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仝华
延水流长
延安归来话收获
——忆5年前的延安之行
文/仝华
5年前(2010年)的初秋时节,在北京市教工委的精心组织、协调下,在延安大学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8月21—25日,我随首都60多所高校的600多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在革命圣地延安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实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延安同行专家的报告、通过参观多处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大学校史展,通过观看专题片《延安魂》等,以及通过自主安排的活动,有了不少新收获。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今天,重温5年前的延安之行,仍感被激励、被催动。
一是对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切实的了解。延安精神是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延安时期系指中共中央在陕北的时期,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落户陕北至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新中国诞生这近13年的时间。它连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时期:土地革命战争中后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的前期和中期。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和坚持,中华民族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通过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党整风运动的开展得到空前的加强;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在中共七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毛泽东为主席,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核心成员)随着中共七大(1945年4月 23日至6月 11日)和七届一中全会(1945年6月 19日)的召开而正式形成。此后,它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格局,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段厚重的历史,是挖掘不竭、研究不尽、宣传不完的。它会永远召唤着我们“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二是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体味。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将延安精神深深地融入和全方位地承载。面对复杂纷纭的国际环境和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与考验、面对艰巨繁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更应深入思考和着力体行的,是怎样立足本职发扬延安精神,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以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贡献力量。
2006年4月,我曾在延安干部学院学习一周。其间除十分认真地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外,并抓紧休息时间实地参观了我渴望参观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和延安大礼堂;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和中共中央党校旧址等。这次到延安进行再学习,通过集体参观和自由参观,进一步拓展了我对延安时期革命斗争历史的了解。
其间,延安革命纪念馆和延安大学校史展的丰富陈列,深深地吸引了我。拍下的一张张照片,将为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宝贵的资料或资料线索。我由衷地珍惜这种收获。
到位于延安市区北7公里处的“四八”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近距离地向他们表达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把这里的烈士墓拍照下来,以利对相关历史和烈士事迹进行研究和宣传,是我这次到延安后
强烈地希望实现的。回望历史,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和谈的中共代表王若飞(抗战胜利后曾三次任中共代表参加国共两党的谈判)、秦邦宪(即博古,时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新华社社长)乘坐美式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这一历史情况,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讲到。但这次延安之行前,我未到过“四八”烈士陵园。而这次延安行期间,当我确实来到这里时,震撼和深痛冲击着我,使我难抑。我完全可以理解,在当年的延安,当“四八”空难噩耗传来时,当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为“四八”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时,党和人民群众的悲痛和惋惜。陵园内,在墓园中间高耸着一座汉白玉纪念塔。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分为三层。位于顶端最中处的是王若飞烈士墓。随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或病逝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其中包括秦邦宪、关向应(八路军一二○师政委)、叶挺(“四八”前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张浩(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邓发(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黄齐生(著名教育家)、杨松(《解放日报》社总编辑)、张思德(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班长)等;同为“四八”烈士的叶挺夫人李秀文、女儿叶扬梅(11岁)、儿子叶阿九(3岁)及其保姆高琼等埋葬在这里;赵登俊烈士(秦邦宪的副官)、魏万吉同志(王若飞的副官)、黄晓庄同志(黄齐生之孙)埋葬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贺子珍同志的母亲温吐秀烈士也埋葬在这里……近30座烈士墓,背枕青山,面对延河。我们不能忘却这些先烈,不能忘却他们用生命为我们铺就的使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路。
利用自主安排的时间,我和几位延安的同行一起来到侯沟门村参观。该村距安塞县城和延安市均为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安塞县委的统一规划下,该村充分利用自己的川水地优势,发展大棚蔬菜生产,逐渐使之成为该村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该村是胡锦涛同志亲自抓的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联系点。2006年1月28日,胡锦涛同志在延安视察时特地到此村,与村民们一起过大年。2007年春节前夕,该村村民给胡锦涛写信,汇报村里的新变化。1月25日,胡锦涛同志给村党支部和全体村民复信,希望村民们“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不断改变家乡面貌,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侯沟门村再次受到瞩目。采取“政策扶持,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服务促动的方式”,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的档次和质量,创出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曾是该村发展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走进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两根立柱撑展的淡蓝色横幅标,上面写着醒目的红色大字“总书记在康海发家过大年”。横幅标上的红色箭头,指示了到康海发家的路。我们很顺利地来到康海发家,他和他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讲述了胡锦涛同志在他家过大年和视察侯沟门村的情况;简要讲述了侯沟门村的今昔。康海发和家人还带我们到村委会大院参观,并一一回答我们的询问。一路走来可以看到,这里村容村貌整洁,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就医条件也较好。侯沟门村的发展昭示了延安市所属农村科学发展之路,我们将更加关注和祝福侯沟门村,关注和祝福延安和陕西农村的发展。
这次延安之行,时间是短暂的。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上述所及。例如,使我们同样不能忘怀的还有宽敞、气派的延安火车站;“大土、大气、大美”的专场文艺演出——“唱不完的信天游”;石窑宾馆七层叠间的排排窑洞和一盏盏红灯笼,对面山上的翠绿或云雾都被我们拍下;4月25日晚,在延安大学礼堂的联欢,给这次延安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几袋狗头枣、几本剪纸夹,成为我们带给家人或朋友的礼物。不仅如此,这次延安之行,又使我们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衷心感谢为我们这次延安之行付出诸多辛劳的方方面面!我们正以不懈的追求和进取,回报这次延安行的诸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