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莉 尹洪举
(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CFA课程融入我国金融学本科学历教育探析
马 莉 尹洪举
(西安外国语大学 经济金融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面对飞速发展的金融业,任何一所大学的金融学教育都不可能穷尽其才满足多方需要,趋同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更不可取,只有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才是大学教育改革之道。为此,将CFA知识引入我国大学课堂不仅给长期固化的高等学历教育注入了活力,也是对形成适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及就业能力的主动探索。为此,在分析了我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渗入”和“植入”两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虽然各有利弊,但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若处理好三种关系将更有助于提升两种教育的融合效果。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金融人才; 学历教育; 职业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面临日新月异的变革,尤其是金融业不断向国际化、市场化、网络化、技术化、创新化的发展,促使金融学科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拓展。但我国高等教育在为金融业发展不断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不断服务和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传统金融教育的缺陷也日渐显现,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岗位低端化、待遇和就业满意度逐年下降等问题,使部分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理想岗位。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13金融行业招聘供需报告》显示:一方面,金融行业总体人才过剩,竞争比近5∶1,另一方面,金融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从事金融衍生品、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和金融高级管理人才供给不足,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了金融学高等教育培养的窘状,因此,能否适应金融业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办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大学成为当下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而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简称CFA)教育体系可以说为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注入了国际化元素的同时,也导入了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最前沿的金融投资理论与技能。可以说,CFA作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它给长期僵化的金融学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使其立足国际视野,直面金融业发展,从偏规模向重质量、求特色方面寻求改革突破口。1996年,上海财经大学的丁平教授最先介绍了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及执业行为准则[1] 32-33;2003年,刘姝威、郑瑞芳又指出:高级金融人才的缺乏是中国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培养遵守职业道德和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高级金融从业人员尤为迫切,而CFA认证体系值得借鉴,应改进我国的金融在职教育体系[2] 33-35;与此同时,张超也针对我国金融学教育存在的系列问题,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金融学专业应借鉴CFA考试经验,尽快实施教学改革[3] 5-8;方建珍、杜伟岸等也提出应借鉴CFA考试框架,在金融教育中将职业道德培养环节“前置”于就业之前,并与专业教育全面融合[4] 5-8;刘骅和张维在分析了高校引入CFA课程教学过程中影响课程效果的三个因素之后,指出知识体系的把握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最大[5] 58。总之,在近20年时间里,国内理论界对CFA关注和研究远滞后于人们对其考试的追捧,特别是有关CFA教学研究的内容更少。尽管如此,资料显示我国对CFA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目前已经由早期的一般介绍和意义描述过渡到了对CFA引入中国金融学高等教育的必要性研究;从CFA教育和中国金融教育的比较分析和启示延伸及对我国高校CFA人才培养问题探索等等。总之,我国对CFA的研究不仅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深化和拓展,而且在高等教育应结合自身特色和金融业发展需求方面及借鉴CFA考试体系上形成共识。
随着我国部分高校不断尝试将CFA课程引入学历教育,目前已经形成了各具特点的融合模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师资团队建设等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理论上亟需对其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本文探讨此问题的主要目的。
1.1 CFA教育的特点
CFA是全世界公认的金融证券业最高级别资格证书,也是目前国际通行的、最具权威的金融分析领域的行业标准。CFA考试按照全球化要求进行设计,知识体系包括10个模块,涵盖金融投资必备的经济学、投资分析、投资组合管理、公司金融、财务报表分析、投资表现评估及职业道德操守等理论知识和技能,它体现了国际化的投资理念和视野;适时更新的考试内容动态地反映了全球金融投资业最新的发展理论和实践;持证人持续不断地承诺和遵守最高职业道德准则,赢得了业界毋庸置疑的赞誉;对英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全英文的学习和考试,最大程度地提升了英文专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CFA持证人来说,则表明其已修读了完整的专业课程,并通过了三级考试,具备了金融投资领域全球公认的最高业务能力和诚信。
1.2 CFA教育的中国实践
伴随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参与制定国际政策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借此,CFA进入中国教育市场并获得迅猛发展。目前中国CFA教育市场主要有两种学习途径,一是针对在职人员学习CFA课程的各种培训机构;二是针对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高校本科实验班或研究生班。据CFA协会中国区总经理贾立军披露:“在过去十几年,中国CFA考生累计平均增长39%,考生人数已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市场”[6]。为应对中国CFA考生激增,考试地点由2010年3个城市增加至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天津、深圳7个城市。目前,虽然我国报考 CFA人数逐年增加,但持证人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金融市场对高级金融人才的渴求。为此,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地均明确提出要加大对 CFA 的培养,引进规划及优惠政策,此举不仅调节了CFA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也预示着CFA认证体系在中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综合改革,但金融教学内容仍无法适应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借鉴CFA 学习经验,尽快实施教学改革已成为部分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根据CFA协会官方网站披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 11 所 985 高校已经与 CFA 协会合作,并将其课程体系引入高等学历教育;对外经贸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东商学院等也通过开设“金融学教改班”、“金融学国际班”等形式,将CFA课程纳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此举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金融学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综观我国部分高校在引进CFA课程之前,都对自身办学优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及金融业发展做了详细的论证调查,根据目前实施的CFA课程与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配置,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种融合方式,即:“渗入式”和“植入式”。
