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畅梅,魏晓玲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科部,辽宁 沈阳 110136;2.保定学院 思政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0)
隐性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傅畅梅1,魏晓玲2
(1.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科部,辽宁 沈阳 110136;2.保定学院 思政教研部,河北 保定 071000)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经济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性教育研究的同时,有必要阐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基于隐性教育视角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进行梳理,可为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指导和智力支持。
隐性教育;大学生;核心价值;培育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社会目的,运用隐性资源,通过无意识的教育活动和隐蔽灵活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3]。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要重视显性教育的功能,也要重视隐性教育的功能。
(一)隐性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冲击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出现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缺失,责任感不强,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等问题,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显性教育不感兴趣,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上,实效性出现弱化现象。因此,将加强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隐性教育的作用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是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与大学生思想发展需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实所决定的。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在彰显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增强隐性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以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二)隐性教育的功能弥补了显性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局限性
与显性教育作用方式的直接性和外在性相比,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和内隐性。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运用有组织,有明确目的,有强制性特点的显性教育,即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来实现,但显性教育也有其局限性,有时会导致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其名而无实”的状态。而隐性教育的功能恰恰能够弥补这一局限性。隐性教育是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于非教育性载体之中,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了隐性教育的影响,呈现出“润物细无声”的状态[4]。也就是说,看似无意识的隐性教育,实则是教育者有意识的安排与筹划,进而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隐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内容上有意识的筹划进而达到教育的实效性。这也就是隐性教育的“有其实而无其名”的状态所具备的功能,正是这一功能,彰显了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隐性教育的特征为实现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目的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前苏联教育学家曾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愈隐蔽,就愈能为教育对象所接爱,也就愈容易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5]。隐性教育因其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和灵活性的特征,因而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隐藏在大学生日常接触的大学校园文化、网络、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娱乐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中,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无意识中接受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隐性教育可资利用的诸多资源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资源支持
隐性教育可资利用的资源存在于大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存在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也可以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主要包括日常学习生活和活动的各个角落和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室环境的布置安排,这些都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隐性教育的资源,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愉悦地接受这些隐性资源的影响。基于此,有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宣传、培育和践行。
(三)新媒体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提供了技术平台支持
信息时代,电子邮箱、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新媒体可以大大拓宽隐性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各种视频资料、文字材料、音频资料、各种图文等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得以广泛传播,任何人都可能通过终端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箱、网上论坛、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媒体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各种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主题的内容,如红色中国、红色歌曲、革命圣地、先进模范典型、感动中国人物等主题,这些都有可能使大学生在浏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进而也就在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四有”教师的塑造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提供了合格主体
高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做人的道理,教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因此,只有合格的教师才有可能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主体性条件。不管是作为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教育,还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宣传、认同和践行的隐性教育,都需要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在隐性教育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6]。一个好的老师,才会很好地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体验和经历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与渴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浸润大学生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有助于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的提升,并得以健康成长。
(二)校园文化建设多方位展开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提供了实际内容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如果能够多方位展开并落到实处,产生实效,那么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将会取得好的效果。基于此观点,可以按照如下路径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从学校的整体建筑规划、校园设计规划、教室的设计安排等校园景观和校训校风的物质文化呈现入手,要经过精心设计成一种具有教育性作用的教育环境;学校的精神环境主要体现在合理的办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系统,这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学校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这种深层次的、渗透性的精神必将会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产生积极影响;民主的组织和管理制度也将对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如果学校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那么如果让学生代表参与其中,这将不仅会增加学生归属感和责任感,也将有助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校园的行为文化主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实现,通过各种价值观主题文化活动,在比较和对比中,在内涵把握和外延理解中深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提供了实践方式
虚拟实践是与现实的直接社会实践相对应的概念。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如何克服和弥补传统直接社会实践的局限性,如何拓展直接社会实践的范围,应对网络社会给思想政治领域所带来的挑战,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坚持现实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与虚拟实践有机结合,共同作用。当然,虚拟实践只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学生仍需进行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相结合的隐性教育方式,是对传统实践教学的拓展和深化,不是另起炉灶,脱离传统做法,而是具有与传统实践教学同样的特点和定位,将实践教学引入到一个网上实践与网下实践、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交互影响、良性互动的新境界。
[1]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78.
[2]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1-08.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
[4] 郭丽双.隐性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作用[J].学习月刊,2008(7):11-12.
[5][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 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208.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2014-09-09.
A Probe of Core Valu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cessive Education
FUChang-mei1,WEIXiao-ling2
(1.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Shenya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Shenyang,Liaoning110136,China;2.PoliticalandIdeologicalTeachingandResearchDepartment,BaodingCollege,Baoding,Hebei071000,China)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market economy,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obviously has been enhanced. While strengthening their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dominant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expound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in terms of recessive education. A surve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cessiv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re values may provide spiritual guidance as well as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core values.
recessive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2014-12-03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1DZZ050)
傅畅梅(1972-),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技术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魏晓玲(1967-),女,河北保定人,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2-934X(2015)01-00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