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教育民生论 推进西藏教育均衡发展

2015-02-21 14:05刘明松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民生西藏

刘明松

(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西藏拉萨 850000)

准确把握教育民生论 推进西藏教育均衡发展

刘明松

(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西藏拉萨 850000)

文章对教育民生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要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教育民生论的基本理论和西藏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结合西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西藏教育均衡发展做了必要性、可行性分析。这是在教育民生论的基础上实现西藏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

教育民生;西藏;教育均衡

教育既是强国之本,也是民生之基。人民群众当下需要何种类别的教育,以及哪种类别的教育形式才能真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这是我们现时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准确理解教育民生论的基本内涵及要义,全面剖析西藏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状,对于最终实现西藏教育事业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民生论的产生背景、基本要义及其实践课题

教育民生论是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其产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民本主义教育观和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民生论的主要理论来源。把教育民生论植根于中国土壤,就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与发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仅体现在指导社会发展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政治决策方面,而且体现在实施的具体教育方针之中。而对教育方针最根本性的改变就是首次将教育纳入民生问题,从以往把教育问题纳入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范畴内脱离出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过多渲染了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服务的功能。教育政策的唯一出发点就是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为我国经济发展储备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而教育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什么”的问题,即教育的本质在于满足人民群众实际的教育需求,这恰恰是我们以前所忽视的。教育民

生论正是对这种片面的教育价值观的现行反思,强调恢复教育本身所应具有的教育目标及其教育价值,实质上也是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践行。

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这是教育民生论产生的最直接的现实背景。如今,人民群众对于教育需求的增长,具体表现在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其子女能够“有学上”和“上好学”的需求增长上。反映在教育上,首先,学校数量要增加,这样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子女“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其次,教育质量要提升,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心理需求。客观来讲,我国的教育基础依然薄弱,教育发展速度难以跟上日益迫切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发展中自身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但是,由于这些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密切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现实需要,因此,现时的教育问题主要关注在人民群众如何好上学和上好学的民生问题上。

教育民生论的基本要义:第一,教育民生论的根本宗旨体现在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这就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了教育要服务民生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民生论所具有的思想原则。教育为人民服务是教育民生论的根本宗旨,其基本特征为:一是教育为人民服务;二是教育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第二,教育民生论的价值追求体现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教育民生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教育民生问题的主旨是关注现实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教育民生论的实践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将“人民满意不满意”的实践结果作为衡量和检验教育政策正确与否的价值标准,从而为教育民生论的实践发展提供更加合乎客观实际和真理标准的评价机制。

当代教育民生论的发生,起源于诸多现实的教育问题。例如,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配置的不均衡,以及同一个地方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过大,还有存在“上学难”的问题等等。因此,如何逐步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的均衡发展,业已成为当前教育民生论最需付诸实施的实践课题。

教育民生论视角下的教育不均衡,指的是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以及教育质量差距过大所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实现当前我国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努力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硬件和软件上的差距,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我国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当然,我们所说的教育均衡绝不是简单的“均贫富”,在教育资源上搞平均主义。而是在强调教育总量发展的前提下,对教育落后地区施以适当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杠杆的倾斜,对社会弱势群体予以适当的教育补偿,以弥补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态势下个别地方教育资源的缺失。

教育民生论视角下的教育均衡,强调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均衡。从广义上讲,教育均衡不应仅局限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也应包含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因为这两个层次的教育阶段与人民群众及其子女自身发展关系更为息息相关。包括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育阶段都应该平等地得到重视,而不可有失偏颇。实现各个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不可有悖于教育的公平理念,应按照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配置。

教育属于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教育关乎到人民群众现实的教育需求。依据教育民生论,教育要面向、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现实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要从民生问题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教育问题,并坚持从民生问题的角度来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唯有如此,我国的教育工作才能更为科学地符合教育运行发展的规律。

二、西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实分析

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殷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援助下,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进步可谓是日新月异。目前,西藏初步建立起一整套从幼儿教育直到

