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015-02-22 04:10秦双立张钟凤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21期
关键词:核分裂胃肠道阳性率

秦双立,张钟凤

(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223001;2.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贵州贵阳550004)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秦双立1,张钟凤2

(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淮安223001;2.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贵州贵阳550004)

目的 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 选取2005年9月至2014年9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选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免疫组化结果:其中DOG1阳性27例,阳性率为90.0%;CD117阳性26例,阳性率为86.7%;CD34阳性23例,阳性率为76.7%;S-100和Actin的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较弱而且少,阳性率分别为13.8%、31.0%。3种性质的肿瘤DOG1、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三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恶性程度与DOG1、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GIST中DOG1、CD34、CD117的阳性表达与交界性、良性、恶性诊断和肿瘤的大小、部位、生物学行为未见明显相关性。GIST在临床上可以有不同的疾病过程,其复发、转移的风险高低与肿瘤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有关。

胃肠肿瘤/诊断; 间皮瘤/诊断; 回顾性研究; 病理学,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临床不多见的一种消化系统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胃。过去因医学技术有限,这种肿瘤始终被误诊为神经鞘膜瘤或平滑肌瘤。近几年来,因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升了GIST的诊断阳性率[1]。作者选取2005年9月至2014年9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30例GIST患者,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7岁,平均(54.2±2.6)岁;病程半个月至3年,平均(1.8±0.3)年;主要表现:吞咽异物感2例,腹部胀痛或隐胀不适21例,血便、黑便3例,腹部包块2例,无症状2例;肿瘤部位:食管2例,胃14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2例,肠系膜2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超声或内镜、CT检查。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 对所选患者标本进行取材,然后用10%的中性缓冲甲醛进行固定、脱水、透明,组织用石蜡包埋,取4 μm厚度进行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观察。所有的患者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DOG1、CD117、Actin、CD34、S-100检查。

1.2.2 染色结果判定 DOG1、CD117、Actin、CD34、S-100阳性表达定义在细胞质或细胞膜,无着色为(-),阳性细胞不超过10%为(+),11%~50%为(++),超过50%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检查 (1)巨检:肿瘤位于食道的2例患者肿物相对较小,通过手术剜除或内镜套扎去除。14例来源于胃壁的肿块表面黏膜溃疡,黏膜隆起。直肠、结肠、小肠病例肿物均来源于肠壁间。其中肿瘤最大的4例出现在肠系膜和小肠,肿瘤最小的位于食道,有8例患者肿瘤同时存在囊性变及出血区,或伴坏死灶[2]。(2)镜检:所选的30例患者中22例以梭形细胞为主型,肿瘤细胞排列不规则,呈漩涡状、束状及编织状,细胞核呈短梭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核仁不明显或很小。2例主型为上皮样细胞,细胞质呈嗜酸性,一些肿瘤胞质透亮、印戒样或空泡状。7例为混合型,1例为多形细胞性,瘤细胞具有独特的异型性,多见奇异型核及巨核。核分裂象差异很大、多少不一。瘤细胞间存在水浪不等的胶原纤维,7例患者存在明显的黏液变区。

2.2 免疫组化结果 DOG1阳性27例,阳性率为90.0%;CD117阳性26例,阳性率为86.7%;CD34例阳性23例,阳性率为76.7%;S-100和Actin的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较弱而且少,阳性率分别为13.8%和31.0%。

2.3 良性、交界性、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DOG1、CD117、CD34表达比较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3种性质的肿瘤DOGI、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恶性程度与DOG1、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1998年,GIST分子病理学研究发现大部分GIST伴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c-kit基因的蛋白产物CD117是GIST分子病理学特征。2003年,Heinrish等在无c-kit基因突变的GIST中,发现有PDGFRA基因的突变。研究学者发现了GIST多数由突变的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驱动。GIST属于一种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可在胃肠道的各个部位发病,多数发生于胃(60%~70%),20%~30%发生于小肠,1%~5%见于结直肠,食管发生者少于5%[3]。表现为恶性的GIST占20%~30%,大部分在第1次就诊时就出现转移[4]。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患者,其病理组织学形态结构排列变化复杂,细胞形态各异,最常见的表现是触及肿块与胃肠道出血[5]。

