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家吕世宜隶书风格及其对闽台地区的影响

2015-02-22 03:06钟世烈厦门市博物馆361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村林家用笔

钟世烈 (厦门市博物馆 361000)

清代书家吕世宜隶书风格及其对闽台地区的影响

钟世烈 (厦门市博物馆 361000)

隶书草创于秦,盛于汉唐,尔后进入近千年衰落。直至清代兴起金石考据之学,崇碑之见日盛,书法开始冲破帖学的束缚,向金石文字取法,使长期衰落的篆、隶书再次兴起。经过清代宗碑书法家的不懈努力,迎来了隶书的复兴,并涌现出一批隶书大家。清代闽、台地区隶书名家代表人物吕世宜,其隶书与代表着清代碑学风格的碑学派大家伊秉绶隶书风格极为相近。据载,同时代的书法名家郭尚先对吕世宜的隶书高度赞誉,推崇有加,特为其制了一方“伯仲之间见伊吕”之印相赠,足见吕世宜隶书成就。

吕世宜(1784-1855年),字可合,金门西村人,故号西村(邨);又号种花道人、顽皮汉子、瓢道人、百花瓢主、铁生;晚年称髯可、不翁;也因幼年随祖父、父亲移居厦门,厦门时称嘉禾,亦有时自署“嘉禾里人”。吕世宜自幼聪明好学,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秀才、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中举后执教于厦门玉屏书院,期间日益搜拾古代鼎彝,汉唐碑刻,手摹神会,悠然不倦。西村博涉多能,各体书法皆擅,作品风格多元,为后世留下大量书法作品,流传于海峡两岸。厦门市博物馆珍藏一批吕世宜隶书作品。

吕世宜隶书师法高古,主要学习汉代各种碑刻隶书,自称为“拙人”,故其隶以古拙见长。其隶书主要艺术风格。

法度谨严,古朴俊美。吕世宜隶书充分体现了儒家崇尚“中和之美”的审美情趣,用笔风格严谨,法度分明。其结体布势之妙在于寓奇险于平下,险中求稳,静中寓动,笔笔有姿;结字工整精细,中敛而四面拓张,纵向取势;笔法严格、结构匀称、意态端庄,透出一股雄俊典雅、端庄敦厚、笔意古拙、神韵超绝的气势;笔触方厚朴实,意态肃穆爽峻,具有古朴之气。在侧重于规矩和法度的同时,大量吸纳艺术个性极其张扬的早期石刻隶意,结构与意度皆备汉隶气象,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的风貌,造型秀逸多姿,尽显“多骨微肉、多力丰筋”之美。吕世宜针对各字所需结体方法,师法古隶,书写中左右笔画数大体平均,形态均齐;左右笔画数不同时,在力的方面保持其形均齐,从多方面掌握用笔和结构的具体法度,得其旨要,运用自如,从图中条幅之字处处可见《史晨碑》笔法身影,可见其法度之严谨;整幅作品给人以端庄典雅的美感。字的内部间隔十分讲究响应,其整体布局,横平竖直、纵横有列以纵取势,撇捺开合十分豪放,起到外松内紧之感,如七言楹联:“钟鼎山林各天性;风流儒雅亦吾师”中的“各”字;横线条基本以匀衡的比例来排列,但为了避免均衡可能会带来的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结果,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寻求变化;活泼灵动的线条,调节了横线可能会造成的呆板,楹联中的“山”字可见一般。吕世宜隶书作品,笔势遒逸灵动,彰显古隶之气象,透露出一股舒旷空灵的艺术效果。

方笔为主,变化无穷。吕世宜隶书作品主要以方笔为主,少见圆笔,十分注重笔法的变化;笔法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极据生命力。综观笔意皆方正峻严、秀美流利,寓奇险于平正、寓疏朗于缜密,千变万化而不逾规矩,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与力感。书写时落笔平锋顿落,运笔做到笔到力到,送而不拖,表现出的点画线条圆润饱满、力透纸背、有立体感;出锋方向根据各种笔画的取势而产生变化。吕世宜擅于用笔画波磔收放来调节字的重心以平衡主笔,波画线条遒劲灵动,波磔笔画极度凝聚,与长形的笔画成对比,产生活泼空灵的神韵,古拙浑沉的特点十分显。用竖画向外张的背势,或向内弯的向势,以免笔画单调,产生变化之美。对于点画,吕世宜似乎按卫夫人为点规定的“如高峰坠石”的标准,运用自如,隶意十足。如条幅中的“其”字,楹联中的“流”字;点画的处理,有时将线化为点,有的将点化为厉线,变化多端,点画形态各异,使得有点的字充满生气。横画大多数工稳平直,用笔平入平出,中锋行笔,既爽快,又持重。至于钩画、长平捺,行笔沉着,笔姿流畅而迟重,时而见楷意捺法如条幅中字的捺笔;时而见枯笔捺,笔画书写自然可爱,别有一番意趣。竖画与横画,显得温润一些,横笔起笔的“蚕头”意味并不十分明显,“燕尾”不见,却经常出现“枯尾”,如条幅中的“年”字,吕世宜有些其它隶书作品中“枯尾”的运用更为明显和频繁。七言楹联中隶字大都以露锋着纸的用笔方式为主,它露而能藏,变化无穷且极为自然。

笔触灵动,以韵见长。吕世宜隶书从用笔、结体到整章布局,一切都是那么和谐,那么井然有序,以严谨扎实甚至无可挑剔的灵动笔法取胜;以端庄遒丽、古雅雄劲表现不偏不倚,不激不厉的“中和美”之情趣,使其艺术特点非常醒目。给人的第一印象虽是笔画之间留有较大空白,却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字本身,领悟书法作品的意境。特别捺和撇用笔生动夸张,给人以飘逸流动的感觉,是其在遒劲雄俊中蕴含的一种个性化神韵美感。

道光十八年(1838年)台湾淡水富豪林国华兄弟因久慕吕世宜的博学,特聘他到家中执教,此后近20年,吕世宜为林氏兄弟传授金石知识,并教以篆隶书法;当时林家亭、台、楼、阁的楹联楣额,几乎处处都是吕世宜的真迹;在林家任教期间,吕世宜不仅每天教导林家子弟研习五经、金石,古文辞,还将其毕生所收集的古图书、金石刻、名砚名印以及在台湾撰写的书法作品、著作全部留在林家。关于吕世宜与板桥林家这段亲密交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列传》有文字记载:“当是时,淡水林氏以豪富闻里,而国华与弟国芳皆壮年,且告之曰:‘先生之志诚可嘉,先生之能亦不可及。今吾家幸颇足,如欲求古之金石,敢不惟命是从’。世宜遂主林氏,日益搜拾三代鼎彝、汉唐碑刻,手摹神会,悠然不倦。林氏建枋桥亭园,楹联楣额,多其书也”。西村在教学的同时也开启了在台湾传播中华文化,对当时台湾文化及学术界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带动了台湾地区书法发展。时至今日,台湾学界仍称“台湾隶书皆吕西村流”或“吕体”,并尊其为台湾金石学宗师,可见吕世宜隶书对台湾书法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书风也被日本书界称为“台湾隶书”。由此可见,台湾与大陆文化之渊源。

厦门市博物馆藏品

猜你喜欢
西村林家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林家琪、李鸿禹作品
林家立设计作品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有趣的发现
专家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