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中国史学传统

2015-02-21 07:01:28孔见
中华魂 2015年3期
关键词:史学司马迁史记

文/孔见

读史札记

司马迁与中国史学传统

文/孔见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学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通史,不仅以其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严谨而生动的语言,使之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开创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

司马迁开创了以记录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方法,他通过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类别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描述十分生动,丰富多彩,而且在史实过程的叙述中蕴涵了历史经验和一定的规律性现象,给后人以启迪和想象的空间。这种纪传体的历史研究方法,虽然还不能很好地表现历史发展的完整性,在记述上也存在彼此重复的毛病,但比起过去简略的编年体的历史研究方法是大大进步了。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这种纪传体的历史总汇,可见司马迁开创的历史研究方法影响之深远。

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家,司马迁也为后人留下了治史的优良传统。他富有正义感,曾因以言获罪,遭到腐刑凌辱,但他把治史看作是神圣而尊严的事业,决心以刑余之人献身于此。他在《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古人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史记》正是这样“发愤之所为作也”。同时,司马迁治史,不仅重视史料的收集,而且还关注实地考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做学问的优良传统。他尝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所到之处,他纵观山川形势,考察民俗,访古探踪,采集传说,这对于历史研究是很有好处的。

中国是一个史学极为发达的国家,有着优良的史学传统。正直的史学家历来重视史识、史德,重视以史为鉴,经世致用,因此他们力求做到秉笔直书,不肯阿时媚俗。司马迁在《史记》中,能比较好的做到尊重历史,以史实为依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为世俗功利偏见所左右,在这许多方面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司马迁虽然是按帝王本纪、贵胄世家的正统编写,但他并不按“成王败寇”的偏见,不但把与汉高祖争夺天下并以失败告终的项羽列入帝王一类的本纪,而且把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列入世家,他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他显然是把陈涉的农民起义看作是正义的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如此,他还为一些下层代表人物作传。例如,他为刺客作《刺客列传》,是以其“义不为二心”;为侠客作《游侠列传》,是以其“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为市井商人作《货殖列传》,是以其“取与以时,而息财富”;为优倡作《滑稽列传》,是以其“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史学家的远大眼光,为后世留下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

如前所述,司马迁的《史记》上起远古传说年代,下迄汉武帝时期,而其中就包含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但他在汉高祖、汉武帝等的传记中,虽不能不受制于时,应当说基本上同其他传记的写法一样,记事平实,语言生动,少有阿谀奉承之词,曲意歌功颂德之嫌,表现了秉笔直书的为史之道。

历史是后人的一面镜子,会给人以知识、经验和智慧。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因而,古往今来正直的史学家对自己都有很高的史识、史德的要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颂扬古来正气之士,首先就是正直的史家:“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不是偶然的。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我国的历史学,也奠立了许多优良的史学传统。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历史,特别是识别时下颇为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都有很大的好处。我们不赞成历史虚无主义,首先因为它是反历史、反科学的,有些人从他们的政治诉求出发,对待历史像戏弄一只小鸡一样,这显然是极不严肃的,是从根本上糟蹋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

猜你喜欢
史学司马迁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