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剑朝,曹燕子,曹 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金融研究所,陕西杨凌 712100)
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推进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罗剑朝,曹燕子,曹 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村金融研究所,陕西杨凌 712100)
农村金融问题是中国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将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国际学术会议围绕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主题,就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研究、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供求问题、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动态、研究理论、方法创新等5个主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在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市场配置效率、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学科建设等问题的未来研究与政策改革上达成了基本共识。
创新;农村金融;发展;会议综述
为进一步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科学研究、思想库、智囊团和决策参考作用,加强农村金融学术前沿交流,汇集各国农村金融领域的最新研究理念和成果,研究农村金融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进而完善农村金融顶层设计,破解农村金融“哥德巴赫猜想”,共同促进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IRT117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于2014年9月21-22日在中国杨凌隆重召开。来自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韩国宏观金融研究室、韩国农协中央会、孟加拉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长安银行、杨凌农村商业银行等5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管理部门近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同出席了本次大会,会议围绕新时期农村金融领域的理论、实践及前沿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探讨和交流。
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各参会代表就当前农村产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验支持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及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创新实践面临问题、农户信贷可得性与借贷行为、农村金融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法、国外农村金融发展及农村金融需要继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等7个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现将本次会议的主要观点归纳整理并综述如下: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步伐的加快,农户对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明显增加,农业信贷供求失衡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存在多样性不足、非农倾向严重、同质化等问题,导致农业信贷资金较为缺乏,农户较大规模的信贷资金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户“融资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发挥农村产权的资本功能,实现农户产权的可抵押性,提高农村金融市场配置效率、促进农村金融供求均衡,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问题。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提出在中部6省和东北3省进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试验试点,从而拉开了我国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验的序幕。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应当赋予农户承包土地的抵押和担保权能,肯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抵押性,为破解农村缺乏抵押担保物难题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当前我国进一步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提供了最直接和有效的政策依据。因此,对农村产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试点试验的现状、进展、成效和挑战以及农户参与意愿等问题的讨论,成为了本次会议的一大热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罗剑朝教授运用Gologit Model对不同地域农户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农户参与意愿概率的边际贡献及差异性进行了实证研究,选用西部典型试点地区——陕西和宁夏两个试点区的问卷调查数据作为样本,首创性地对农户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意愿的概率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受访者性别、农户家庭负债水平、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类型、农户社会资本、农户对农村信用社服务态度、信誉的评价、农户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的认知、农户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经历均对农户参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于陕西高陵县和宁夏同心县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进展状况存在差异,两县农户参与意愿的概率分布状况明显不同。据此提出了应将农户的性别差异作为融资对象的选择基础,建设和完善农户个人征信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秩序,确保信贷供给和分配的合理、公平和有效,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农户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意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家庭生产经营向非农产业延伸等政策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马九杰教授结合发展中国家抵质押制度改革的经验,论证了抵质押贷款业务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抵质押制度的改革方向。对我国在农地抵押制度改革试点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山东枣庄、黑龙江五里明、吉林梨树等地的新增模式和机理变迁。认为现有农地抵押融资改革试点取得了“增加供给、增进信贷可得性,改进农村信贷基础设施,为修改相关法律积累证据”的效果。同时,还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权抵质押融资面临的挑战、问题,认为随着法律改革和抵质押制度完善,农地抵押可能成为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途径之一。
南京农业大学张龙耀副教授以山东枣庄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阐述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进展过程,通过实证研究对数据进行分析检验,认为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枣庄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已初步形成可复制的“枣庄模式”,即“交易——鉴证——抵押”模式,探索出特色鲜明的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模式,但目前案例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性贷款,其商业可持续性尚待进一步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具有明显的规模偏好特征,案例地区经营规模低于100亩的农户不能获得直接的融资改善,其本质上属于政府支持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
金融服务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市场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以满足当前“三农”发展对资金的需求。2006年12月,为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拉开了设立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幕。近年来,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数量日趋增加,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打破了农村金融市场垄断,政策性农业保险等金融机构支农力度也不断加大。因此,探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效率等问题尤为迫切。
(一)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及竞争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晓明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和效应进行分解,发现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农村投资、对外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直接影响显著为正,但空间溢出效应为负;技术创新、交通物流直接影响为负,但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他认为在未来农村金融发展中,要进一步加快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加大农业投资和发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加强省际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大力发展技术创新、交通物流等能够促进要素或产品跨区域交流的产业。