2.1 部分融入CFA知识体系的“渗入式”
CFA的知识体系内涵丰富,主要内容虽然在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必修和选修课模块中已有体现,但它是依据学历教育培养目标配置的课程,不同于CFA课程具有的强烈的针对性、前沿性和职业导向性,因此,高校可以结合金融业发展的需求,有选择地将CFA知识体系中实用性和专业性强的课程融入到专业选修课之列。如在学历教育的方向选修课体系中增加“金融衍生工具分析”、“财务报告分析”、“固定收益类投资分析”、“伦理与职业准则”等课程。由于CFA其他主要课程在学历教育的专业必修课中已有体现,如经济学、会计学、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等,所以,CFA课程的植入只是在必修课既定的前提下丰富和延展了选修课,使学生增加了根据课程偏好进行选课的机会,特别是职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和发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职业兴趣,这种部分融入CFA知识体系的“渗入式”的教学模式因为专业总课时不变,从而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更不会影响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渗入式”在引入CFA课程中立足于学历教育,重视教学的规范性,但CFA部分知识的融入只是为了深化专业触角,补充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不足。因此从校方来看,CFA课程的职业导向并不鲜明,对其的偏好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意愿。
2.2 全盘引入CFA知识体系的“植入式”
全盘引入CFA知识体系的“植入式”是部分高校在本科教学中通过设置“金融学教改班”或“金融学国际班”等,将CFA知识体系的10个模块全部植入上述特定对象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式,它是在不增加或少增加课时的前提下,通过置换原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相似课程实现融合。如:对CFA课程加以适当组合,将“经济学”、“股权与固定收益投资”、“财务报表分析”、“公司金融与投资组合管理”等课程,置换为原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中的“宏(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等;对无法置换的知识通过新增课程来体现,如:开设限定选修课“职业道德与操守”、“金融衍生工具与其他投资”等课程。
“植入”后的专业课程设置虽然也依据国家教育部的规范,但在课程融合过程中确保了CFA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CFA导向清晰,有助于解决人才市场供求非对称的矛盾。使用的教材为CFA官方指定,同时,因为CFA官方指定的教材能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的特点,从而更能反映全球金融投资行业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状况。另外通过遴选形成的金融学成建制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授课对象学习目的的一致性,且在CFA一级考试作为检验标准的前提下,能够大大地提升师生教和学的动力与压力。还有全英文教材的课程学习在增强专业外语读写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金融职业道德操守的认识。由于全盘引入CFA知识体系的“植入式”仅直接作用于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影响到学科基础课、公共课和实践课等其他课程模块,在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特色和职业导向鲜明的前提下,凸显了金融学高等教育特色。
因为“植入式”学习所用教材是全英文,且双语授课,因此,相对于非教改班的学生而言,面临着英语和专业学习的双重压力。全盘嵌入CFA知识体系带来的课程安排、课时增加、教法限制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虽使教改班学生对国际金融投资运行规则了解较多,但对国内金融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及实践性认识不足。另外,清晰的职业导向和鼓励学生参加CFA一级资格考试都显示了CFA教学方法不同于学历教育。一般来说,学历教育易使师生囿于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学生对金融学专业的整体认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除了上述两种模式以外,也有一些高等院校通过建立CFA证书培训中心或与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采用辅修、假期集中学习、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为有志于参加CFA考试的同学提供学习机会,显然此种学习是在学历教育之外的个人学习兴趣和行为,因而不会影响金融学专业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和互动更趋紧密,传统模式的高等教育已不能适应多样化的金融人才需求,特别是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创新和发展形势,更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主动探索形成适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就业能力,以满足和引领经济金融发展的需求。目前各个高校将CFA课程引入课堂的融合模式虽然各具特色,但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因为CFA教学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简单结合,而是将CFA先进的教育理念、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这对于改进高校金融学教育模式,提高我国国际化金融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无论如何改革与发展,对于某一所高校来说,都不可能穷尽其才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但它可以通过对人才市场的细分来确立自身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而各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集合终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当然,并非所有金融学专业都要引入CFA教学模式,职业化取向的教学改革更不应成为普遍行为,唯有形成适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特色并为社会发展所需的改革才具有持久竞争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渗入式”和“植入式”两种教学模式各具特点,各有利弊,若要进一步提高二者的融合效果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在办学理念上处理好“守正”和“特色”的关系。“守正”即基本标准或统一标准,是规范教育管理和质量认证的标准,目前教育部正在完善“金融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它是确保金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国标”,也是“守正”的依据。