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郝艳梅,禹 莉,马 芳,吴俊英,李玉云
(蚌埠医学院:1.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2.教务处,安徽蚌埠233030)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徐 慧1,郝艳梅1,禹 莉1,马 芳1,吴俊英2,李玉云1
(蚌埠医学院:1.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2.教务处,安徽蚌埠233030)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实验课教学尤为重要。通过对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设计、加强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教学方法;教育改革;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最基础的一门课程[1],而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就像沟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临床检验基础的学习兴趣,因此,实验课教学在检验专业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更快适应现代化检验的需要。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内容涉及人体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浆膜腔积液、生殖系统分泌物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诸多内容,章节相对独立,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实验课的授课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一些定义、原理和临床意义等文字层面的东西,而是通过在实验课上对标本的分析和检验,真正理解标本检测的原理和临床意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优秀的检验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教研室多年教学经验的摸索,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更系统,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
传统的实验课授课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带领学生先复习一遍,再把要做的实验按照实验指导的操作步骤传授给学生,实验的内容及设计相对较固定,导致实验教学滞后于前沿知识和技术[2],同时仅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复述一遍,不仅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让学生觉得该门课程非常乏味,失去了学习兴趣。本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病例资料补充到教材中,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分析探讨,增强学生对标本检验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尿液常规检查包括一般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3个方面,而每一项检查又包含了很多内容,通过不同的病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标本中会出现异常成分,为什么不同疾病所出现的异常成分不一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标本检测的临床意义,提高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目前,实验课教学还是以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1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实验课教学多以板书授课的形式为主,但临床检验中一些形态学检查的内容,如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尿液中的细胞和管型、脱落细胞的形态等仅通过口头描述或板书绘出均不能反映真实的形态特征,授课时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播放幻灯片等,图文并茂地展现给学生,有利于抓住形态的典型特征,更好地把握形态学的学习[4]。此外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还应积极做好示教工作,将一些典型细胞或不易找到的细胞先在显微镜下找到,放在实验室边台供学生浏览。带教教师还可通过10人共览显微镜分批次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强化学生对形态学的认识。
2.2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实验课教学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检验的实验基本都是验证性实验,相对来说较简单和枯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应将互动式、讨论式、启发式、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如浆膜腔积液的常规检查,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可分为漏出液和渗出液,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讨论漏出液和渗出液发生的机制是什么,不同性质的浆膜腔积液外观及成分会有哪些不同,再结合临床标本进行分析、实验,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还提高了学生对临床标本的分析能力,为今后的检验工作奠定了基础。
2.3 引入科研思维 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而且是传授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和方法的学科,临床检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的重复,实验过程中看到的基本是一些现象,而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需进一步探寻,这就要求具备科研思维和创新精神。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文献查阅,鼓励他们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完成论文的撰写,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对科研方法有初步的掌握,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注重教师的导向作用,在科研目标的设计、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均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意见及相应实验条件,从而使活动较为顺利地进行[5]。
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或标本限制,并不是每一名学生均能独立完成一整套实验,而动手机会越少会使动手能力越差,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情况,对临床较少的标本在安排实验时以4人为1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让学生均参与到实验中,小组成员共同配合完成实验;对一些基本的、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实验操作内容,如微量吸管的使用、血涂片的制备等,准备充足的抗凝血及实验器材供学生反复练习。
临床检验基础是以临床疾病为研究对象的课程,所以,实验课所用的标本基本上均是临床标本,因此,标本有随机性,如在介绍尿蛋白检测时临床标本做出来的结果可能只有一个,但学生希望观察到不同的阳性程度,就可以与学生一起配置不同阳性程度的标本,通常临床的标本阳性可达到3+~4+,而弱阳性或1+、2+的阳性程度如果看不到就很难理解“云雾状无颗粒”、“混浊有颗粒”这些描述性的词,因此,在实验操作时可以用正常尿液对标本进行稀释,配成不同阳性程度的标本,使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6]。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常将重点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容易忽视课后小结,但课后小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课后小结时拿出来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记忆实验内容,还可以及时反映出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对教学进行及时的总结也是不断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报告是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复习和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对学生予以评分并写上批注,这样学生在期末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且在期末实验考核中,实验报告要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样能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7]。
课堂上由于学时数的限制及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不同,实验课结束后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熟练操作,而有的学生已完成得非常好了。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定期开放实验室,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实验,课堂上的实验内容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时继续学习,如学习微量吸管的使用,因为学生基本上都是第1次接触微量吸管,对带孔橡胶乳头的使用很陌生,掌握不好使用的方法和力度,容易将血液吸到橡胶乳头里,污染器材,有时还会产生很多气泡,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提高操作技能。对知识掌握得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8]。
总之,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提高医学检验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内容不能一蹴而就,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虽然目前本教研室对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应不断探索和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培养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
[1]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赖添娣,李佰灵.开放实验室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186-1187.
[3]易艳军,蒋显勇,陈婕,等.医学检验本科《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7):3335-3336.
[4]谢荣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08-109.
[5]嘉红云,邓小燕,王忠英,等.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思维的改革与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237-238.
[6]侯艳香,王晓琴,任吉莲.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模拟阳性标本的制作与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5,33(2):217-219.
[7]许子华,李晶琴,孙宝清,等.改革实验教学提高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4):46-47.
[8]许子华,张海燕,李晶琴,等.综合性实验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6):935-93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56
B
1009-5519(2015)17-2693-02
2015-04-25)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ZG0229);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课题(jyxm1536)。
徐慧(1982-),女,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工作;E-mail:huihuicn@126.com。
李玉云(E-mail:3466803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