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泽平,朱 可,周晓梅,刘丽娟,刘道福,林建华,何清华
医学上把海拔3000 m 以上的地区定为高原地区,全世界高原地区居住人口约4000 万。 我国高原面积辽阔,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和云南等地。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氧分压低,肺泡气和动脉血中氧分压均随之降低,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线粒体的氧分压梯度也缩小,从而引起机体缺氧。 处于缺氧情况下的机体, 可发生一系列代偿适应性变化,如通气加强、氧的弥散能力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右移、一些器官和组织中毛细血管数目增多等。 上述改变中,有些可提高机体从大气中的摄氧量,有些可使贮存或释放于组织的氧量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世居高原者,对低氧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够长期居住在海拔4000 m 左右的高原,并能坚持劳动。 平原移居高原者通过适应性锻炼和习服,也能提高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1]。
未经适应而迅速进入海拔3000 m 以上高原,或由海拔较低的高原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 因寒冷、呼吸道感染、体力负荷过度而加重机体缺氧程度时;或在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之后,个体适应能力不足或代偿反应过度,一部分人会发生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轻型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和慢性高原病[2]。
在高原地区对人体影响显著的诸因素中,低温是仅次于低氧、低气压对人体影响的因素。 高原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低。 海拔每升高1000 m,气温约下降6 ℃,且日温差大。 低温使机体代谢率增强,耗氧量增加。 低温可成为诱发或加剧高原病的重要因素。 在高原环境中,由于空气对流、辐射、 传导及蒸发所散失的热量比平原多得多,从而促使机体代谢率增高,耗氧量亦随之增加,这对机体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是不利的。 低温使皮肤、四肢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尤以体表末梢循环部位更为明显;低温使机体散热加快,体表末梢血管收缩,最易发生冻伤和冻僵[3]。
我院国家电网高原病防治中心2012 年3~12月承担了甘孜州电网建设工程施工的现场医疗保障任务,保障地域海拔3600~4500 m,平均4000 m,被保障人员13 000 余人;2013 年8 月~2014 年11月承担国家电网川藏联网建设工程的现场医疗保障,保障地域海拔3600~4980 m,平均4100 m,被保障人员14 000 余人。 两地均属典型的高原高寒气候,被保障人员均来自海拔3000 m 以下地区,大多是重体力劳动者,工作环境气候恶劣。 为了圆满地完成保障任务,切实保证参建人员的健康,我们总结了为国家登山队医疗保障、修建青藏铁路2 期工程(平均海拔>4500 m)10 万施工人员医疗保障、青藏电网联网建设工程医疗保障和玉树抗震救灾的成功经验, 根据川藏联网建设工程施工地域的地理、气候等特点,制定了对参建人员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不体检、不习服、不培训”不能上岗的原则,在急性高原病的防治上,采取综合保障措施,又一次取得了无一人因高原病死亡的佳绩。 本研究对大批急进高原群体的急性高原病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的小结。
1.1 排除不宜进入高原施工者 制定高原施工参建人员准入标准,进行严格体检,进入高原前做相应的健康体检,对于有较重心、肺疾患(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呼吸道及肺部感染、肺气肿、肺结核、糖尿病等)患者及其他不宜进入高原的疾病患者,均不准进入高原施工[4]。
1.2 预习服锻炼 体检合格者入高原前,用2~3 d的时间进行预习服锻炼: 地点选择在2000~3000 m地区,进行进入高原前的预习服。 在预习服锻炼的同时,对预习服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高原有关常识的宣教,发放高原病防治知识手册,使其了解有关高原地理环境、 气象条件及高原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认识到高原病是可防可治的,消除对高原不必要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高原病的信心。 同时,指导参建者据自身状况进行耐低氧适应性锻炼,以增强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准备进入高原[4]。
1.3 药物预防 进高原前,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服用氨茶碱、复方丹参滴丸、红景天、玉康丸等急性高原病预防药物。
1.4 进入高原后的防病指导 教育参建者进入高原后注意根据气温变化适时添减衣服, 避免受凉,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进入高原后的第1 w 内充分休息,每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防止因耗氧增加而加重机体缺氧; 进入高原后的最初几天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饮酒和暴饮暴食; 告知参建者若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每日派出医务人员现场巡诊,及时发现身体不适、情绪异常者,及时诊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
经积极预防,参建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低至2%以下,高原肺水肿发病率低至0.17%,有效降低了急性高原病对参建人员的威胁,有力地保证了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由于施工工地离医疗保障点或医院较远,交通极不方便, 很多地方没有公路, 病员后送困难,因此,病员主要靠现场就地治疗。 我们的做法是:(1)医务保障人员紧随施工队伍,给施工队配备氧气和常用治疗高原病的药物,并为每个施工队配备或培养至少1 名卫生员,使之在发现疾病患者、医务人员到达之前, 能采取初步的救治措施, 如吸氧、保温、防止窒息等,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2)医务保障人员每日巡诊, 并反复进行高原病常识宣教,让参建人员掌握高原病的简易治疗方法和自救互救知识和方法,如高原肺水肿在野外应急时的体位引流法、氧气和药物用法等。 (3)根据施工地域海拔高度和施工强度,定期对参建人员进行体检,发现不适宜高原工作者,及时安排脱离高原环境。 (4)聘请高原病专家担任教员,举办专题学习班,组织全院有关人员进行高原病防治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使大家充分掌握急性高原的临床救治理论和方法。 同时,还请专家担任现场医疗保障组组长,全面负责高原施工现场医疗保障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了现场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 经过不断努力, 使急性高原病的就地治愈率达到92%,另外8%经现场救治病情稳定后转上一级医疗站 (海拔仍在3500 m 以上)治愈,有效地保障了高原施工任务的顺利进行。
在西部大开发和全球性人口膨胀的今天,关心川藏高原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改善这一地区人群的生活质量,电是不可或缺的。 川藏电力联网是造福藏区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程之一。 川藏电力联网建设工程的医疗保障任务繁重。 我们体会到:高原病的预防和治疗和其他疾病一样,应采取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积极预防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及时正确的治疗能缩短病程和提高治愈率。
[1] 李素芝,牟信兵,王学凯,等.高原病学[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71.
[2] 李英悦,周功营,宋强华,等.从高原进入更高海拔短期军训人员急性高原病发病调查[J].西南国防医药,1997,7(5):293-295.
[3] 李素芝,高钰琪. 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28.
[4] 牛文忠,王毅,张进军,等.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及群体预防措施的探讨[J].高原医学杂志,2002,1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