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全球各国媒体融合的特点与发展路径常常呈现差异。刘珊、黄升民的文章《解读中国式媒体融合》,阐述了我国媒体融合独特性的产生原因,同时结合政策管控力度、融合过程中的主导权归属和未来融合发展的方向等问题探析了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王寅的《基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认知传播学初探》,根据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和认知语言学(CL)的基本原理建构了体认原则,并基于此尝试提出认知传播学,以能澄清相关传播理论问题。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血液。积极主动提升中国能源新闻传播整体实力,对内倡导新型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观念,对外发出中国声音、避免误读,势在必行。郑保卫、王亚莘的《论中国能源新闻传播的战略定位与策略思考》就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张晶的《文艺美学:从奠基走向深化之途》认为当前文艺美学的奠基阶段已经完成,应进入到深化阶段;超越学科意识而将文艺美学作为方法论,从具体的艺术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抽象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中韩明星跨界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是当前改变央视综艺面貌的作品,值得作为个案并从多维度进行审视。欧阳宏生、吴克宇、邹琳等以本土化与创新的视角对节目进行了内部与外部分析。
李怀亮的《文化“走出去”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认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统筹国际国内市场的关键在于市场规则体系的统一,应从市场规则体系的调整入手,构筑文化强国的基础。
互联网环境中传播内容和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个人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社交过程的虚拟化,在极大拓展人际联系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威胁到了诸如隐私、安全等个人的基本权利。徐艺心、宋建武的《互联网个人信息的社会性及其利用边界》一文就此展开了讨论。
此外,朱鸿军等的《媒介融合的关键:传媒制度的现代化》、曾祥敏等的《时政报道中的信息可视化产品研究》、毕根辉等的《数字摄影时代的曝光控制》等文章亦值得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