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译者翻译藏族文学典籍的策略与方法分析
——一项基于《萨迦格言》英译的研究

2015-02-21 05:19索朗旺姆格桑平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外译格言典籍

索朗旺姆 格桑平措

(①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②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学校 西藏拉萨 850000))

外国译者翻译藏族文学典籍的策略与方法分析
——一项基于《萨迦格言》英译的研究

索朗旺姆①格桑平措②

(①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 ②西藏自治区体育运动学校 西藏拉萨 850000))

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是翻译,同样,藏族文学典籍只有通过外译,特别是汉译和英译,才能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译者外译文学典籍的效果不理想,相反,外国译者翻译的中国文学得到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由此可见,只有了解和借鉴外国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中国译者才能把中国的文学典籍更好地展示给西方读者。文章分析了藏文典籍《萨迦格言》的译者John T.Dav⁃enport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供译者参考借鉴,以期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

外国译者;藏族文学典籍;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文学典籍要想有更长的寿命,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外译。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学典籍也一样,只有通过外译,特别是汉译和英译,典籍才能得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另外,少数民族的文学典籍外译对于增进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藏族文化与藏族文学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然而,目前国内少数民族文学典籍外译普遍边缘化,民族文学典籍翻译研究发展缓慢。与国内相比,西方对藏族文学典籍翻译的兴趣始终不减,单单是六世达赖喇嘛的《仓央嘉措诗歌》就有数本英译本。另外,藏族格言集《萨迦格言》,藏族民间故事《尸语故事》,更顿群培大师的数部作品,如《金穗——智游佛国漫记》、《欲经》等,甚至有非主流的文学,如旧时拉萨街头的时政歌谣等皆被外国译者译成英语。

一、文学典籍翻译与译者

近几十年来关于中国典籍外译译者的讨论一直很热烈,是中国译者还是外国译者更合适承担中国典籍外译的重任?有人提出外国译者更合适做中国典籍外译,因为翻译界通常认为翻译实践一般应该从外语译入母语,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外国译者翻译中国典籍,他们做的是“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即:从外语译入母语或从非常用语言译入常用语言的翻译形式,他们对目标语言和文化具有天然的敏感和领悟,另外他们很清楚目标读者的兴趣和需要,也知道如何精妙传神地表达,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相反,对中国译者而言,翻译中国典籍做的却是“逆向翻译”(inverse translation),也就是从母语译成外语或从常用语言译入非常用语言的翻译形式。与外国译者相比,中国译者对目标语的语言敏感度和直觉不够,另外对目标读者的了解不够,直接影响了译品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但是,也有翻译评论家指出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而外国译者常常出现对原文理解错误,致使出现了不少误译现象。就连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翻译的美国汉学家Howard Goldblatt也承认,“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理解中国文学……不管译者多么技巧纯熟,外国人依然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作品。”另外,一些外国译者的译文一味地迎合目标读者,没能完全做到忠实于原文,这对中国文化的准确传播造成了影响。这样看来,外国译者的翻译难度是解读原文,但表达难度相对较低。而对中国译者来讲理解的压力小,但表达能力不够。由此看来,中国典籍外译仅靠外国译者不行,但中国译者要想担此重任,还需提高目标语的语言功力和对目标语的审美触觉,通过熟悉译入语文化来定位目标读者。

翻译家高方和许钧在其《中国文学如何真正走出去?》一文中就中国文学如何才能走向世界提出了八条建议,其中第七条建议就是:发挥外国翻译家的作用。并提出应关注外国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的文化立场和翻译水平。另外,同外国翻译家交流翻译经验,相互学习与借鉴。就此看来,中国译者可通过借鉴和学习外国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以期尽快并更好地把更多的中国典籍呈现给外国读者。同样,少数民族文学典籍外译也要靠本民族的译者通过学习其他民族的译者和外国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鉴于此,本文作者欲通过分析藏族典籍《萨迦格言》英译者John T.Davenport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了解外国译者是如何提高其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二、《萨迦格言》及其翻译标准

