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5-02-20 01:38
关键词:本科生指标体系素质教育

王 芳

(陕西理工学院 图书馆, 陕西 汉中 723000)



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王芳

(陕西理工学院 图书馆,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在分析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信息素质内涵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价原则和评价程序,并进行了评价测试实践。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简单明了地对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行评价和监控。

[关键词]地方高校; 本科生; 信息素质; 评价 ; 指标体系

一、相关研究概述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信息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1]。大学生是创新型人才的生力军,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及信息素质评价方法研究已成为图书情报学界的重要课题,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2-3]。以国内研究成果为例,陈文勇等[4]首先参照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标准,针对我国大学生现状,制定了《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赵雅萍等[5]通过对大学生和专家的调查,从信息知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吸纳能力和信息伦理等方面确定了大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曾晓牧等[6]设计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构成,已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能力的评估中得到了运用。然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和职业生涯的能力培养过程。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层次人群对信息的获取方法和利用能力各不相同。张东等[7]通过对16个省市41所高校1036名学生调查后认为,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与学生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明显相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质综合水平有显著差异。许萍等[8]在调查甘肃省高校文献资源状况后发现,欠发达地区高校可供检索的数据库、电子资源少,质量不高,内容不足。北京属教育发达地区,《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对于欠发达地区存在不适应性[9]。因此,不明确评价标准的适用对象,会使标准的制订缺乏针对性,使用缺乏可操作性。鉴于此,杨林等[10]建议按基本型、研究型、专业型及教育型分层次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评价标准;魏非[11]探索了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张会珍等[12]研究了博士生信息素质调查评估系统;师忠凯[13]构建了应用型本科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张静等[14]提出了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地方高校与“985”、“211”高校在信息资源的占有方面差异巨大,各校学子要把握程度相近的科学前沿,则在地方高校就读的学生应具有更高的信息敏感性,更多的信息咨询渠道和更强的文献传递能力。为了引导和规范地方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制定《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必要。

二、地方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构建原则

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构建地方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重对学生信息知识、信息获取方法、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信息伦理的考察,并遵循以下原则:

导向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使用要在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指标设定、权重分配等方面对评价对象的行为有引导和规范作用,促进其提高信息素质。

科学性。评价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要科学、合理,评价指标体系数据采集要简便、易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比性。

完整性。指标体系应全面、系统反映评价对象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要素,保障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 指标设定

为了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信息素质,本指标体系选取了对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有重大影响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作为考察内容。

在信息知识方面,着重考察学生所掌握的信息概念,所具有的信息意识,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和重视程度,对信息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等。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信息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学生对信息工具、信息检索知识的了解情况;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师资力量、信息资源等软硬件条件。

在信息能力方面,着重考察学生的信息查找与获取、信息评价与吸收、信息交流与应用能力等。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获取、评价、交流、传递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及科研成果中参考文献等信息资源使用情况等。

在信息伦理方面,着重考察学生在收集和利用信息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素养。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识别、抵抗能力;学生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和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

3. 体系确立

在指标体系研制过程中,课题组对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及其评价方法反复进行了研讨,在借鉴已有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实际,构建了《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为使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更加科学合理,课题组用德尔菲法(即征询专家意见法)[14]对初步方案进行了修订,即(1)设计制作了“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评议问卷”,评议内容包括指标及其权重设置是否合理、指标描述是否明确、尚需补充的指标、其他意见和建议等;(2)选取15名从事信息素质教学研究的教师和相关研究人员作为征询专家,并用电子邮件将“指标体系”发给各位专家进行评议;(3)分析专家意见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4)根据专家意见和建议修订初步方案。最终确立的《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及其权重。评价分的取值范围为0-100分,计算分为评价分与各级权重的乘积,评价总分为计算分之和,满分为100。

表1中,评价总分S的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4)

式中,Si为三级指标计算分,xi为三级指标评价分,ωi、ωij、ωijk分别为一、二、三级指标权重。

4. 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根据评价总分S的高低依次分为优秀(S≥90)、良好(80≤S<89)、中等(70≤S<79)、及格(60≤S<69)、不及格(S<60)五个等级。