西南大学温涛教授运用生态学Lotka-Volterra竞争扩散模型,对城市金融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关系、传统国有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和非国有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城市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共同发展格局,但城市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抑制效果较强,如果在现有制度及金融生态环境不发生改变或缺乏金融服务创新的情况下,城乡金融市场二元结构将难以改变,传统国有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与非国有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虽然双方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抑制效应,但国有大型农村金融机构对非国有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抑制效果更强。他认为,在目前竞争态势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在与城市金融机构和传统大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中,要想获得比较优势,进而生存、发展,并有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精细分工加强自身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通过金融创新促进农村金融的有序竞争。据此提出尽快完善农村金融的顶层设计,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三农”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考核与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功能,建立农村金融的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模式,增强服务创新的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何广文教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指出未来我国金融业尤其是农村金融业未来研究的方向。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处于重要转型期和创新期,其未来发展面临多重竞争,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迅速增长的有形竞争,从发达地区到欠发达地区,银行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逐渐增加,竞争态势明显;无形竞争兴起,主要体现在实体金融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以电商为主导的互联网金融利用移动、互联正逐渐颠覆实体金融业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发生转型和变化,农村发展的大趋势是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以及城镇化,这种趋势对金融业和农村金融需求结构产生冲击;金融业竞争的国际化,金融业的技术、操作模式等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给金融业带来巨大挑战;目前普惠金融服务逐渐深入,面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如何低成本、广视角地为农村地区提供普惠性的金融服务亟待关注。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效率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珩运用DEA方法和Tobit模型,对陕北地区2008-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效率有所退化;地区效率呈梯度式变化态势;改制成本造成股份制样本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与市场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不适应;农业贷款比、不良贷款率、流动性比和产权形式对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有显著影响;贷存比主要影响规模效率;第一产业占比对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有显著影响,提出了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验、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充实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本金、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以及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等建议。
宁波大学商学院熊德平教授运用2007-2013年数据对区域金融发展、大股东持股对村镇银行资本投入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作为独立的商业性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股东更愿意将资本投入到金融环境较好、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而非那些金融覆盖率较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欠发达地区,这与银监会引入村镇银行的初衷相悖。同时,作为村镇银行最大股东的主发起行,其持股比例的提升虽然会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但由于其他股东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不利于村镇银行吸引其他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不同地区的金融管理部门应根据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设计差异化的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大股东持股比例。
(三)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李丹教授运用2008-2012年的数据,从业务结构、保费收入、保险赔付、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4个方面分析了黑龙江农业保险现状,从供求角度以及政府角度研究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发展农业保险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农业保险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建立省级政府主导的省内农业保险监管服务体系、设计适合省情的地方性农业保险保障政策、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加强对地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税收优惠以及加强农业保险人才培养,突破人才瓶颈的制约。
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是国际性热点问题,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金融主体需求正从过去的小额农户消费融资需求转向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性融资需求,这种变化对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理论和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创新实践带来了更大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高波博士介绍了了陕西省金融系统在金融扶贫、信贷支农等方面做出的创新尝试和成功经验,并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展望了未来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并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流程、扩大抵质押担保物范围、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大力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在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同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三农”。陕西金融系统做了很多创新尝试,如金融精准扶贫计划、“订单+金融”试点、农产品定价机制、订单履约的订单企业商品融资、财政配套政策等。作为金融监管者,他认为农村金融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解决现有涉农金融机构如何下沉服务重心、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要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增加金融服务供给,鼓励面向“三农”提供差异性特色化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产品。(2)创新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担保方式,探索“农业+科技+金融”三者融合的方式和途径,加强涉农信贷与涉农保险的合作,探索拓宽涉农保险保单的质押。(3)促进现代金融技术向农村覆盖,为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便利、快捷交易平台。(4)农村金融政策创新,应对当前金融产品创新进行通盘考虑,整合现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合力。