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中央政府增加了对西藏的教育投入,例如,2012年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1]西藏的办学硬件和师资软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偏远山村和牧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国家为西藏教育财政投入达到了135亿元。截止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特殊教育学校5所,在校学生656人;幼儿园722所,在园幼儿81123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6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9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3.3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76%;各级各类在校生达60850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5多;全区累计脱盲人数达181.5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57%,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全区共有在职教职工44456人,其中专任教师40542人。“三包”经费已连续14次提高标准,2015年年生均标准达到3000元,年受惠学生达到52万多人。2014年底,共有21个省市18所初中、14所高中举办西藏班,55所示范性高中招收西藏散插学生,50所中职学校开办西藏中职班,170多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学生,累计为西藏输送各类人才3万余人。[2]

以上数据说明近年来西藏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是,西藏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西藏教育非均衡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藏城乡教育经费分配投入不均衡。教育财政对城乡的投入力度不同,对城市的投入力度要远远高于农牧区。其次,西藏城乡之间办学硬件不均衡。区内城乡之间在校舍总量、藏书总量、配置的计算机数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相比较,农牧区教育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再次,西藏城乡之间办学软件不均衡。由于城市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性,优秀的师资力量更倾向于在城市发展。优秀的教师资源流向城市,加深了城乡之间办学软件的不均衡。

在西藏,由于广大农牧区受到经济、文化、地理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西藏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现状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的问题。

(一)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是西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历史原因。西藏地区主要以高原、山区、牧区等地理因素为主,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加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西藏的教育基础差、底子薄,现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二)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不平衡是造成西藏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直接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教育资源供给总量短缺的状况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对于经济落后、地处偏远的西藏来说,稀缺性的教育资源总量是实现西藏教育均衡发展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

长期以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即便是在同一城市内,教育杠杆也只向少数重点学校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相比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明显偏少,而边远地区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资源则更加有限。这就造成了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西藏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藏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且自治区内部各地市生产力发展也不平衡。尤其是农牧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缺少足够的财政收入,导致教育经费投入匮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农牧民多关注基本生活资料满足,很少关注教育,对教育投资的兴趣不大。因此,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严重制约着农牧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

除了以上三方面原因之外,当地所固有的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以及观念上对教育价值的认同程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西藏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三、着力推进西藏教育的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绝不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也不是指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基础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

也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符合当前西藏教育特殊现状的可行发展策略。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尽快实现在西藏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但是,要想顺利实现西藏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困难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历史上形成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也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想实现西藏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必须一一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指的是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指导下,在教育活动中,不管是教育机构还是受教育者,能够平等实施其教育理想和公平享受到教育政策的法律制度。教育均衡最基本的要求是达到教育总供给与教育总需求的大致平衡,从而使人们能够合理地使用分配的教育资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社会看,教育均衡指的是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能否达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大致均衡。从学校看,教育均衡指的是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类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和均衡。从个体看,教育均衡指的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否均等。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的必然要求。教育均衡发展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既要在教育系统内实现教育各要素合理有效的配置,也要在外部实现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之间的协调性发展。比如,以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例,教育要以经济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西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1.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西藏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弥补西藏教育的薄弱环节,培养一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长期扎根西藏、建设西藏的高素质人才。逐步实现西藏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利于逐步缩小西藏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教育均衡发展是保证西藏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西藏历经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不懈的努力奋斗,如今总体上已实现小康社会,我们要更进一步实现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现西藏社会持久和谐稳定仍面临不少风险和考验。如何确保西藏社会持久和谐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教育均衡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教育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培养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成为西藏社会全面进步的智力支持,最终实现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西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1.政策机遇。党中央十分关心西藏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从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国支援西藏力度加大,实行科教兴藏战略,加大了对西藏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西藏的教育事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可以说,中央的大力支持是西藏教育良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

拉萨“3·14”事件以后,中央更加关心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其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切实降低西藏部分初中辍学率高的问题,同时提高义务教育免费寄宿学校的数量及质量,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教育部党组会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加快推进一区四省藏区教育发展。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二是调整优化教育结构;三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九是实施交界地区特殊支持政策等。[3]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西藏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西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西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是造成西藏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根源。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教育发展不均衡,必须大力发展西

