蝉,或并两弩共一弦之类”,或是《大词典》所引《通雅》以及《玉海》都明确注明“今”,说明“合蝉”之名晚于“连弩”出现,是个中古词语。然并非因其后出现就能替代上位概念“连弩”或流传更久远,反而是昙花一现,所以致使后世不甚清楚“合蝉”,却能理解“连弩”,如《通雅》以连弩释合蝉。《大词典》既没有说清合蝉的形制,也没有准确指出与连驽的关系。

可见,由于专业用语的专业性,《大词典》等辞书中不乏释义不准确的现象。《通鉴》胡注中大量允当的专业用语训释正可有助于这些辞书专业术语释义的改进。

另外,由于各类文献的不足以及专业用语的专域性,致使各工具书对同一个专业用语的解释分歧很大,如“轒床”,按胡注:

此孙子之言也。孙子之说,以攻城为不得已。魏武注曰:修,治也;橹,大楯也。轒辒者,轒床也。轒床其下四轮,从中推之至城下也。杜佑曰:攻城战具,作四轮车,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轒辒车。注又曰:距堙者,踊土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杜佑曰:土山,即孙子所谓距闉也。应劭曰:轒辒,匈奴车,非也,盖攻城之车耳。师古曰:轒,扶云翻。

“轒床”又作“轒辒”,属于攻城战具,该词在《孙子·谋攻》中已经出现。据杜牧注:“轒辒,四轮车,排大木为之,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往来运土填堑,木石所不能伤,今所谓木驴是也。”③以及胡注所引魏武及杜佑注可以知道,这种攻城车是靠掩藏于车内的士兵推动前行,车顶有生牛皮等覆盖物,可掩盖士兵“填隍”,也可以“攻掘”。所以从功能来说,与“冲车”是一个类型的,也具有攻击和掩送士兵的功能。按《说文·车部》:“轒,淮阳名车穹隆(为)轒。”似乎“轒辒”的得名与方言有关。又据《玉篇·车部》:“轒,轒,兵车。”可见“轒辒”又名“轒”。汉应劭《汉书注》:“轒辒,匈奴车”,似乎该车名源于匈奴,当为外来词。《大词典》和《大字典》兼容了两种观点,未作定夺。胡注则体现了胡三省对“轒辒”源自匈奴一说持反对意见,且在其《释文辩误》中进一步阐释了他的观点:“应劭以轒辒为匈奴车者,因《汉书·扬雄传》‘砰轒辒,破穹庐’而为之注也。盖轒辒者,攻城之车。《兵法》曰:‘修轒辒距闉者,三月而后成。’谓攻城也。轒辒不特匈奴有之,中国亦有此车。”可见《说文》与《大词典》等辞书在“轒辒”的得名上有分歧,胡三省的注文可供参考。

综上所述,由于专业用语对训释者专业知识的特殊要求,加之一般辞书编纂目的和受众面的考虑等,导致包括《大词典》《大字典》这类大型辞书都存在词目失收、义项失收、释义不确、释义纷争等现象,甚至专书词典也不例外,如《资治通鉴大辞典》和《通鉴大辞典》等。在古代专业术语辞典还不够完备的条件下,大型工具书应当承担古籍中非专业文献出现的专业用语的释义工作。《通鉴》胡注作为史籍注文,受《通鉴》内容以及胡三省自身所处时段的影响,不但内容百科式,而且时间跨度大,因而包含了丰富而多样的专业用语训释数据。充分利用这些胡注,不但可以在辞书修订时进一步改变专业用语方面的不足,提高大型辞书的效用,而且有益于古代专业术语词典的编撰。

注释:

①《汉语大词典》(卷1第1515页)将此处的“称”释为举债、借钱恐欠妥当。

②张金霞《颜师古在口语词研究上的贡献》一文指出“举钱”意为借了钱付给利息,并以此指出《大词典》失收,稍欠妥当。实际“举钱”类似于今天的“贷款”,且是高利息的一种借贷形式。参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③据陆敬严(1993:213)《中国古代兵器》可知,“轒辒”与“木驴”实质上并非同一关系,而是上下位概念的关系,“木驴”是“轒辒”的一种,故杜牧注不当。

[1]金匮要略论注:卷五[M]//张机,撰.徐彬,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3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诸病源候论[M].巢元方,撰.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15.

[3]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九百九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86.

[4]赵鸿君.“五经”《尔雅》与《黄帝内经》病症名词的比较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83.

[5]包铭新.扇子鉴赏与收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49-50.

[6]施丁,沈志华.资治通鉴大辞典: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372.

[7]陈国本.通鉴大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849.

[8]周勤.宋元史学家胡三省《通鉴释文辩误》语言学考释[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28-131.

[9]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前言[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10]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6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37.

[11]陆敬严.中国古代兵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大辞典脚气资治通鉴
脚干、脚裂竟然是患了脚气
如何缓解脚气
胡三省苦心作注
敦煌藏文文献P.T.2第一部分译注
初春 脚气患者别错过治疗时机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冯其庸的主编图书
如何祛除脚气顽疾烦恼?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