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活在虚伪里
——试论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

2015-02-21 09:51:37罗斐然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心理

罗斐然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认真活在虚伪里
——试论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

罗斐然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张爱玲的小说解构了自古以来的女性神话,她用华丽的文辞、凄艳的笔调揭示了女性被欲望扭曲了的种种丑恶心理。从文本出发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性扭曲的心理、本质上的依附心理和极度爱慕虚荣、同性相互倾轧等心理,并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特点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女性心理塑造的独特价值。

张爱玲小说; 女性心理; 女性书写; 女性意识

0 引 言

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她的一生就像其小说集《传奇》的名字一般,她的小说一经问世,便以独特的魅力震撼文坛。她以其独树一帜的女性书写展现了当时女性在封建宗法体制之下步履维艰的生存困境,她为文坛塑造出众多经典女性形象的同时,也深刻解剖了女性本身所固有的心理痼疾。

1 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特点分析

张爱玲以其独有的女性体验为文坛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而其笔下的形象历来都是学者争论的焦点,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因渴望年轻肉体而心理扭曲的梁太太,《倾城之恋》中离异后想将再次的选择权紧握在自己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依附丈夫没有独立意识的孟烟鹂,《半生缘》中出于嫉妒和自保心理而向妹妹伸出魔爪的顾曼璐,《心经》中因具有恋父情结而对父母之间爱意充满敌对情绪的许小寒等,这些女性形象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中留下一席之地,无疑是因为张爱玲对其女性心理的独特书写。

1.1 性扭曲的心理

孔子曾说过“食色,性也”,叔本华也认为:性欲和其他欲望的性质截然不同,就表达的形式看,它的力量最强猛,它构成人类的本质欲望。[1]53性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本性、是自然,但是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其进行强烈压制,它就会以更加扭曲的状态呈现出来。

张爱玲小说中最好的证明便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七巧在年少时也是个鲜活的生命,有自己的心仪者,但是当面对金钱与门第的诱惑时,七巧缴械投降了,她嫁给了一个残废丈夫。由于自己的情欲被长期禁锢,所以当姜季泽突然出现点燃了七巧的性欲望时,哪怕是态度暧昧的言语或者蜻蜓点水的肢体触碰也能让她浮想联翩:“季泽笑道:‘是吗?嫂子并没有留过我,怎见得留不住?’……她嘴里说笑着,心里发烦,一双手也不肯闲着,把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恨不得把他挤得走了样才好。”[2]78-79。多年后明知姜季泽的再次出现是为了自己的钱,但在某个瞬间,她的情欲击溃了理智,但是七巧最终没有这样做,她要抵制他,就这样,七巧再一次地选择压抑自己的欲望。被扭曲的心理使得她对自己的儿子有着一些不伦的情感,她长期要求儿子陪着她,,甚至打听儿子与儿媳的床弟之事,同时,她亲手毁掉自己女儿的幸福。纵观七巧的一生,无疑是被“欲望”所困的一生,而困扰着她的情欲又是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其结果是只会导致越来越强烈,最后将其吞噬。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性本能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又不能得到恰当的宣泄,便会形成一种病态心理,导致性变态或其他心理障碍,“消极的禁欲则是强迫性神经病的主要特征。”[3]105

像七巧这样的女性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并不在少数,《沉香屑·第二炉香》中同样有一位被情欲吞噬扼杀自己子女的女性——密秋儿太太,她是一位长期得不到正常的异性之爱的寡妇,她感到无依无靠,要将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于是便将自己女儿也打造成为一位禁欲主义的“玉女”。她将对男女之事毫无概念的愫细嫁了出去,新婚之夜愫细被丈夫正常的行为吓得落荒而逃,密秋儿太太对女儿这种行为不但没有进行教育,还将之公布于众,最终致女婿含恨自杀。

母性是古今中外不断反复歌咏的主题,但张爱玲撕掉了披在“母亲”身上的华丽外衣,一反其圣洁形象,塑造出了这些自私冷酷的母亲形象,甚至是置儿女幸福于死地的女魔头形象。在其作品中,母爱这种向来被当做无私、圣洁的崇高感情却因性欲的不满足而变得扭曲和可怕。一个是在封建宗法社会中一直讳莫如深的自然欲求,一个是社会中一直被反复推崇歌咏的母性,而当两者碰撞时,伟大的母性向性欲屈服了,使得这些被压抑被扭曲的心理变得更为深刻。