藏社会的生产力。在中央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西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对外开放型经济,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西藏经济的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仅树立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思维模式,更具有全新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结合西藏经济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适合西藏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战略,使西藏的经济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特色资源优势,例如:藏药、虫草、野牦牛等。二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具有西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例如:藏香、藏毯、藏刀等。因此,在“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西藏要充分利用东部省份的援助,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优势,树立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确保商品质量,以诚信为本和以质取胜,不断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三是努力使西藏民族特色产业走集团化经营道路。西藏民族特色产业要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走做大做强的集团化经营发展之路,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又保持与其他国家的良好合作。由于西藏文化特色的独特性及在国际上形成的影响力,富有藏民族文化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深受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例如,西藏已打造出矿泉水、青稞酒、牦牛皮革等一批特色知名品牌,这些具有西藏特色的民族品牌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以上的这些举措符合西藏发展的实际,能大幅度提升西藏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今后,我们还要坚持走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为西藏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3.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教育支出力度,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为促进西藏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良好的财政基础。

从地理位置来看,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西藏属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西藏地理位置既不优越,也没有经济上的优势,那么该怎样实现西藏教育的均衡发展呢?如果在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我们透过现象探析本源,就不难发现,教育均衡与民生有着本质的联系,抓住了民生就抓住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

那么,如何实现教育发展以民生为本呢?一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不仅仅体现在量的扩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的提高上,这是教育均衡发展以民生为本的本质内涵。从西藏本地实际出发,科学进行学校布局,使每一个地区、县、乡都合理地配备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合理调配教育资源,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软硬件的差距,使不同地区和城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二是保障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是我国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西藏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尽力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山区孩子上学难、照看难等实际问题;尽力扶持贫困家庭的孩子,让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在此基础上力争上好学,体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普惠性原则。三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师待遇。教师是教育之本,西藏教育均衡发展离不开大量有道德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西藏勤勤恳恳地默默奉献。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想方设法满足广大教师的民生需求。

4.发达地区对西藏教育的对口支援。对口支援是一种制度创新,政府起主导作用。为给西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中央和全国各省市教育部门认真实施科技兴藏和人才强藏战略,大力开展对口援藏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西藏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援。由北京、天津、上海等18个省市对口支援拉萨、昌都、日喀则、山南、那曲、林芝、阿里等地市发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4]如,加强受援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更新补充,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对口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二是实施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的工作。由内地35所高校分别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等6所本专科学校,帮助西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促进西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5]三是为西藏培养

各类建设人才。首先,内地高校逐步扩大面向西藏生源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计划。其次,西藏高校扩大在内地的招生计划数。再次,承担对口教育援藏任务的省(直辖市)为对口支援地(市)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骨干人员等,多渠道为西藏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四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

西藏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性是对口支援的动因。通过对口支援,西藏教育能够引进自身发展急需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把教育民生论的基本理论和西藏教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西藏的教育发展和民生发展达到最佳结合点,既能最终实现西藏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也能从根本上满足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实现西藏社会的民生发展,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注释

[1]韩俊杰.西藏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N/OL].人民日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2-09/05/c_12 3672745.htm2012-09-05.

[2]中国西藏新闻网.跨越50年:西藏教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EB/OL].人民网,http://xz.people.com.cn/n/2015/0823/ c138901-26087579.html,2015-08-23.

[3]教育部党组学习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EB/ 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9/02/content_2923 717.htm,2015-08-31.

[4][5]教育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教民[2006]8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年第5号,http://govinfo.nlc.gov. cn/gtfz/zfgb/jyb/20075/201010/t20101012_456898.html? classid=423.2006-12-20.

[6]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http://jjckb.xinhuanet.com/2015-08/26/c _134554951.htm,2015-08-24.

[1]西藏统计年鉴2014[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2012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冯建军.教育公正——政治哲学的视角[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徐杰舜.中国民族团结考察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安平.西藏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0.

[6]李金奇:教育民生论的发生与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13 (11).

[7]房灵敏,丁玲辉,等.新旧西藏教育概述[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8]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教育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9]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十件实事 实事实办[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An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Promot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ibet

Liu Ming-s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In the background of engaging in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engagement,a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has been done on the pro⁃motion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ibet’s education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engaging in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ith the realities of Tibet’s education.It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ubject to achiev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ibet’s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ngagement of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Tibet.

engaging in education for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Tibet;balanced educatio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3.001

G40-012

A

1005-5738(2015)03-001-006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5-05-10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对口支援与西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4XKS017

刘明松,男,汉族,湖北石首人,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民生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神奇瑰丽的西藏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