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转青
(晋中市环境监测站分析中心 山西晋中 030600)
根据酚类能否与水蒸气一起蒸出,分为挥发酚和不挥发酚。挥发酚通常是指沸点在230℃以下的酚类,通常属一元酚。
酚类属高毒物质,人体摄入一定量时,可出现急性中毒症状;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可引起头昏、出疹、瘙痒、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酚类主要来自炼焦、炼油、煤气洗涤、造纸、合成氨和化工等废水。
酚类的分析方法较多,而各国普遍采用的为4-氨基安替比林光度法,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测酚方法亦为此。但在分析过程中,通常会出现空白值过高的现象,空白高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尤其是浓度较低的水样。
经长期实验,发现4-氨基安替比林的质量直接影响空白试验的吸光度值和测定结果的精密度。依据4-氨基安替比林萃取光度法,对用苯和硅镁型吸附剂处理4-氨基安替比林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方法能否较好的降低空白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被蒸馏出的酚类化合物,于PH(10.0±0.2)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反应生成橙红色的安替比林染料,用三氯甲烷萃取后,在46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新制备的去离子水。
1.无酚水:无酚水可按照3.1.1 或3.1.2 进行制备。无酚水应贮于玻璃瓶中,取用时,应避免与橡胶制品(橡皮塞或乳胶管等)接触。
(1)于每升水中加入0.2 g 经200℃活化30 min 的活性炭粉末,充分振摇后,放置过夜,用双层中速滤纸过滤。
(2) 加氢氧化钠使水呈强碱性,并加入高锰酸钾至溶液呈紫红色,移入全玻璃蒸馏器中加热蒸馏,集取馏出液备用。
2. 三氯甲烷(CHCl3)。
3.氨水:ρ (NH3·H2O)= 0.90 g/ml。
4.缓冲溶液:pH = 10.7。称取20 g 氯化铵(NH4Cl)溶于100 ml 氨水(3.3)中,密塞,置冰箱中保存。为避免氨的挥发所引起pH 值的改变,应注意在低温下保存,且取用后立即加塞盖严,并根据使用情况适量配制。
5.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称取2 g 4-氨基安替比林溶于水中,溶解后移入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收集滤液后置冰箱中冷藏,可保存7 d。
6. 铁氰化钾溶液:ρ (K3[Fe(CN)6])= 80 g/L。称取8 g 铁氰化钾溶于水,溶解后移入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置冰箱内冷藏,可保存一周。
7.酚标准贮备液:购置有统一溯源的国家标准溶液。
8. 酚标准中间液:ρ (C6H5OH) = 10.0 mg/L。取适量酚标准贮备液(3.7)用水(3.1)稀释至100 ml 容量瓶中,使用时当天配制。
基于软件技术典型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基本原则,明确课程分工,序化教学内容,重构动态的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
9. 酚标准使用液:ρ (C6H5OH) = 1.00 mg/L。量取10.00 ml 酚标准中间液(3.8)于100 ml 容量瓶中,用水(3.1)稀释至标线,配制后2 h 内使用。
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A 级标准的玻璃量器。
1. 分光光度计:具460 nm 波长,并配有光程为30 mm 的比色皿。
2.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
1. 用苯对4-氨基安替比林进行提纯:
将4-氨基安替比林置干燥的烧杯中,加约10 倍量的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并使块状物粉碎,将溶液连同沉淀移至干燥滤纸上过滤,再用少量苯洗至滤液为淡黄色为止。将滤纸上的沉淀物摊铺于表面皿上,利用通风柜的机械通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残留的苯挥发,去除后,置干燥器内避光保存。
2. 用硅镁型吸附剂对4-氨基安替比林进行提纯:
将未经提纯及以上两种方法提纯后的4-氨基安替比林各配制1 份,其它试剂相同,进行对比试验,试验内容包括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标准样品分析。
1.挥发酚标准曲线的绘制,见表1。
准曲 r = 0.9997 y=0.0593x+0.0039
2. 对编号为200344 挥发酚标准样品进行测定,每种4
-氨基安替比林溶液,分析三个平行样,其它试剂相同,见表2。
表2 挥发酚标准样品的分析
1. 通过对挥发酚标准曲线的绘制,得到的空白值及回归方程,见表3。
表3 挥发酚空白值及回归方程
分析试验表明,用苯和硅镁型吸附剂处理4-氨基安替比林这两种方法均能降低挥发酚的空白值,且用硅镁型吸附剂处理效果较好些。
2. 对编号为200344 挥发酚标准样品进行测定,每种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分析三个平行样,其它试剂相同,结果见表4。
表4 挥发酚标准样品测定结果
用苯和硅镁型吸附剂处理4-氨基安替比林后,标准样品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比较好。但苯的毒性较大,提纯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1]王心芳,魏复盛,齐文启等.《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06
[2]《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503-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