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旅游”发展研究——以古琴虞山琴派为例

2015-02-21 03:39陈传亚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传亚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旅游”发展研究
——以古琴虞山琴派为例

陈传亚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摘要:虞山琴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在江南常熟兴起的重要琴派,是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古音正宗”,但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险。“活态旅游”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传承的有效手段。通过挖掘整理古琴艺术的历史,加强虞山琴派的改良发展,积极促进虞山琴派的旅游产品转化,进而达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的目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旅游;古琴;虞山琴派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领域也在逐渐扩大。人们对传统的游山玩水已不满足,而是更加注重对各种旅游文化的体验。虞山琴派是明万历年间在江南常熟兴起的重要琴派,是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古音正宗”。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作为常熟文化旅游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古琴虞山琴派,其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如传统曲目的琴谱遗失、虞山琴派后继无人等问题使得虞山琴派处于濒危困境。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师徒、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步,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传统的旅游方式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要摒弃单一的观光模式,实现“活态旅游”。“活态旅游”就是结合“活态景观”,避免文化趋同开发,展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产品个性,提高游客旅游过程中参与程度的一种发展模式。例如,苏州木渎古镇在发展“活态旅游”时着力挖掘乾隆文化中的“活态场景”,使之记忆再现,并将昆曲引进园林,使历史盛况重现,从而形成古镇品牌。

二古琴虞山琴派概述

古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1]。它以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期,古琴艺术又被列入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中国文化门类。然而,由于古琴历来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爱好,很少在公众场合表演,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很少。

据考证,古琴虞山琴派于明代由严天池开创,经严天池与琴友徐上瀛不断完善,形成了虞山琴派比较完整的琴学理论体系,被称为“古音正宗”,代表作有《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等。

三虞山琴派“活态旅游”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古琴虞山琴派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精粹,它融合着音乐史、美学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发展史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古琴需要保护的是“文化”而不是“文物”。虞山琴派植根于常熟,是优秀的地域文化遗存,还是地方的传承和特色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形象彰显。

虞山琴派在其形成发展的几千年中因凝聚着众多先贤圣哲的人文主义精神而倍受文人的推崇。在当今社会,仍然可以作为大众进行修身养性的不二之选。虞山琴派之所以可以修身,主要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倘若虞山琴派缺少了精神文化内涵,那么古琴也只是一件普通的乐器。

2.常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鼎力支持

常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古琴)之乡”,凭借着山水交辉、风景秀丽、人文资源丰富吸引了八方游客。近年来,在“旅游活市”战略的引领下,常熟以创新的思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点突出“活”字,从而促使旅游发展与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市场开拓有机融合。

常熟在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充分展示这些资源蕴含的文化魅力,发掘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用恰当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来增强文化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如将言子倡导的礼乐主题文化与虞山琴派相结合,在尚湖风景区设立专门的表演场地向游客展示常熟特有的江南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旅游吸引。

3.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为此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深化和加强。众多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重新定位。借此机遇,常熟制定了“江南文化名城、休闲度假福地、旅游购物天堂”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无论是对内服务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还是对外应对国际文明的角逐,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都迫使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加大投入、下大功夫。

(二)必要性分析

1.有效保护与传承虞山琴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保护这份遗产,是为了维护民族的文化之魂。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虞山琴派从主流文化逐渐趋向边缘文化。因此,虞山琴派的古琴艺术目前面临受众面小、传承力度不够大等困境。我们要在挖掘古琴的精神文化内涵的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并配备科学的政策引导,从而探索出一条传承与保护虞山琴派古琴文化的新路。

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古琴易学难记,易学难精,一脉孤悬。近年来,常熟市政府通过发展活态旅游,建立了一系列保护与传承虞山琴派的措施,以虞山派古琴艺术馆为中心的立体传承保护框架已初步构成。

2.提炼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文化旅游内涵

常熟是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常熟依山傍水,人文景观丰富,一直以来都是江南旅游胜地。常熟市还注重发掘传统文化,将虞山琴派的古琴艺术开发为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出现在旅游景区[2]。如今,以虞山琴派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常熟的一张新名片。

3.丰富地方民众的日常休闲生活

常熟的虞山大戏院、古琴馆、尚湖风景区“枕水人家”等都成了古琴向大众普及的场所。通过开展与参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古琴文化活动,不仅有效宣传了古琴文化,也为常熟的地方人民提供了一个欣赏本土文化的渠道,增强了公众对古琴保护意识,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保护氛围。