1.2 强烈的依附心理

张爱玲曾在《有女同车》中慨叹道:“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4]83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揭示了众多的女性心理痼疾,其中最深刻最发人深省的莫过于女性精神上的不自立、心理上对男性的强烈的依附。这些女性摆脱不了以男性为精神支柱的悲剧命运,一生匍匐在男性的脚下,活在婚姻的枷锁之中,新派、旧派女性概莫能外,旧派女性毫无女性自觉,婚姻是她们寻找依靠的惟一手段和最终归宿;新派女性坦然接受现代物质文明,谈西式恋爱,但仍然自甘为男性世界中永远的奴隶。

旧派女性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的妻子孟烟鹂。婚后的佟振保依然不改在外嫖娼的恶性,烟鹂开始不知道,也绝对不会疑心,“她爱他,不为别的,就因为在许多男人之中制订了这一个男人是她的。她时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口边:‘等我问问振保看’”。[2]59她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既是振保在外面公开地玩女人,烟鹂也总能自欺欺人。她之所以忍气吞声、麻痹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根深蒂固的对丈夫的奴性,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所以说她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她意识中已深深扎根的对男性的依附心理所造成的。

如果说旧派的女性已被封建礼教思想所禁锢,那么受过西式教育、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勇敢摆脱封建婚姻争取自由的新女性又怎样呢?结果也是一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勇于摆脱曾经束缚自己的婚姻,顶着遭人耻笑的风险跟随范柳原来到香港,虽然她内心清楚地知道他放荡本性和花花公子的作为,但范柳原无疑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最后流苏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她勇敢的摆脱了上一段的不幸婚姻,但她依然无法摆脱以男性为自己物质支柱和精神支柱的命运。张爱玲清醒认识到,经济上的不自立与心理上的深深依附使得追求爱情的理想最终成为一曲凄凉的悲歌。

1.3 极度虚荣的心理

与女性的依附心理相辅相成的是她们的虚荣心,如果说用终身的幸福去换取虚荣或者说是眼中只有物质,那便是一种心理痼疾了。

如果要为这种心理找一个典型的话,那么最合适的莫过于《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了。初入梁太太山庄时,葛薇龙内心充满了紧张与惶恐,但当面对巨大的物质诱惑时,她堕落了。“薇龙在衣橱里一混就混了两三个月,她得了许多穿衣服的机会,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对于她,不过是炫弄衣服的机会罢了”。[2]168年老色衰的梁太太为了留住年轻的情人而利用葛薇龙的婚姻,薇龙知道梁太太和乔琪乔之间的奸情,也知道这场婚姻的目的,但是却无法抗拒强烈的虚荣心所带来的物欲贪求。

无独有偶,《留情》中的淳于敦凤也是这样,她出身极好,但命运多舛,结婚不到几年,丈夫就去世了,之后守了十几年的寡,俗话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她对米先生毫无感情,但却选择他成为他的姨太太,“我为了自己,也得当心他呀……总想把他喂得好好的,多活两年就好了”,“要是为了要男人,我也不会嫁给米先生了”。[2]23在这场完全是交易的婚姻中米先生获得了晚年的一点艳福,淳于敦凤获得了极大的虚荣。

1.4 同性倾轧的心理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女性是一个伟大的团体,是一个可以紧密团结起来的群体,她们之间是存在着爱和温情的,而所谓的仇恨则是由男性所造成的。然而在张爱玲的笔下,女性的许多痛苦却是同性造成的。如《半生缘》中的顾曼璐为了养家糊口做了舞女,而其冰清玉洁的妹妹顾曼帧则读过大学,有两情相悦的对象,姐妹之间巨大的差异使得顾曼璐对妹妹心生嫉妒,当她得知母亲有意撮合曾经追求自己的豫瑾和顾曼帧时,她彻底崩溃了。随着祝鸿才对曼璐逐渐失去兴趣,曼璐感到了极大的危机,于是她和母亲一起酝酿了一个恶毒的计谋——她欺骗曼帧并把她囚禁起来,致使曼帧被祝鸿才强奸、怀孕,最终在命运的捉弄下,曼帧嫁给了祝鸿才,彻底断绝了幸福的可能。