《萨迦格言》是藏族的第一部哲理格言诗集,是藏族学者、诗人、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大师萨班·贡噶坚参(公元1182-1251)于13世纪上半叶创作的。《萨迦格言》共有九章四百五十七首格言诗,每首都以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写成,内容涉及处世、治学、识人、待物等方面。

《萨迦格言》作为藏族文学的瑰宝,目前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语译本。格言诗的文字高度精炼、思想完整,并且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民族特有的色彩情趣。而这些特点却使得格言诗的翻译比一般的藏文文体的翻译更困难,翻译格言既要试图保存格言诗的原意及原貌,即格言诗特有的格调,同时还要保存其在藏语背景里固有的色彩和乡土气息。由此可见,格言的翻译标准同诗词的翻译标准一般,不但内容转述要准确,而且要尽量保证原文简练生动的特色和韵文体的格调,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通常在翻译这些题材时很多译者会简单地采用平淡无味的“词典释义式”或繁琐的“注释式”,采用这些方法后内容是转述了但译文索然无味,远没有原文的意境了。非英语为母语的翻译者要想译好格言诗难度很大,因为格言诗是一种高度集中地概括和评价社会生活的文体,具有语言形象、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等特点,翻译格言诗时理解固然重要,但要在外语中精妙准确地再现格言对译者目标语的掌握要求很高。

John T.Davenport于2000年英译并出版了《萨迦格言》(Ordinary Wisdom: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这可谓是一本上乘的译作,不管是对原文的准确理解、目标语的精妙传神的表达,还是再现原作的文学性和感染力都做得较全面。本文分析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供我国的译者借鉴和参考,来促进和推动中华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John T.Davenport翻译《萨迦格言》的策略和方法

John T.Davenport在翻译《萨迦格言》时采用了一些策略和方法,其中有宏观的翻译策略,也有对细节的处理方法。一些方法在其《萨迦格言》译本的序言中也着重提到,并说明了译者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

(一)合作翻译

就如上面谈到的,中国典籍外译时外国译者常常理解有误而中国译者则往往表达不力。外国译者要想完全理解原文,通常需要得到母语为汉语的人士的帮助。美国汉学家 Howard Goldblatt曾说过“欲做汉学家,先取中国妻”,英译《水浒传》(Outlaws of the Marsh)的犹太人Sidney Shapiro就娶了一位名为凤子的中国话剧演员为妻。另外,翻译《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的汉学家W.J.F Jenner,翻译《三国演义》(Historica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的美国著名汉学家Moss Roberts都提到在翻译中得到过中国学者的帮助。同样,翻译藏族文学典籍的外国译者有的请藏族学者校对其译文,有的直接同藏族学者合作翻译。比如,更顿群培大师《欲经》(Tibetan Arts Love)和《金穗——智游佛国漫记》(Grains of Gold-Tales of a Cosmopoli⁃tan traveler)都是外国和藏族译者合作翻译完成的。John T.Davenport也明白单凭一己之力想要透彻理解《萨迦格言》的内涵并非易事,必须采取一个策略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John T.Davenport在翻译《萨迦格言》时组建了一个由三人组成的翻译团队,团队的另外两名成员是Sallie Davenport和一位名为Lobsang Thonden(洛桑吞丹)的藏族学者。Sallie Davenport主要负责译文的表达,纠正译文中的错误并使译文文本更流畅,更符合现代风格。对于Lobsang Thonden在翻译中的作用,John T.Davenport是这样说的:他才是最先使得整个翻译计划变得可能的那个人,他把所有的格言及其评注的涵义用口语化的藏文耐心并细心地讲解给我们,我们才得以理解原文。由此可见,John T.Davenport知道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他通过团队合作来发挥整合优势,完善译文。这一策略应该是他的译本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

