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研究

2015-12-28 07:09涂亚庆杨辉跃毛育文
关键词:产学研导师研究生

涂亚庆, 杨辉跃, 毛育文

(后勤工程学院信息工程系,重庆401311)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建设发展的全局,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性战略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1]近年来,产学研联合的研究生培养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但随着经济社会对创新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资源整合、培养模式优化等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2-4]。如何化解矛盾,开拓创新,提高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研究生教育中需要密切关注和着重解决的问题。

在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在单位的研究生培养实践,提出“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以期能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相关问题,对全国35所(含重庆市15所)高校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对象涉及文、理、工、经、医、管等学科领域,根据社会调查的比例抽样原则,采用按年级分类随机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5 000份,有效回收4 110份,有效率82.2%,其中硕士研究生3148份(76.59%),博士研究生 962 份(23.41%)。

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生对创新人才素质的总体认识

研究生对创新人才素质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反映了研究生的成才观念和发展方向,影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对创新人才素质组成的认识上,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作为创新人才素质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同时人文素养、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语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亦被认为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研究生对创新人才素质包括的内容认识较为全面而且深刻。从各种能力的认可比率来看,最高的是自主学习能力(70.73%)、科研能力(70.27%)、专业实践能力(57.69%),说明学术科研创新仍然被认为是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核心素质;其次是人际沟通能力(57.18%)、团队合作能力(54.45%),均超过半数,说明研究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沟通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二)研究生创新素质的自我评价

在被问及“你如何评价自身创新素质”时,6.21%的研究生表示不满意,42.91%的研究生认为一般,38.12%的研究生比较满意,12.76%的研究生表示满意。对自身创新素质满意或比较满意的研究生合计占50.88%,说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肯定,但仍有49.16%的研究生认为自身创新素质一般或不满意,说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亟待改进。

(三)研究生培养的自我诉求

研究生对攻读学位期间的培养诉求和期望是研究生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调查发现,对于“研究生学习期间最关注哪些方面的发展”,研究生关注综合素质占到了76.79%,关注科研成果与学术素养占54.72%,关注就业与职业发展占41.65%,关注学位占37.86%;对于“研究生学习期间最期望在哪些方面得到指导”,68.56%的学生选择专业技能,46.98%的学生选择就业与职业发展,25.18%选择创业,42.36%选择人文素养。这说明研究生普遍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综合素质是经常被我们忽略却又是极其不容易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四)影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

影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很多,找到关键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发现,认为培养模式影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数最多,占88.26%,其次是政府及学校政策,占56.16%,课程设置占51.25%,导师水平占53.70%,科研条件占50.68%,2.19%的研究生认为有其它因素。由此可见,在兼顾政策、课程设置、导师队伍、科研条件等各种因素的情况下,改进当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五)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不足

对于“本校研究生培养存在哪些不足”,66.16%的研究生认为专业实践机会少,59.81%认为培养模式相对单一,46.86%认为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脱节,55.57%认为学校管理方式不利于个性化发展,24.91%认为导师指导太少,23.50%认为科研条件有待改善,2.00%认为在其它方面存在不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偏重理论教育,忽视专业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其实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表现出不相容的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5]。有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资源匮乏等因素,其中仅依托学校相对单一的培养模式是直接原因。在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亦较为突出,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堪用,需要用人单位二次培养。就学校而言,管理方式的改进、科研条件的改善已成为不少研究生的期待。导师带的学生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也成为研究生对当前教育不满的一个很重要方面。

随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现有产学研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创新人才素质组成,结合研究生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诉求,在分析影响培养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6],旨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充分整合多方教育资源,以进一步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三、“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内涵

图1“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示意图

该模式整合学校、教育管理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及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使用单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将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校环境与以实践为主的生产实践和应用环境融合,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该模式(见图1)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参与各方紧密联合,让研究生深入行业应用和生产实践的一线,了解市场急需的技术方法,提供科研选题素材,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政策与经费支持,用人单位提出人才素质要求,整合企业设备和技术应用条件,综合考虑工程项目技术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对研究生进行“理论—实践—理论”的交互式培养,研究生首先学习基本的技术理论和方法,然后参与到各类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理论—实践”环节;通过归纳总结实践经验和瓶颈问题,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和科研创新,实现研以致用的“实践—理论”升华。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强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如图1所示,“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以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目标,参与各方互惠互利、双向互动。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提供研究生培养的政策导向和必要的经费支持;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基地和岗位实习机会,同时接收科研应用成果;学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提供师资、环境和实验条件;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输出科研优势和技术成果;用人单位及时反馈创新人才素质评估和岗位要求,以更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探索实践

