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锦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430060 )
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没有客观的情景出现,即便是现场的音乐会,也只是能看到演奏(唱)者,而看不到音乐。
所以,所谓音乐所营造的“情景”则是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拟、节奏模拟等手法,模拟、表现自然界音响,以此引发人们想象和联想,达到绘景写意的目的。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新生俞逊发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1975 年由作曲家陈钢创编成为小提琴曲。
作曲家白诚仁为学生俞逊发创作口笛曲目,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飞歌旋律悠扬,高亢嘹亮,音调极富特色。曲子采用了苗族生活素材来进行创作的。
苗族的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风格独特,苗族飞歌及木鼓舞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歌和舞,具有普遍意义的芦笙舞,表演技巧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绚丽多彩,在国内国际上均享有盛名。苗族节日甚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苗年节”“牯藏节”“龙船节”等。
苗族也正是因为历史上战乱、迁徙等方面的原因,其居住地多是在雷公山、武陵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这一带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正是在这种艰难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铸造了当地苗民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品格,同时也孕育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飞歌”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歌谣之一。
苗族的飞歌明朗高亢,旋法大起大落,多连续的上下跳进,给人以有棱角之感,节奏自由舒展,往往是几个密集的音符后突然放开,任意延长,展现出站在山高谷深的苗岭上纵情呼喊的律动特征。较长时值的“角”音常有两种走向:一种时上行滑到徵音;一种是下行滑至宫音,经过羽音进入徵音。在向下滑音过程中,降低一律的角音较为明显,色彩突出。其中“sol、mi、do”和“b mi”音都是极具苗族飞歌的特性音调,深刻表现苗族人民的性格特点。
《苗岭的早晨》取凯里一带流传的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为创作蓝本,在这首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的编创,曲调保存了飞歌原有的风格特点,运用转调、节奏变化以及模拟鸟鸣等手法,使乐曲有了较大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很美的苗岭早晨风景画,并且是具有发展脉络的一首“A-B-A”对比明显的曲式结构的声乐作品。
演唱家吴碧霞所演唱《苗岭的早晨》的便是根据此曲填词改编而成。
《苗岭的早晨》在旋律上借鉴了苗族“飞歌”所特有的旋律音调。分别在歌曲的开始和结尾四处地方加入了飞歌的旋律,在音乐上我们称为重复。歌曲中间还有一段不一样的表达,我们在音乐上则称为对比。所以《苗岭的早晨》这首歌曲的曲式结构为“A-B-A”。
首先是A段的旋律,苗族“飞歌”是没有前奏的,所以在这首歌曲中飞歌旋律出现前也是没有加入前奏的。属于开门见山的飞歌旋律。例:
同时飞歌的旋律中,有一个色彩音“b mi”,在这里也有出现。例在这首歌曲飞歌的旋律之中,作者为了凸显一些苗岭早晨的特色还加入了一些类似于小鸟鸣叫的音符。例以倚音的方式来模仿鸟鸣。看似一种动态的描写,其实是想用小鸟的鸣叫声来衬托出苗岭早晨的宁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手法。再就是其中飞歌长长的拖腔了,使得这一段的节拍是自由的。也是因为拖腔的自由节拍,所以我们形容它是悠长的、优美的。
前面说过,在音乐当中相同的叫重复,不相同的叫对比,这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也是作曲家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在B段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曲调变得欢快了,这一段的音乐有了规整的节拍。音符上运用跳音的表现方式,与飞歌形成一种相互衬托的感觉,用音符的跳动来衬托飞歌的悠扬。
例:
在音符的运用上也是仍然采用了飞歌的旋律音“sol、mi、do ”和色彩音“b mi”。同时,跳动的欢快的音符也体现出了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人民热爱歌舞的性格。
到此,A段和B段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由A段的“静”转入了B段的“动”。展现出了一种苗岭的早晨慢慢苏醒的感觉。同时由慢转快的节奏也把音乐推向了高潮。但在B段结束的时候,用了一个长音来结尾,例:
又给人一种欢快气氛戛然而止的感觉,使人们对下面的乐段充满了期待——期待着再现段的出现。
最后是再现的A段了,虽然是再现,但是与第一段相比还是有所不同的。再现段在乐曲感觉上从B段的欢快又回到了悠长、优美的感觉。由动再转为静。与第一段所不同的是,两段的鸟鸣声的模唱有了区别。再现段的明显慢了下来,给人一种音乐减慢将要结束的感觉。让全曲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尾。
《苗岭的早晨》全曲在飞歌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一些鸟鸣声模唱音,更有节奏节拍和速度力度上的转变,使苗岭早晨的特色显现的更加完整,俨然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听者眼前。苗岭里的那些树木花草,就这样随着音乐的节奏在丛林中慢慢出现,直至大雾完全化开,人们早起劳作,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苗岭的早晨》中的歌词填写,基本采用的都是记叙和描写性的文字。歌词如古诗结构一般,对仗工整,例:“白蒙蒙的晨雾撒开了”“毛绒绒的鸟儿唱歌了”。同时,歌词里描写的也都正是苗岭里存在的实物,也更利于听者去想象物体的存在。“白蒙蒙”和“毛绒绒”这样的形容词更是在旋律的基础上增强了听者脑中的画面感,使物体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的存在于画面之中。
歌词中的另一特点便是鸟叫声了,例:“啊哈”。仅仅是在音高的基础上加入了拟声词,让人不由的想起了古代诗人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当然这里我们应该改成“但闻鸟语声”。使听者脑中立刻能浮现出小鸟清晨在丛林中玩耍鸣叫的画面,而且这种只有拟声词的歌词还能给人一种想要融入其中去找一找鸟儿的感觉。
所谓“意境”,新版《辞海》是这样解释的:“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述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中国古典文论独标境界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是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意境是创作主体所勾画、创造出的气氛,是自我的写照及心灵的倾诉,是牵引观者产生共鸣并感悟人生的亮点。意境是大自然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是面对面交流时情感的表现。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讲过:“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主体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到景物中去,深入体会景物的情趣,本来景物是没有情趣的,但在情与景的往返缝给中,感情得到抒发与扩散,从而使景也染上了情的色彩,有如水中之盐,只知其味,不知其形,浑然一体。
《苗岭的早晨》借鉴了苗族“飞歌”的特点,在力度、速度、旋律走向等各个方面的改变来为听者展现一幅峰峦起伏的苗岭在渐渐明亮的晨曦中显出清晰的轮廓的图景。同时在旋律画面的基础上再加入歌词,则是更进一步将苗岭早晨的美景动态化,使之更加形象生动的出现在听者眼前。在这画面和音乐同时进入听者心里的时刻,作者对苗岭早晨景色的无限喜爱及赞美之情也就随着歌曲流入了听者心中。这样听者就能够完全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带着那份喜爱和赞美去融入歌曲之中,体会苗岭早晨的景色之美。这也正是实现了这首歌曲的最终目的了。
所以,音乐中绘景写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情感。利用歌曲旋律中力度的强弱转变,速度节奏的快慢变化,旋律音符的走向改变,乐曲结构的整体性及歌词的引带,来为听者描绘出一幅客观的图景,带着听者走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体会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所有感情,领会作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