另一方面,大学的培养目标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可以是共识性的,也可以是历时态的,二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7] 126,所以,大学的学历教育不应排斥职业教育,尤其是在面对当下我国金融人才结构性矛盾的时候,需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观,既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守正”,又要彰显其特色,找准自身的发展位置。“守正”和“特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保证,后者又是对前者内涵的拓展和提升,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在确保提高金融学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其价值,在创新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2)在引进课程上处理好“本土”和“植入”的关系。CFA课程的引入是我国高等学历教育融合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也是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求和学校专业背景进行改革的结果,并在一定程度上从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体现了国际化元素。但在CFA融入过程中必须立足“为我所用”的原则,切忌因教改班出现而重“植入”轻“本土”的倾向,当然 “本土化”也不能代替国际化,更不能成为拒绝引入的理由。更要避免金融基础理论知识不足,却要学习CFA专业教材,从而导致的专业知识和结构凌乱,国内金融业发展不知晓,国际金融完全不清楚的现象。在课程植入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CFA知识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逻辑关系,从学分分值、模块选择、学期分布、CFA考试科目权重等方面科学合理安排。鉴于金融学有些必修课与CFA知识相近,但专业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应该选用以国内出版的教材为主,CFA教材参考为辅的方式,如“经济学”、“衍生金融工具”等课程的学习。
(3)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应试教育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应试”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要求学习过程必须围绕教材采用机械学习、过度学习、强化训练,这种方式极易产生智育目的狭窄的问题。CFA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把学生能否通过一级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其功利主义倾向严重。众所周知,高校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四个方面,其知识体系涉及学科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教育过程注重学生应谙熟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具备基本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所以,CFA课程学习要避免强调应试教育而忽略素质教育的问题,特别应规避CFA考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学多少的怪圈,当然也不能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因为素质教育也体现在应试教育和具体能力上,只有二者并重才有助于实现金融学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1] 丁平.美国注册财务分析师[J].广东金融,1996(10).
[2] 刘姝威,郑瑞芳.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认证体系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2).
[3] 张超.从CFA考试看我国金融教育改革之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2).
[4] 方建珍,杜伟岸.金融危机与金融教育的“道德奠基”:以CFA考试为鉴[J].理工高教研究,2009(10).
[5] 刘骅,张维.CFA课程本科教学效果与影响因素评价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4).
[6] 许洁.CFA全球第二大市场在中国欲打造资产管理领域人才“黄金标准”[N].证券日报,2015-06-29.
[7] 张安格,甘永涛.西方大学思想的嬗变、模式、挑战与应答[J].新华文摘,2008(19).
(责任编辑 王栓芹)
Analysis on the Amalgamation of CAF Course into Our Financ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MALi,YINHongju
(SchoolofEconomicsandFinance,Xi'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Xi'an,Shaanxi,710128,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inancing industry,no university has the financing education that can satisfy different kinds of demands,but the assimilating educ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is undesirable.And only diversified training goals ar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reform in universities.Therefore,an introduction of CFA knowledge to the class of our university not only pours vitality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that is fixed for a long time,but also actively explores the formation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employment capacity suitable for students and social requirements.S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wo teaching models formed in integrating process of undergraduat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s,namely penetration and implantation,it is pointed out that alth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both of them have no big difference,and thus can help improve the integrating effect of two kinds of education if three relations are dealt with well.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CFA);financing talents;undergraduate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
2015-06-15
马莉,女,吉林长春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商业银行管理。
2014陕西本科高校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SJZG20142);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度教改项目(XJG201111)。
G521
A
1008-5645(2015)06-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