类似这样对同性打压、倾轧的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骂走了春熹,扼杀了女儿长安的感情萌芽。在未婚夫面前丑化长安的形象,将一个标准的娴静的闺秀丑化为对鸦片上瘾的烟鬼。再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将原本介绍给妹妹宝络的对象范柳原抢了过来,而且毫无愧疚之情,当众人咒骂她时,她微笑着觉得自己胜利了。还有《小艾》中小艾的遭遇,当姨太太得知小艾被老爷奸淫之后,非但没有同情小艾或者怪罪老爷,反而将仇恨转嫁到小艾身上,对她进行虐待,最终导致小艾流产。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使得她无力与男性的权威相抗衡,无法与男性争夺话语权、控制权,于是她们便打压同性来争夺话语权。“在中国特有的宗法父权体制下,女性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发展出两极化趋向的生存策略:对男性主体采取认同的态度,对女性则采取竞争的排挤态度。”[5]5

1.5 恋父情结

情结是一种心理动作,它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情结”称为“恋母情结”,这是以子辈为主体,儿子恋母嫉父,在情欲上渴望与母亲恢复统一的无意识的状态。相对于男子在“俄狄浦斯情结”中的恋母嫉父,女儿对父亲的爱恋和对母亲的仇视则被称为“伊莱克拉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也就是“恋父情结”: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

《心经》就是对“恋父情结”的演绎。女主人公许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她一方面努力维持这段隐秘的感情,用暧昧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挑逗父亲,逃避其他的男性,避免与他们深入接触以及结婚的可能,执着于“我不放弃你,你是不会放弃我的!”一方面打压母亲和父亲同居的情人段绫卿,她视母亲为自己的情敌,她总是有意无意地让母亲觉得自己已经年老色衰,“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魅力点的衣裳,或者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许小寒就这样离间父母之间的感情。当她的父亲找了与她长得相似的段绫卿同居时,小寒发疯似地要施加破坏,斥责道:“你看不起我,因为我爱你!你哪里还有点人心哪——你是个禽兽!”小寒本应扮演家庭和谐的角色,却被对父亲的爱恋所左右,失去理智,导致家庭破裂。

2 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成因分析

张爱玲犀利的文字直指女性最隐秘的心理,向世人揭示了这血淋淋的现实一般存在的女性心理。所谓是有果必有因,其笔下的女性心理特点,必定是有特定的原因所导致。

“五四运动”提出了平等、自由的口号,但其后这一观念通过数年的践行才进入人们心中;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女性解放,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不能说女性得到了彻底解放。正是长久的半封建历史导致女性将身份渐渐内化,不敢更不愿与男性的权威相抗衡。《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其父为了自己享乐,迫使家茵去做有钱人的小妾;《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孟烟鹂对本性放荡的丈夫佟振保的忍气吞声……这都说明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的多余而存在,而其罪魁祸首就是中国的几千年的宗法伦理体系。中国宗法父权体制通过儒家文化,在权力、欲望、身份、性别歧视等方面为男性打掩护,维护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和宗法秩序。“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6]680在男权社会,不论男性的身份高低、地位如何、年纪高低与否,毫无疑问女性都必须无条件地附属在男性主体之下。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内在性”来形容当下女人的处境。“内在性”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所谓的“永恒的女性气质”。[7]367这是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只需要女性毫无怨言地处于从属地位,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争夺话语权、控制权,以此来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连环套》中的霓喜一辈子只靠嫁男人度日,毫无独立思想可言;《心经》中的徐太太,明知女儿对丈夫的不伦之情,甚至丈夫的不轨,却毫不动容。这些女性都生活在男性的权力之下,靠男人度日,甚至为了家人的名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幸福甚或生命,而这种思想已经内化为一种行为模式,她们自己却是毫无意识的,这都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所导致的。

所谓“文如其人”,作家的个人经历、思想、志趣都会投射在作品之中,张爱玲之所以能塑造出如此之多的女性形象,并能将女性心理剖析得如此透彻,这和她的家庭以及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首先,张爱玲的童年对她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突出表现在其父对她的影响。张爱玲对她父亲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她痛恨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从未给过她关爱,有的只是打骂、只是那些灰色的记忆,这体现在其作品是《茉莉香片》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父爱的缺失,她在内心深处是深切渴望着父爱,这从她讲述恋父情结的小说《心经》以及她的两次婚姻中都可以看出来。

张爱玲深受西方通俗小说和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影响,她的家庭是中西合璧的,这种家庭也给她造成了特殊而又复杂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小说创作。[8]168张爱玲的母亲多年留学海外,是一位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识女性,这对张爱玲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正是张爱玲接受的西方文化和其生存的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使得张爱玲认识到女性在心理上、精神上的不自觉,洞察到女性所固有的心理痼疾。