在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及行业、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各方教育资源,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作者所在单位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成立“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室”,在学校政策指导下,以信息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土木工程等多个学科专业为实践点,依托学校现有学科资源和师资,与重庆市多家企业公司开展了项目开发合作,与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研究生代职实习机制,取得了很好的培养效果[7]。结合本次问卷调研结果与近年来的探索实践,就“政产学研用”模式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多赢”的合作育人机制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然而由于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不同,合作动机不同,只有秉承多赢思维,满足参与各方的目标期许,才能确保合作育人的持续良性发展。

一方面,参与各方要明确自身定位,合作中不越位、不缺位。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应立足于创造好的合作环境,侧重合作规划、政策的制定,不过多干涉合作教育的运行和实施;企业通过提供市场需求促使研究生科研选题瞄准产业应用;学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院所应发挥协作作用,依托项目合作实现技术优势共享;应用单位是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检站,应及时反馈应用情况,以便优化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参与各方要紧密配合,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渠道,充分整合与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实现“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

(二)依托共建实体,改善科研条件,促进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已经实践多年,但在调查中仍有29.37%的研究生认为产学研脱节,51.42%的人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仅19.21% 的研究生认为效果明显。在科研条件方面,50.68%的研究生认为科研条件影响了创新人才培养,23.50%的研究生表示科研条件有待改进。实施“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时,可充分发挥已建立的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如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形式的联合共建实体的作用,为研究生培养共享教育资源,改善科研条件;为避免产学研用脱节,要特别注意发挥产的主导作用,关注科研创新的社会经济价值,确保研究生学以致用、研以致用,注重利用孵化园等资源促进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三)突出实践环节,建设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相应的平台和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制度保障和创新实践团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通过科研项目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拓展育人空间。在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上,可借鉴部分高校的成功经验[8-10],完善创新实践管理办法,为研究生创新实践提供经费、师资和实验条件支持。同时,联合政产研用等共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设立专项创新基金,为在校研究生进行创新性小项目研究和培育原创性学位论文提供资助;根据学科优势,制定相应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研究生风险选题,在制度上解决其应对风险的后顾之忧;可开辟以竞赛为重点的学术第二课堂,浓厚创新实践氛围。

(四)开展联合培养,实行培养过程不间断指导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要求研究生经过“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过程,培养单位的多样性、培养过程的差异性决定了联合培养是其重要的实践途径。联合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要多次参与企业或用人单位实践,学校导师不能全程跟踪指导,因此合作单位是否有导师、指导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调查显示,53.7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水平影响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24.91%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太少。在实施合作教育时,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控制导师所带学生数量,派出教师到用人单位代职学习;另一方面可根据有关条件和程序,由企业或用人单位推荐专家,经学校评审后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形成双导师或多导师集体指导。这样既能发挥不同导师的专业优势,又能让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得到导师的不间断指导,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进教育观念,充分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大胆创新,开创具有中国特色创新人才辈出的研究生教育之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2010-06-07)[2014-07-20].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6/07/content_20197790.htm.

[2]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基于22所“985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5(3):41-46.

[3]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4]徐忆琳.析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3):38-40.

[5]李炎,史美萍,吴涛,等.依托科研实践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47-49.

[6]涂亚庆,毛育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相结合培养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C]//推进军事教育理论创新暨研究生教育.2009:171-175.

[7]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3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励的决定[EB/OL].(2013-07-20)[2014-07-15].http://www.cq.gov.cn/gw/FaguiQuery/Main.aspx.

[8]方祯云.赵郁松.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重庆大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5):37-39.

[9]王悦,冯秀娟,马齐爽.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6-20.

[10]刘华奇,刘彬,刘浩然,等.基于综合实践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2(6):33-35,51.

猜你喜欢
产学研导师研究生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导师榜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