5. 评价原则

把学生自评与专家评价相结合,把学生信息素质评价与学校信息素质教育软、硬件建设相结合,把当年的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信息素质教育软、硬件建设的依据。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使评价工作成为深化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表1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6. 评价程序

(1)信息素质评价工作以专业为单位,在毕业生离校前进行。各专业组织毕业班学生依据《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自评,由专业负责人负责提交自评报告和《信息检索》课师资配备情况及教学过程材料、学生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及各类科研成果等支撑材料。

(2)教务处组织专家依据《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各学院的自评报告进行评价,专家组组长负责提交总结报告。总结报告的重点是评价学生的信息素质,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实践

1. 评价测试对象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可信度和准确性,课题组依据《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要求与程序,2014年1月~6月对陕西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12个专业的毕业班学生的信息素质情况进行了测试评价。

2. 评价测试方法

被测学生和12名专家分别填写《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测试表》;专家评审各专业的自评报告及《信息检索》课师资配备、教学过程材料、学生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论文、发明创造等各类科研成果;专家现场考察学校和相关专业与信息素质教育有关的软、硬件条件;专家组织召开学生代表、任课教师座谈会等。

3. 评价测试结果及分析

(1)各专业学生信息素质评价得分

课题组对所填测试表进行综合统计,计算得出各专业学生信息素质评价得分见表2。

表2各专业学生信息素质评价得分

(2)结果分析

优势:1)各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的平均得分在72~88之间,无不及格情况。表明学生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达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2)各专业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比较重视,开设有文献检索课程,制订有教学大纲。3)学生信息能力实践场所宽敞、计算机数量充裕。

不足:1)各专业学生信息素质存在较大差异:理工类评价得分高于人文社科类;电子、材料、化学等发展变化较快专业学生引用中外文参考文献较多;机自、电气、电子等专业学生实用科研成果较多;化学、材料、文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发表论文较多。2)学校对信息素质培养教育设施投入不足,信息源单一,无Elsevier和SCI等重要数据库,文献传递渠道有待拓展。3)课程、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尤其是外文文献数量较少。4)信息素质教育师资不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

课题组依据《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对学生信息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各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的整体状况,并能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为此提出以下改进对策和建议:1)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2)加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文献信息检索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3)加大与信息素质教育有关的图书资料、外文数据库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四、结语

本文建立了《地方高校本科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测试实践,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简单明了地对地方高校本科生的信息素质进行评价和监控。值得指出的是,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要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信息素质,需不断开展学生信息素质的跟踪调查、评价实践和指标修订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Palmer S, Tucker B. Planning, delivery and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J]. 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2012, 35(1): 16-34.

[2] Buschman J, Warner D A. Researching and shap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itiatives in relation to the web: some framework problems and needs [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5, 31(1): 12-18.

[3] Elmborg J. Cri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 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 [J]. Transform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ams: Intersecting Frontiers of Self, Library Culture, and Campus Community, 2012, 64: 75-80.

[4] 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研究[J].情报科学,2000(7):611-613.

[5]赵雅萍.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

[6]曾晓牧,孙平,王梦丽,杜慰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7]张东,吴贺新.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56-60.

[8]许萍,赵润娣.多元化合作-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情报资料工作,2007(5):107-110.

[9]谢穗芬,艾雰.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的评价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78-81.

[10]杨林,李秉严.分层次制定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3):51-53.

[11]魏非.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9-30.

[12]张会珍,胡连海.高校在培博士生信息素质调查评估系统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1):65-68,64.

[13]师忠凯.应用型本科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J].现代情报,2006(9):134-136,141.

[14]张静,回雁雁.职业技术院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2011(3):120-122,132.

[责任编辑:刘 英]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SGH13273)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芳(1963-),女,陕西合阳人,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计量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4-09-24

[修订日期]2014-12-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5)01-0100-04

猜你喜欢
本科生指标体系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