3 张爱玲小说女性心理塑造意义

张爱玲的小说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了剥去一切华丽外衣之后赤裸裸的女性心理,女性不是男性或者整个社会的附属品,而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的。但审视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之后会发现这个群体是以一种病态的现象存在的。张爱玲塑造这些女性心理有其独特的意义,它不仅是当时主流文学之外的重大收获,更是引起了女性深刻的自审,对促进女性精神自觉和解放有着巨大意义。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以男女婚恋题材为切入点,这大大丰富了当时革命文学为主导的文坛。在同时代的爱情题材小说中,大多为“革命+恋爱”的题材,这种题材的小说一般为男女主人公在革命中得到历练,爱情得到升华,或者为了革命牺牲爱情。而张爱玲的作品多采用“审丑”的眼光,来审视女性的病态心理,这在主流文学之外,开辟了一条女性书写的独特道路。“五四”时期的一批女作家,比如冰心、凌淑华、庐隐,在新思潮的影响之下创作出了大量婚恋题材,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由是她们笔下的女主人公奋斗的终极目标,然而,当时的实际是:中国社会仍然被封建思想萦绕着,追求婚恋自由的女性在整个社会中毕竟只是为数较少的存在,而张爱玲的笔下多是世俗人物,在就还原当时时代面貌这一方面上,应该说张爱玲的作品,特别是其塑造的女性心理弥补了许多现代作家重视思想启蒙而疏忽于本真的世俗人性的表现的缺憾。

张爱玲的书写的超越性,不仅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还体现在她通过对女性日常生活悲剧的书写,揭示出整个人类所共有的某种命运悲剧。《色戒》中佳芝在最后关头放走了易先生,换来的却是易先生的无情枪杀,这就是人性的残酷所在。《半生缘》中的顾曼桢,可以说是张爱玲笔下塑造出的唯一一位进步而正面的女性形象,她善良、忠贞、自立自强,她一直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并能够自立,可她依旧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多少恨》中的虞家茵有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有两情相悦的恋人,但是却被突然到来的流氓父亲破坏。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书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人类自古以来都在解读的命运母题,展示了命运的无常性、神秘性,引发读者对人性和命运本真的思考。

在封建宗法社会体系中,中国的女性作为整个社会的配角,在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小圈子里压抑地生活着,男性或者说整个社会对她们只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对于她们的期盼:贤妻良母、三从四德,这是男性强加在女性身上的期望;另一种就是红颜祸水,认为她们是男性仕途道路上的绊脚石。不论是她们身上承载的期盼,或是祸水的骂名,她们只能是按照男性的期盼来生存,否则就会背上骂名,期盼或指责并不能代表女性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而只是一个空洞洞的“女性神话”。张爱玲的女性书写着意于凡俗女性人生的描写,以更加贴近有普遍意义的女性生存的本真来颠覆文学史上的种种“女性神话”。[9]166

张爱玲的作品不仅使女性认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存在的,还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状态——病态的:充满着人性的自私、冷酷、虚荣、相互排挤等等,她向读者揭示了女性自身所存在的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这些病态的存在是真实的,是当时女性所无法避免的。但是时至今日,张爱玲的作品中反映的某些问题也是依然存在的。张爱玲所展示的女性千疮百孔的生存状态是触目惊心的,也是足够引起女性对自身的关注的。女性只有认识到自身固有的缺陷,进行深刻的自审和反省,才能实现女权主义者所谓的女性解放。

[1] 叔本华.叔本华谈意志[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2] 张爱玲.色·戒[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

[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4]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11.

[5]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桂林:广西出版社,2003.

[6] 孔希旦.礼记集解[M].上海:中华书局,1989.

[7] 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8] 王枫.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小说散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3).

[9] 温静,卢苓霞.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史价值[J].学术交流,2005(5).

(责任编辑 陈红娟)

Living Seriously in Hypocrisy—An Analysis of Women's Psychology in Zhang Ailing's Novel

LUOFeiran

(SchoolofLiterature,Jimei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China)

In Zhang Ailing's novels,she deconstructed female mythology from ancient times.She uncovered different kinds of women's ugly psychology distorted by their desires with her luxurious language and her sadly beautiful writing style.Based on her novels,the paper analyzes women's twisty sexual psychology,their adhering mentality in nature,and their psychology about extremely strong vanity and mutual conflict of the same sex,and then explores the forming causes of thes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further studies the unique value of female psychological portray in her novels.

Zhang Ailing's novel;female /women psychology;female writing;female awareness

2015-06-11

罗斐然,女,湖北襄阳人,集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106.5

A

1008-5645(2015)06-0090-05

猜你喜欢
张爱玲小说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九月雨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张爱玲在路上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9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