除了这一宏观的翻译策略,John T.Davenport在翻译《萨迦格言》时,遇到具体问题采用了具体的翻译方法,如下面几种。

(二)力求文体结构的相似

John T.Davenport在其译本的序言中提到:萨班创作的萨迦格言都是七言四句的诗歌形式。那种藏语传统的韵律节奏在英语中是无法再现的,只能是尽可能地努力做到表面结构形式的相似而已。

例如下面这首格言:

Skye bo yon tan yod med p‘i

Balng dor blo gros‘byed la mkhas

Rdul dang‘dres p'i lcags phye rnams

Khab len rdo yis len par shes

分辨是否有学问,知道取舍是智者;

灰尘铁屑混一起,磁石能够区分开。(萨迦班典顿玉,杨曙光译)

John T.Davenport把这首格言译成:

People may or not be knowledgeable,but

The wise are judicious in what to do and what to avoid.

A magnetic stone is able to extract

Iron filings that are mixed in with dust.

正如John T.Davenpor所说的,译文为了求得与原文结构形式上的相似,把译文强行分成四行排列来对应藏文格言七言四句的文体结构。

(三)语序调整

《萨迦格言》中每首格言的内容有喻有实,一般写实在前,比喻在后,各占两句。译本中的多数格言保留了原来的语序,但对一部分格言的语序做了调整。John T.Davenpor对语序的调整是这样说明的:我们试图保留原文诗句的顺序,但是由于藏语和英语之间的句法差异,个别格言翻译时如果坚持保留原来的语序,其英语译文就显得太笨拙。

如下面这首格言:

a.Nges par‘byung ba'i bay ba‘ga'

b.Ma grub pa na dpyod pa'i tshe

c.Mkhas rmongs gngis kyi khayd par shes

d.Grub nas dpyod pa blun po'i tshul

必定承办之事宜,事前应该考察清;

以此分辨智或愚,事后盘算愚者行(萨迦班典顿玉,杨曙光译)

John T.Davenport把这首格言的语序调整成c,b,a,d的顺序:

c.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ise people and fools:

b.The wise investigate a situation carefully

a.Before taking action on what needs to be done;

d.A fool's approach is to act before thinking.

正如译文所示,译者调整语序是为了译文语句通顺、连贯、符合逻辑。

(四)特殊文体的处理和段落调整

John T.Davenport不但翻译了萨班大师创作的所有457首格言诗,还翻译了藏族学者Sakya Khenpo Sangyay Tenzin(萨迦堪布桑杰丹增)为每首格言诗所作的注释和评注。他发现评注中多采用重复,这给翻译带来了难题。他提到,在藏族文学中,有种文体,譬如格言的评注,采用一种方法就是不断地重复同一个观点,而且每次重复的详尽度都不一,通过这种方法来突出和强化主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行视情况对这类重复采用了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删减,二是保留。John T.Davenport提到,对那些会给英语读者带来阅读负担的重复,译者对其进行了删减,但保留了一些不是过分繁琐的重复,以有益于传达原文的风味和重点。