长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宗宽博士认为,农村金融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发生重要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户籍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正在逐步实施,农村经济社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重要性日益突出。而目前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主体定位不当造成的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扩大;农村领域产权制度缺陷;金融产品创新主体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及农村金融与财政缺乏配合;金融监管过度与监管不到位并存、农业生产者信用体系建设不足以及抵质押物不充分等。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应着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维,着力加强农村市场化体制、机制和模式的研究,着力加强农村金融战略规划的研究,着力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研究。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李林博士从实践角度阐述了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小金融机构在目前金融机构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转型发展问题。李林认为,得益于农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技支撑,杨凌农村金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力和支持,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杨陵农村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意识,与示范区现代农业生产共同进步,为更大范围地区提供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创新模式。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加强,资金需求也随之增大,农业信贷供给难以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农村地区资金供求失衡矛盾日益突出。在资金供给不足的约束下,农户本身的诸多因素同样制约着农户的信贷可得性,形成了差异较大的借贷行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静教授以陕西洛川果农为例,分析了农户的信贷现状,结果表明:由于存在交易成本、监管成本及信贷风险,具有较大融资需求农户在融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非正规金融机构以非利息成本为决定因素进行信贷,其信贷配给现象要比正式金融严重得多。她认为解决农户信贷配给问题纯粹依赖于非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功能扩大化是行不通的。解决农户融资困境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组织机制创新,建立新型农村金融体制;关系型信贷对提高农村信贷资金偿还率具有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发展关系型信贷业务及产品;在农村实施PNO机制可有效地提升农户信用,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湖南农业大学李明贤教授从农户信贷资金价格、农户信贷抵押担保物要求、农户信贷信用等级要求、农户信贷交易成本等4个方面阐述了金融机构农户信贷发放门槛状况。通过信贷产品的资金价格、抵质押物要求、信用要求、交易成本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农户信贷与个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门槛的异同,认为信贷发放门槛对农户信贷有农户无法承担高额利息和交易成本、贷款期限过短导致贷款不适应农户的需要、农户资信档案不完整影响贷款获得、农户缺少符合要求的抵押物和担保人等制约,提出了金融机构要树立普惠金融理念,树立主动服务农户意识,针对农户这一特殊群体设计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增加农村机构网点,推动机构网点向下延伸;积极开展信贷流程再造,简化审批手续,实行限时审批以降低农户的申贷成本;充分利用农户的软信息等建议。同时还要通过贷款技术降低机构总成本和风险;扩大抵押担保范围,鼓励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的各类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提高信贷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完善的“问责制”,严格规范行业操守,杜绝因道德风险而形成的贷款风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韬博士运用泊松门栏模型对山东泰安171个农户5年借贷行为进行调查,并对农户是否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及获贷成功笔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年农户家庭相对于老年农户家庭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农户承包土地规模越大,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交通越便利,5年内农户越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中老年农户家庭相对于老年农户家庭,其获得多笔贷款的概率显著降低。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村金融深化改革要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联动,实现金融业与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对接,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近年来,学术界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回顾和梳理农村金融研究的历程,反应其最新发展,把握研究动态,对于拓展农村金融学术前沿,创新研究方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华中农业大学黄琦博士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文献计量方法,对1980-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有关农村金融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对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进行了文献研究。对中国知网(CNKI)1980-2014年收录的农村金融文献输出分析,得出农村金融研究总体呈现先递增后保持稳定,再递减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对研究文献的刊源分析得出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经济研究》,位居前列的文献在农村金融研究领域代表着研究的最高水平;主要研究机构为西南财经大学,代表农村金融研究的学术水平,且位居前列的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湖北和江苏;资助农村金融研究文献最多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次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布前三位分别为金融学、农业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农村金融重点关注的学科,且农村金融研究热点问题主要是农村金融外延性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研究、农村金融效率评价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等。
华中农业大学熊学萍教授从宏观视角提出金融发展的动态理论,探讨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结论不一,其可能存在多重原因,即对金融发展水平的界定和测度存在分歧,测度指标粗糙,难以囊括金融发展的全部内涵,导致研究结果不稳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金融结构的差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提出金融发展(动态)的概念,并结合金融发展(静态)、金融深度、金融宽度、金融结构论、金融成本论等理论,利用世界银行的金融深度和宽度的测度指标,对2004-201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货币化程度、保险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显著,各省份金融深度、宽度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一致,从业人员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证券化程度、网点密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基本验证了金融发展的两个维度(深度与宽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各异,同时也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已有研究会出现不同甚至矛盾结论的原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吴养会副教授介绍了贝叶斯网络结构在金融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农村金融的研究会收集到很多数据,信息量很大,从数据中提炼有效的信息往往耗时较久,浪费人力物力。贝叶斯网络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可以促进数据的归类和筛选。认为通过构建贝叶斯网络并与金融数据统计分析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和信息提炼对于解决金融问题尤其是农村金融问题大有裨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占治民运用政策语境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研究、矛盾分析方法并结合案例,研究了民族地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问题,分析了少数民族集居区金融改革发展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特点,有时或有的地区是一般性为主,有时有的地方却是以特殊性为主。民族地区土地金融政策语境较其他地区要特别兼顾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和时空环境。通过深入调研,实事求是地摸清县情、民情和农情;切实尊重回族信教群众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尊重回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和民情风俗;尝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情的新型伊斯兰银行不失为有效措施。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均取得巨大进展,但农村金融领域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争论,农村金融改革的许多方面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关注和研究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的状况,分析不同经济环境下农村金融运行机制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归纳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所长古谷周三对日本农村金融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日本农村金融资金需求情况入手,并对资金需求的类型进行了讨论,厘清了日本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需求的种类。他认为,为了实现农业稳定经营,应当首先强调政府的财政支农,在此基础上做好民间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分工,同时发展合作金融,构建全面、完善的金融支农经营机制。