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周步
史海
五百年的寻望
北京 周步
我一直想为小泉先生写点什么,但总是不能动笔,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觉得不知该怎么写?从何写起?写什么?二是时间太远久,没有小泉先生太多的资料可做参考。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使得我心绪烦躁。这时候,我就赶紧抽身出去,去干些别的事情,或忙于我有些困顿的生计。放下来就淡忘了,但想起来的时候,依然是那么强烈。我有时候甚至觉得,冥冥中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在看着我,在督促着我去做这件事情。我甚至觉得,小泉先生就是我的一位远房兄长,或同门长辈,他要我那么做,他仿佛有很多话要对我讲,要对我说。讲什么、说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我有这种感觉。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小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百多年了。
五百年的时光岁月,对一个有限的生命来说,确实有些遥远了。但对一个无限的生命力来说,却依然是那么的光鲜明亮。
我要寻觅小泉先生。
小泉先生是不是我的祖上,就这个问题,我曾多次进行过寻访、查阅和追溯,至今仍然模模糊糊,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小泉先生不是我的直系祖上。我们的家谱里记载的清清楚楚,我周氏先祖自明朝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从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九里三都“流于”山丹,肇基于山丹县位奇寨村(时名魏机寨)。而小泉先生则于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出生在山丹小东门外,两地相距近三十里。我们的家谱是从位奇寨村迁往我现在居住的那个村子,这一支系开始记载——如若小泉先生刚好是另一房份另一支系的呢,也未可知,因为时间相隔仅仅二十余年。这当然不能说明什么,我也不想说明什么。小泉先生是不是我的祖上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必须写一些有关先生的文字,来纪念和追忆这位逝去已经五百多年的周氏先贤。
小泉先生就是明朝出生于山丹、后来定居于秦州(今天水)的一代理学宗师周蕙。
周蕙,字廷芳,自号小泉先生。关于周蕙的文字记载,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清代哲学家黄宗羲先生编纂的《明儒学案》,大概是有关小泉先生记述最早的文本文献了。《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上)有小泉先生的学说著述。《明儒学案》成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是明代二百一十位学者学术观点和师承关系的综合性学术概览。明代是中国理学的巅峰。这本书我没有看过。对小泉先生着墨最多的,还
是《山丹县志》。《山丹县志》有先生的人物略传,近六百字。据资料显示,《中国名人志》和《甘肃历史名人》对小泉先生也有收录。有关小泉先生更详细的文字记录,现在确实已经是很难挖掘了。我曾有过去天水追寻小泉先生的念头,但又感到是那么的迷茫和遥不可及。曾托付他人则更是遥无痕迹。现在,我只能对着极有限的文字记载,隔着五百年的时空岁月,去探视这位青年时勤奋好学、成年后淡泊名利、壮年时为秦州人民移风易俗作出贡献、中年时道德学问自成一家的明代理学宗师周蕙——周小泉先生。
二
小泉先生大约出生于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间。先生少时家贫,无力求学,十七八岁的时候,便投身为伍,走进了军营。他先后服役的地方是甘肃的临洮、兰州、清水等地。明中叶时期的兰州,已成为西北地区仅次于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偶然的机会,先生在一处文化场所听到他人讲述《大学》,心情很是感慨和激动。感慨和激动什么呢,我想应该是被一种人生的求知欲和人性的使命感震撼了,也唤醒了。于是,一个青年戍卒发奋读书的事情发生了。那时候,小泉先生应该是二十岁多点。
那个讲述人是段坚。
优秀的老师,自然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优秀的学生,自然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与青睐。小泉先生——不,那时候还不是小泉先生,是周蕙。周蕙的好学精神,自然引起了段坚的注意,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器重。那时的周蕙先生应该是快乐的,也是意气飞扬的。在追随老师学习的日子里,周蕙常常是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老师也很乐意为这个勤学好问的学子释疑解惑,讲述理义,并揭示要领,使得周蕙学识日增,文思大进。段坚也常常拿周蕙的好学精神鼓励他人,同学们自然也是非常喜欢这个来自部队的青年才俊,有疑难问题就来向他请教,并结为好友,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后来,周蕙换防来到了清水县,他得知清水县的教谕李果很有学问,便拜李果为师,殚力就学,笃信力行,于是,学问愈发渊博深厚。这时候的周蕙,我想在部队也应该有个一官半职吧。当然,肯定是个很小的职位。
周蕙的声名和学识在部队里人皆尽知。
他得到了镇陕总兵吴谨的赏识。
三
丹凤总有鸣天日,苍龙自有腾云时。
周蕙的人品、素质、修养、学识,在部队里很快传开了,大家都知道部队里有个叫周蕙军人很有学问。这个消息自然也传到了镇陕总兵吴谨的耳朵里。吴谨是个武官,但他非常爱才,也非常羡慕有才之人,当然他也是个有才之人。吴谨知道周蕙的才华和学识后,便派人去请周蕙,希望能做自己的私塾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照理说,一个下级军官,能得到上级首长的器重和青睐,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情。但周蕙没有去。他婉言谢辞了长官的邀请。
“……我为军人,军务在身。若有战事,召之既往;若为人师,怎能随时应召呢?”这是周蕙没有答应吴谨的谢辞。