另外,译者为了使评注的论证部分在英文中显得更加连贯,对部分评注的段落的顺序也做了适当的调整。

(五)特殊且重要词汇的翻译

在翻译实践中,从字词层面上讲,翻译原语和目标语中词义完全对等的词汇,其翻译难度较小,但处理一词多义或词义交织的词汇时,就如严复所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躅”,译者就要对词义的选择再三斟酌,翻译起来就相对要费时费力了。John T.Davenport在翻译《萨迦格言》时,为了正确翻译藏文的“yon tan”一词,对该词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提到:“yon tan”是贯穿本书的中心问题,根据上下文我们一般把该词翻译成“good quality”或“good personal qualities”,有时也翻成“knowledge”。乍一看,这些词汇的词义在英语中似乎并不相等,那是因为在现代世俗化概念里知识通常是指后天获得的、实用的、一般以职业为导向的信息或技能,掌握这些信息或技能使我们操作和控制某些事,如设定电脑程序、修理汽车、实践医学或法律。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对某个学科有所了解,这其实就是获得知识。而藏文中“yon tan”一词的含义指的却是很多词义之间的一个动态的相互关系,这些词义有:已知的、认知者、认知经验、认知行为、认知过程中培养出的品质与已知后所应有品质的一致性等。根据印度-西藏佛教文化,知识常指对自我本质以及存在方式的探究。因此,有学问并不只是指掌握了某一门学科,如佛教中的六度或六完美,是指通过学习、深思和冥想彻底熟悉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吸收内化,逐渐使自己具备一些“良好的品质”,如慷慨、耐心、热心、毅力等。

由此可见,对个别特殊且重要词汇的翻译,John T.Davenport首先是做了全面、认真、细致的分析,再根据译文的内容灵活地选择词义,而非固执呆板地选择词汇的字面意思。

(六)专有名词、书名的翻译

John T.Davenport提到,在翻译文本中出现的专有名词,一般我们都选择用梵语标示,因为对英语读者来讲梵语读起来比音译的藏语名字更容易些。对那些梵语中不存在或不知如何翻译成梵语的专有名词,我们使用音标来标示。而书名,我们则采用了Wylie音译体系(即藏文拉丁转写法)。为了舒适畅达的描述,375首格言诗中的专有名词直接采用归化翻译,译成英语名字。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宏观的策略和细节的处理,John T.Davenport翻译的《萨迦格言》才会得以成功,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同行的认可。

结论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是翻译,但是很多中国译者译出的文学典籍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接受度一般,而外国译者译本的接受度却要高一些,这是因为外国译者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但充分发挥其语言表达和熟悉译入语文化的优势,准确定位读者,另外还通过采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来提高其译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他们又通过合作翻译等形式来弥补他们对原著理解的不足,整合和优化资源来完善其译本。中国的译者可以通过学习与借鉴外国译者的策略和方法,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从而加强民族典籍的翻译,将中华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1]JohnT.Davenpool.Ordinary Wisdom: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M].Wisdom Publication,Boston,2000.

[2]萨迦班典顿玉.萨迦格言[M].杨曙光,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3]高方,许钧.中国文学如何真正走出去?[EB/OLJ].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

[4]史凯,文学出版走向世界:谁来译?——谈中国文学图书翻译的译者主体[J].中国出版,2013(8).

[5]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施佳胜.中国典籍外译:“逆向翻译”与“直接翻译”项基于《文心雕龙》英译的比较研究[J].暨南学报,2012(5).

[7]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为例[J].中国翻译,2010(6).

[8]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11.

[9]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09重印).

[10]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Translation of the Tibetan Literature Works -A study 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Ordinary Wisdom: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Sonam Wangmo①Gyesang Puntsok②
(①School of Tourism and Foreign Languages,Tibet University②The Sports School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Lhasa,Tibet 850000)

Transl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introduce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to the world.It is the same to the Tibetan literature works,only are they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Chinese and English,in particular,they are able to survive and develop better.But so far,local translators'translations have not produced ideal effect in the West,on the contrary,foreign translators'ones have been accepted by more target readers.Therefore,only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foreign translator's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Chinese translators can pres⁃ent literature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better.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pplied by John T.Davenport,the translator of the Tibetan classic,Ordinary Wisdom:Sakya Pandita's Treasury of Good Advice with a purpose of providing local translators some reference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lassics'translation.

foreign translators;the Tibetan literature classics;translation strategies;translation methods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4.016

H315.9

A

1005-5738(2015)04-104-005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5-09-10

索朗旺姆,女,藏族,西藏拉萨人,西藏大学旅游与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

猜你喜欢
外译格言典籍
格言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格言
格言
格言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走向世界的汉语词汇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