四虞山琴派“活态旅游”发展的策略

依托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优越的资源条件,常熟市近年来不仅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扩大市场,还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强管理。然而,笔者通过走访常熟古琴馆、查阅资料文献,了解认识到目前虞山琴派发展中存在的隐忧。虞山琴派所面对的压力,不仅有内在政体的变动,还有全球性文化潮流的猛烈冲击。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李东和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一方面要改变以往死板、静态的展示方式,通过演艺、体验、讲解等形式,或声、光、电等手段,让其“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有相关载体,开发出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旅游产品。

(一)挖掘整理古琴艺术的历史

对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的正确认识就是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常熟悠久的历史蕴藏在深厚历史文化之中,反映在古建筑、石刻、民俗节庆、饮食习惯及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旅游活动中,这些资源不仅具有观赏、休闲、认知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价值,更具有经济价值、生态文化保护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等。

(二)加强虞山琴派的改良发展

在整个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产品是核心。虞山琴派的旅游产品的活化与开发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根据游客的消费特征,设计符合旅游者精神需要和个性化需求的旅游产品,使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旅游者的共鸣。因此,可以对虞山琴派的古琴艺术进行改良发展,使之成为大众化的艺术,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曲谱、演出形式和方式的改良

通过对曲谱、演出形式和方式的改良,使之易转化为旅游产品,比如曲谱要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生活节奏,既注意对传统名曲的演绎,也要创作一些和现代生活贴近的琴曲;比如演出形式,可以提高表演性,如演员身着古代服装,结合舞蹈表演,或者加入一些现代演奏器具。

2.增加与大众的互动性

通过定期的商业或社会演出形式,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和关注虞山琴派,扩大影响力。无形的虞山琴派古琴文化原本“来自于民”,理应“还之于民”,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只有将民间文化的内容重新“还原”到适宜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中去,使其成为“活文化”,才是具有更加深刻意义的文化整体性保护。

(三)积极进行虞山琴派的旅游产品转化

1.与旅游景区的合作展演

作为中国古琴保护基地的常熟为了保护虞山琴派的古琴文化,在常熟5A级尚湖风景区的拂水山庄内全力打造了江南古琴馆,向游客展示各类古琴以及琴谱,同时推出日常的固定演出,吸引四方游客驻足观看[3]。随着中国古琴保护基地正式落户尚湖风景区,虞山古琴的清微淡远与拂水山庄的古朴典雅巧妙融合,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和谐统一。

2.增加公众互动性

古琴属于静态演出,视觉冲击力不强,只有通过增强与旅游者的互动,才可以实现公众化,实现大众传播。古琴强调身临其境、情景交融的怡情作用。从现有传承较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来看,无论是政府文化保护政策的制定,还是学校课程的设置,以及民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将儿童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特别强调儿童的参与。

3.开发旅游节庆活动

常熟于2007 年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中国古琴艺术节的举办城市,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艺术节。通过举办中国古琴艺术节更好地向大众展示了虞山琴派的古琴艺术,并将其转变为常熟一项新的旅游产品。

(四)做好虞山琴派的保护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要解决好“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与冲突,倡导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减少某些商业性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成破坏。

1.建立虞山琴派古琴艺术数据库

从2009年起,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就开始以虞山派古琴艺术为突破口,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与常熟市图书馆、博物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开展合作,共同挖掘地方文化。最终,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虞山琴派古琴艺术数据库》已获得CALIS中心立项,通过自建数据库的方式服务高校、服务地方,传承与保护古琴文化。

2.注重培养古琴后续人才队伍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必须依靠人的参与,如果离开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该文化便无法存在和体现。因此,政府通过做好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以及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措施来保证后续人才队伍[4]。

3.加强完善立法的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文化的扩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逐渐被发现,它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并获取了巨大利润,成为新的竞争力。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旅游开发,又要注重遗产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逐步完善,进而构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核心,各项行政规范为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大坚.古筝音乐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1).

[2]彭岩.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2).

[3]王莉丽.常熟尚湖风景区发展态势分析及其对策[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4]诸炜.“非遗”语境下古琴传承与保护的考察——以虞山琴派为例[J].人民音乐,2011,(10).

(责任编校:陈婷)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ia “Living Travel”

CHEN Chuanya

(School of Economics, Trade and Management, Yanche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China)

Abstract:“Yushan School of Qin” was an important “School of Qin” which rose in Changshu of Jiangnan in the period of Emperor Wanli of Ming Dynasty. It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Guqin art, called “authentic pronunciation”. But this ki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facing the danger of disappearing gradually. “Living travel” is an effective means of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Guqin art history, strengthen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Yushan School of Qin”,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of Yushan School of Qin actively, so a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Guqin art.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ing travel; Guqin; Yushan School of Qin

作者简介:陈传亚(1983—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SJB850002。

收稿日期:2015-08-18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6-0030-03

猜你喜欢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艺”之首——古琴艺术的魅力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闻声而知“道”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刘鹗古琴藏品留传考
寻访千年古琴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