GIST遗传学上频发c-kit基因突变,组织学以富于梭形细胞为特征,本组22例为梭形细胞。CD117和(或)CD34在GIST中有高表达率,是区别GIST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鞘瘤的重要标记物。CD117是癌基因c-kit的蛋白产物,CD34是一种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标记物,二者在GIST中的表达分别高达81%~100%和50%~80%[6],本组CD117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86.7%和76.7%。因此,术后标本行免疫组化检测CD117及CD34并结合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确诊GIST可靠的方法。GIST良恶性的判定可以参考Emory等[7]提出的标准,将其分为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肯定的恶性指标:(1)肿瘤出现远、近器官的转移;(2)肿瘤具有浸润性。有潜在恶性的指标:(1)肿瘤直径大于5.5 cm;(2)核分裂象大于每50 HPF 5个;(3)肿瘤坏死;(4)细胞异型性明显;(5)细胞丰富,生长活跃。无任何恶性指标者为良性间质瘤,有1项潜在恶性指标者为潜在恶性间质瘤,具有1项肯定恶性指标或具有2项潜在恶性指标者为恶性间质瘤。恶性者可出现复发或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腹膜和肺。

免疫学表型主要表明细胞的分化程度或方向,其与GIST的生物学行为之间未证实存在必然的联系,良恶性GIST的免疫表型基本相同[8]。功能未知蛋白(DOG1)是由DOG1基因编码的一种蛋白质,为8个跨膜区域组成的、钙调节的氯化物通道蛋白,是最近发现的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王珏基等[9]发现在139例GIST组织中有136例有DOG1表达,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DOG1都有较强的表达,并且在438例非GIST瘤中仅4例有DOG1的表达。这些都提示DOG1是一个敏感和特异的GIST诊断标志物,尤其适用于CD117和c-kit及PDGFRA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GIST诊断。本组中,27例DOG1阳性,阳性率为90.0%;26例CD117为阳性,阳性率为86.7%;23例CD34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6.7%;但是DOG1、CD34、CD117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良恶性无明显相关性。现CD117和CD34仅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其表达的阳性率不作为其良恶性的判断指标。

GIST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手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其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良恶性和治疗是否及时,GIST的良恶性常以多个参数来评估。不同科研人员提出的良恶性评估标准有差异,但多数认为,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关系到肿瘤良恶性和患者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有文献报道,当肿瘤的直径大于5 cm、核分裂象大于每50 HPF 5个即认为具有恶性潜能[10]。但是目前没有一种方案能对所有病例准确地判定良、恶性,还需结合多项因素综合判断,如肿瘤直径、核分裂象、肿瘤坏死、核异型性、瘤细胞密度、细胞大小、非整倍体DNA含量、Ki-67表达等。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象数量是最为重要的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GIST工作组建议以肿瘤最大径结合核分裂象数量来评估GIST的恶性潜能。

本文通过对所选的患者进行分析,27例DOG1阳性,阳性率为90.0%;26例CD117为阳性,阳性率为86.7%;23例CD34为阳性,阳性率为76.7%;S-100和Actin的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均较弱而且少,阳性率分别为13.8%和31.0%,3种性质的肿瘤DOG1、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ST恶性程度与DOG1、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GIST中DOG1、CD34、CD117的阳性表达与交界性、良性、恶性诊断和肿瘤的大小、部位、生物学行为未见明显相关性。GIST在临床上可以有不同的疾病过程,其复发、转移的风险高低与肿瘤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有关。

[1]范乘龙,李芝清.胃肠道间质瘤78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实用肿瘤杂志,2010,24(5):581-583.

[2]侯英勇,朱雄增.胃肠间质瘤恶性程度的判断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4):265-269.

[3]陈杰,李甘地.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8.

[4]杨兰生,尹鹏,许传屾.胃癌组织中粘蛋白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1):20-23.

[5]张红珠,张翠萍,张琪,等.MST1与YAP1在食管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4,40(1):62-63.

[6]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review on morphology,molecular pathology,prognosis,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Arch Pathol Lab Med,2006,130(10):1466-1478.

[7]Emory TS,Sobin LH,Lukes L,et al.Prognosis of gastrointestinal smoothmuscle tumors:dependence on anatomic site[J].Am J Surg Pathol,1999,23(1):82-87.

[8]Mi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definition,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 and defferential diagnosis[J].Virchows Arch,2001,438(1):1-12.

[9]王珏基,丁克峰,陈丽荣,等.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6):340-342.

[10]Wang X,Mori I,Tang W.Helpful parameter for malignantpotential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J].Jpn J Clin Oncol,2002,32(9):347-351.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1.034

B

1009-5519(2015)21-3294-02

2015-06-24)

秦双立(1982-),男,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病理技师,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E-mail:qsl0517@163.com。

猜你喜欢
核分裂胃肠道阳性率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左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细胞性纤维瘤1例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