这也是《山丹县志》里的一句原文。这应该是一件实事。在这本人物略传不到二十人的县志里,这样的人物对话少之又少,可谓寥寥无几。从这几句对吴总兵的谢辞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小泉先生正直而不刚直、正气而无傲气的人品性格。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县志撰编者对一个无官无爵、但有真才实学的一代理学大师由衷的敬重。
吴谨在历史上留下的记载不多。吴谨后来官拜恭顺候。在这件事情上,吴谨没有为难周蕙。后来,周蕙退伍后隐居秦州,吴谨亲自把两个儿子送到周蕙那里,拜周蕙为师,潜心学习。在这件事情上,我却额外的捕捉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吴谨的气度,另一个
是周蕙的品质。
秦州就是现在的天水。周蕙退伍后,居住的地方是秦州北乡(今天水北道区)一个叫小泉的地方,于是,周蕙自号小泉先生。
四
小泉先生在理学方面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和很高的名望,于是,远在湖南、广东一带的名士也常常远道而来登门拜访。湖南,就是左宗棠的家乡。四百多年后,也就是一八七五年,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途径山丹,专程在山丹寻访小泉先生故里及其后族。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之一,也是对西北、尤其是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左公为什么如此敬重小泉先生呢,我想原因有二,一是早年在湖南湘阴老家求学时,受小泉先生理学学说的影响。二是在进驻甘肃期间,接触并认同了小泉先生的理学学说。于是,左公在山丹手书“周小泉故里”,并刻石竖碑于山丹县小东门外。左公是一代名将,也是一代文化大家,说实在的,能入左公法眼的人实在不多,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小泉先生的理学造诣和理学成就。
明代成化戊子年(1468年),恩师段坚去了秦州,专程到小泉先生的住处造访,未遇。段坚留诗而去。这两首诗《山丹县志》有录。
其一
小泉泉水隔烟萝,一濯冠缨一浩歌。
细细静涵洙泗脉,源源动鼓洛川波。
风埃些子无由入,寒玉一泓清更多。
老我未除尘俗累,欲烦洗雪起沉疴。
其二
白云封锁万山林,卜筑幽居深更深。
养道不干轩冕贵,读书探取圣贤心。
何为有大如天地,须信无穷自古今。
段坚——周蕙——薛敬之为师承关系,薛敬之是关学的重要人物。河东之学经由薛敬之传播,成为明代关学中兴的一个重要思想资源。
五
小泉先生在秦州可谓人皆尽知,名满天下。但真正让秦州人民称道的,远不是小泉先生博得的声名。
小泉先生依照理学学说,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制定了一套与时俱进、与时相符的新的理学礼制和婚丧礼仪,这是秦州人民受益无穷的事情,也是小泉先生对秦州作出的巨大贡献。
理学是什么呢?在这里,就笔者浅陋的认识,稍做介绍。理学有广义的理学和狭义的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想,狭义的理学则指心、性、情、理、气、行等衍生出来的道德理论,具体到生活中,其实就是天地、纲常、伦理,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思想、行为、号召力等的合理性和永恒性。理学是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其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其学说对中国社会形态和文化进步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文化最厚重的一片土地。小泉先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约二十多年。一个理学大师生活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了名流贵族、高官巨贾、乡绅豪杰常来常往的地方。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绝不是靠攀结权贵成为大师的。于是,一些乡绅富豪想来攀附捧场,小泉先生都是一一拒请不往。据说有一年,巡按杜礼征视察甘肃,来到了秦州,慕名前去拜访小泉先生,小泉先生就给杜礼征讲解《太极》《先天》二图。在讲解和交流期间,小泉先生自始至终没有涉及其他话题,而且丝毫没有阿谀奉承的表情。这件事在秦州广为流传。明朝的巡按,大致等同于其它时期的钦差大臣。
天水在民国初期编篡过一部《天水三字经》。《天水三字经》是一部介绍天水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内容丰富,易读上口。这部书第二篇“人物”卷,收录对天水作出巨大贡献的帝王、贤隐、名将、显宦等,小泉先生荣列《贤隐》。《贤隐》收录了三人,分别是东汉的郭整、晋朝的杨柯和明朝的周蕙。《天水三字经》原文:……至明代,周小泉;六先生,古之贤;立专祠,远流传;原后学,勿忘焉。等等。文中的六先生是指郭整、任棠、姜岐、杨轲、周蕙、郭荷六位隐居天水的大贤。由此可见,小泉先生在天水的名望和影响。天水城有六先生祠堂,今已难寻。
小泉先生在定居秦州期间,他肯定回到过家乡。站在山丹大地,他定然是思绪万千,感慨良多。明中叶时期的山丹卫,相对而言仍然是贫穷落后,文化秕薄。小泉先生如果不离开山丹、远去兰州和秦州,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他肯定没有如此渊博的学识和丰厚的思想。山丹大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翰墨飘香。清河西书画名人周家志、周家惠既小泉先生的后裔。然而,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站在山丹,站在小泉先生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感觉却是那么的怅惘——在山丹,知道小泉先生的人实在不多。有时候我在想,山丹作为一个文化大县,对外宣传和展示,我们的文化名片是什么呢?我们文化的形象是什么呢?我们文化的依托和符号又是什么呢?当年秦州人民万分敬仰、关陇学者无不仰慕的一代理学大家,在他的故里却寂然无闻,悄无声息,这是谁的失职?这又让谁感到汗颜?事实上,在山丹大地,甚至在河西走廊,小泉先生是数百年间最高大的一个文化形象,最厚重的一个生命剪影。
周步
作品见诸于 《甘肃日报》《北京晚报》《农民日报》《散文选刊》《星星诗刊》《延安文学》《飞天》《寻根》等报刊杂志,作品多次获全国散文、诗歌奖,作品入选《二〇一二中学生最喜爱的散文精选》《中国文学大系》等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