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敏,何雨芩,陈 强,郎秀琼,冉亚梅,陈东风,李 民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消化内科;2.医教科技部教务科,重庆400042)
构建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杨 敏1,何雨芩1,陈 强1,郎秀琼1,冉亚梅1,陈东风1,李 民2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1.消化内科;2.医教科技部教务科,重庆400042)
目的初步构建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方法通过强化日常临床教学管理及学生、教师和同行专家评教,采用相关评估体系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评估。结果初步建立了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消化系统疾病学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优秀率分别为93.5%(116/124)、89.5%(111/124)、97.6%(121/124)。结论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实习;教学方法;教育,医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近年来,由于医学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传统临床教学模式受到较大冲击,临床医学教育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1-2]。在临床工作中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是存在的。另外学生面临找工作和考研等多重压力,加之医患矛盾的增加,使学生在临床见习或实习中的动手机会减少,进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导致临床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质量滑坡[3]。消化系统疾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主干课程,是专业性强、知识面广及病种复杂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内科临床教学的重中之重[4]。消化系统疾病学包括食管、胃、肠、肝、胆、胰腺、腹膜、肠系膜、网膜等脏器的疾病。在国家标准学科目录中将消化系统疾病学作为临床医学主干三级学科。虽然本院消化内科具备优良的教学传统,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为此按照国家、军队、学校及院所的教育方针政策[5-6],并结合本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强化日常的临床医学教学管理,加强评价与跟踪,优化课程体系,引进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和健全新形势下的临床医学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估体系,构建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对进一步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学临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1.1 研究对象 以本院2012级空军特招班、2011级预防检验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24人,其中男69人,女生55人;年龄22~38岁。
1.2 方法 通过调研和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及教学改革现状[1-2,7-8]。结合消化内科实际情况,对该课程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各指标,使评估模式深入到该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如通过学生、教学主管领导、资深督导专家、同行教师评估消化系统疾病学课堂教学质量,对消化内科实习教学的质量、临床见习教学的质量及临床技能操作进行评价,亦分别对理论课任课教师,临床实习、见习带教教师进行评估,并建立消化系统疾病学毕业实习指导质量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制订消化系统疾病学临床医学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2.1 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步建立了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员使用的消化内科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及同行教员使用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表》、《学员使用的消化系统疾病学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及同行教员使用的消化内科学临床见习/实习教学质量评估表》、《学员使用的毕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估表》、《领导、专家及同行教员使用的毕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估表》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了消化系统疾病学的《临床教学管理规范和临床技能考核标准》。
2.2 教师评估结果和临床教学质量分析 消化系统疾病学课堂教学、见习和实习优秀率分别为93.5%(116/124)、89.5%(111/124)、97.6%(121/124)。根据督导专家反馈意见,在临床理论课堂教学中评教优秀的教员课前准备充分,课题设计系统、科学,教学方式较好,但个别教师需加强普通话训练。评教优秀以下教员还需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应进行系统性整合,加大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课堂设计能力,加强与学生互动环节,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互动和学习积极性;在临床见习课教学中评教优秀以下的个别教师未结合理论授课所讲解的知识要点进行带教。
2015年是国家实施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推进之年,也是第三军医大学实施创新教育发展战略的深化之年,院所教育训练工作将以国家、军队及学校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紧贴实战、紧贴实际、紧贴时代,实施以“夯实临床三基、推进课程整合”为重点的本科教学基础质量工程,以“促进学术共鸣、塑造科学精神”为重点的研究生创新培育工程。
通过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加强了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建设,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提高和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消化系统疾病学临床教学质量。学生对教师教学考核打分均在87分以上,且90分以上者占多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参考学生课堂表现、日常学习跟踪及自主学习能力、病史采集要点、病历等医疗文书规范化书写水平、对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出科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作者注意到单纯进行粗犷的课堂、见习、实习的教学质量评估是不够的,强调要让教学细节,如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基本操作技能、病例讨论等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从而制订更客观、准确的评估指标体系[9-10]。
构建的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存在问题为少数教师对理论课程、临床实习/见习教学的认识不到位,对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出科考核及教学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另外个别学生评教态度不认真或受自身情绪影响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可能导致作出的教学评价出现偏差。进一步的改进措施:(1)根据总后、学校及院所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制订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和具体到人的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培养坚持立足在职培训、岗位自学和导师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青年教师培养分为2个阶段,即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青年教师来院后先进行第一阶段培养,考核合格后进入第二阶段培养。同时采取脱产提高学历、在职攻读学位等措施,使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普遍提高。(2)应注重对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本院先后派遣多名优秀教师前往美国等国学习交流,鼓励参与国内的学术交流,并经常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并定期、按时开展业务学习。同时优化教师教学理念,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为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打好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3)加强对本院消化内科临床教学各环节的监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多听取意见和建议;给资深教学督导专家、青年带教教师、学生发放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进而构建更有效的教学实施方案;多开展临床技能教学竞赛,如技能带教、示范查房、病历讲评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充分发挥消化系统疾病学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客观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与建设工作,从而达到预期评估目标,最终实现提高消化系统疾病学临床教学质量的目标。
[1]李晓丹,徐如祥.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医院,2008,8(9):123-125.
[2]Huang L,Cheng L,Cai Q,et al.Curriculum reform at Chinese medical schools:what have we learned?[J].Med Teach,2014,36(12):1043-1050.
[3]黄群,黄政月,黄翦.五年制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99-101.
[4]王允野,王菲,张丹.消化科临床教学体会[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2):154-155.
[5]饶叶俊,周鸿.军队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J].医学教育探索,2008,7(4):344-347.
[6]赵永甫.坚持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育人质量加快推进高水平创新型军队综合大学建设[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0(1):1-5.
[7]Philips SP,梅人朗.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的医学教育模式[J].复旦教育论坛,2009,7(6):88-91.
[8]Yang EB,Meng KH.Fiv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medical education in Korea[J].Korean J Med Educ,2014,26(3):167-178.
[9]付星.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4):108-111.
[10]Wibbecke G,Kahmann J,Pignotti T,et al.Improving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student evaluation:integrative teaching consultation[J/OL].GMS Z Med Ausbild,2015[2015-01-23].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term=Improving+teaching+on+the+basis+of+student+evaluation%EF% BC%9A+Integrative+teaching+consultation.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55
B
1009-5519(2015)17-2691-03
2015-05-26)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2014)。
杨敏(1974-),女,四川岳池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内脏高敏感及其中枢敏化机制、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及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E-mail:yangmindocto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