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岡山信夫研究员对日本农村金融制度与合作金融特征进行了剖析,认为发挥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作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他介绍了日本农协的合作金融制度、农业共济制度、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和各种政策性资金,对比分析了中国的合作社与日本综合农协的差异,并对合作金融组织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合作金融组织在今后中国的发展中将起到更大作用,应该重视合作组织发展,探索适合不同地域的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形式,而日本已有的政府财政扶持优先、推行利率补贴和费用补贴、纠正过度市场化的偏差、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王雷轩博士围绕日本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探讨了日本的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的创建、发展历程、框架结构、业务流程和存在的争论,并具体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建设。他认为,日本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有效分散了贷款风险,较好地解决了农业融资的担保问题,对促进日本农村金融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鉴于中国目前的农业状况与日本农业有相似之处,借鉴日本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完善中国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具有积极意义,但伴随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演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与农情。
韩国宏观金融研究室宋枓韩研究员对韩国农业环境和韩国农业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农协在韩国农业金融体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韩国农村金融相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程度发展,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韩国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优势和劣势,韩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为农业部门提供系列服务、服务于农民金融权利受限地区,在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提供农业金融服务,作为商业银行和政策性政府机构履行职责,在农业金融领域发挥了主导性作用(覆盖了22%的农业行业贷款)。同时韩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农民家庭债务(过度借贷)上升,对政策性金融严重依赖,偿还债务的能力日益恶化;银行业务及农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合理;资产质量低;农业行业面临激烈的竞争;成本高,利润低等劣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与农业有关的各类行业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增加竞争实力的同时注重国际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
韩国宏观金融研究室首席研究员金宰贤先生介绍了1960年以来韩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通过分析农村金融制度形成过程、农村金融体系的特征、发展阶段,强调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韩国农村金融业务增长的原因在于农协中央会信用部门的指导、存款利息免所得税等优惠、有效增加农村地区储蓄、扩大农村地区资金扶持力度以及政策性金融的补充作用。通过以上分析,认为韩国农村金融同时面临农户负债较高、农村合作社经营不良和城市地区合作社的认同度不高等问题,以及农村经济不景气、互助金融需求缩小、农村人口减少、老龄化加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占GDP比重逐步下降以及互助金融定位不明确等多重考验。为了持续发挥农村金融功能,韩国必须发展社区银行,进行农户咨询升级,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谋求并购、规模化,通过走进社区、扩大业务范围等措施,确保作为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
孟加拉国农业大学Wakilur Rahman副教授介绍了孟加拉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应用社会关系模型深入分析了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原因。他认为客户、银行员工、社区领袖三个社会组成部分在维持小额信贷运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促进了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发展和推广,银行员工在孟加拉小额信贷的发展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这对中国未来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巴基斯坦留学生YASIR介绍了巴基斯坦的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巴基斯坦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研究,指出64%的巴基斯坦人目前仍生活在农村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或其相关活动。因此,任何改变农业生产的政策对整体国民经济将会带来连锁效应。然而,大多数巴基斯坦的农村呈现贫困的恶性循环,因此亟需足够的资金加速新业务或重构现有业务,创新金融工具及金融产品促进巴基斯坦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是世界性的重要课题,本次“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是在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赋予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宏观背景下,来自中、日、韩、孟加拉、巴基斯坦5国高校、科研单位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近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聚焦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主题,对农村金融领域的诸多热点前沿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实现了会议预期目标。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农村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深入研究;要继续关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和进展,跟踪动态,提出发展建议;要加强农村金融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从事农村金融研究与实践的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未来需要继续关注和努力的方向主要是: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市场配置效率、农业产业链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农村金融学科建设等。
本次会议在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之余,还就我国高校农村金融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方向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国内外对农村金融创新与发展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方的成功经验,促进各国农村经济及金融发展繁荣。
Broadening Opening-up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LUO Jian-chao,CAO Yan-zi,CAO L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Institute for Rural Finance;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Chinese rural financial problem is a maj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Rural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The theme of thi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e.Five research themes were discussed in the conference,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research of rural financial reform and innovation,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the research of foreign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rural finance research review,theories and methods innovation.The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on the aspect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market efficiency,industrial finance,rural inclusive finance development,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optimization,rural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e.
innovation;rural finance;development;conference review
F830.34
A
1009-9107(2015)01-0001-07
2014-10-31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IRT117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14RWZD01)
罗剑朝(1964-),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金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理论与政策、农村金融管理、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